农村经济组织培育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14 09:03:17

农村经济组织培育问题研究

一、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8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并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生产,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形成了一套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二个阶段: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此前农户分散经营、专业技能匮乏化等弊端,涌现了大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专业人士牵头兴办合作组织,联合周边农民发展专业生产,共同面对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是农村合作社,其本质是对生产资料进行改造,把家庭所有变为集体所有,取消了农民原先所有的财产权,其目的在于促进农民之间的互助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农村出现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各个环节进行自我管理,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能动力的基础上来增加成员收入,很好地适应了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改革与前进。第四个阶段: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外部资本开始流入农村进行投资,涌现了诸如公司型企业型农业、合伙企业型农业、个人独资企业型农业等一系列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以此来扩大农村产业的规模,在吸引资本投资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旧农村的体制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现代化,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民收入仍然很低,最需要加快。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小生产特点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大多还是采取的是小农式生产,导致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大生产背景下生产环节严重不平衡。因此,想依靠传统农业的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非常困难。(一)传统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制约。传统的农村经济组织诸如家庭承包责任制、供销合作社及早期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具有分散劳动力和土地的特点,农业生产就会产生与市场的极大信息不对称性,农户在生产经营上就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加上土地分配不均,会使得各单位生产能耗过大,不能将农业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造成土地细碎化分割,农民之间的组织程度很低,最终会让农业产业的发展缓慢。在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经济中,无法给农村经济带来实质上的进步。因此,要打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使农民走组织化道路,以组织化带动产业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民收入总体较低。我国农村人口一直占很大比例,除去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人数,滞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生活的人数大概还有4亿之多。但农民的收入整体较低,城乡经济差别过大,不能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加之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农村资本流入经济组织的趋势还是呈现低下状态,导致农业产业停滞不前,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三)土地使用权的压缩。在我国,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资源归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归于农民。但在城乡经济二元化加深的今天,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土地的需求,有的地方政府以中央“发展经济”的名义过分压缩农民土地的使用权,造成农民、村社集体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受益的权利逐渐趋于消亡,这无疑最终牺牲的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四)农村经济缺乏带头人学报。我国大多数农民和干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发展的能力,他们往往最多局限于“小集体”农业经济安居乐业的思想,很少有人站出来承担风险带动大家搞集体经济大发展。缺乏农村经济带头人,就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无法使农业产业进行创新发展,不能从根本上改革农业产业。为此,2012年3月6日国务院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就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建立龙头企业来作为农村经济的带头人,联合农村土地与生产力,带动农村人口就业,从实质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三、我国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存在的不足

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力发展,外部资本开始涌入农村,使农民走组织化道路,共同应对市场经济。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在应对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的方向上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们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公司型企业的缺陷在于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难以统一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优点首先在于股东的有限责任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促进资本的投资;其次,股权多数决和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的方式,使得投资越多的股东就越大限度地掌握公司的控制权;最后,公司科学化的精英管理模式,克服了小集体投资的局限性,避免了对公司的不利影响。但公司的目的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经营过程中总会倾向于压低订单收购的价格,这就会减少农户在交易过程中所获得的受益,且农户的家庭储蓄较低,按照资本多数决的制度,入股后也难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施加影响。(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自愿组合,以其成员为服务对象来提供完善的服务,可以很好地维护社员的利益。它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确保了社员对合作社的平等管理与监督。其次,从《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第37条规定中可以看出,对比公司型企业,合作社的收益越高,农户的分红也就越高。但其局限性表现在资本规模小。首先,农民不能提供较多的资金,即使通过自身积累的方式来扩大规模,这一过程势必也会缓慢;其次,组织中成员的退出和加入是自由的,这就不利于合作社的稳定发展;最后,合作社限制了投资方的剩余索取权从而很难吸引外部投资。(三)合伙企业的先天不足。合伙企业不存在注册资本问题,投资者可以以劳务出资,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户进行投资。同时合伙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很好地维护了农民投资者的利益,保障了农民在企业中的话语权。但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具有很高风险的产业,在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虽然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调动其积极性,但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这就导致投资者在企业存续期间具有很大的风险,如遇到突发事件受到损失,投资者只能自己承担责任。因而在农村中就很少会有人选择合伙企业的方式投资。(四)个人独资企业的固有缺陷。个人独资企业的缺陷较为明显,即首先财力有限,若在没有外部资金投资的情况下,规模很难扩大;其次,投资者是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因此其在农村产业的竞争中势必会被淘汰。[8]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具有风险化的特点,导致农户和外部资本在投资时存在很多顾虑;加之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能得到遍及,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利益。这需要加大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宣传和政策的引导,从农民顾虑的问题上控制风险,以此为导向培育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弥补企业型等农村经济组织所存在的不足。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取长补短,尽可能地减少农村经济组织风险情况的发生,使农民在投资、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无所顾忌,以更好更快地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

四、国外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背景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各国农民的经济组织制度和特点各有不同,美国、德国两国的农民经济组织的历史发展都是朝着社会化大生产方向而变化的,这对于我们农村经济组织如何进行转变,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一)美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美国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以家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商业化气息。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建立了一种被称之为“新一代合作社”的经济组织,通过深度和精细化加工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增加组织的利润,它的性质更接近于普通股份制企业。美国合作社所具有的特点,首先,合作社成员的持股额,与农产品的交售配额相互挂钩,收益根据股票额在社员中进行分配,二者在比例大体上是一定的;其次,“新一代合作社”与股份制企业不同,不允许出现持有多数股份的少数人控制“合作社”的情况发生;最后,“新一代合作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化,由30年代每个合作社的200名左右的社员上升到90年代的1000多名社员,很好地集中了农民的生产。(二)德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与美国企业化色彩浓厚的合作社相比,德国的农民经济组织偏重于理论化,德国的合作社主要从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注重生产领域的合作,主要注重社会公共福利领域的发展,旨在互助,不以盈利为目的和实行民主管理,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即每一个合作社在其存续期间有义务接受审计联盟的检查,以便每个合作社都受到监督管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德国合作社不得不转变形态以应对竞争的加剧,逐渐向营利性企业发展,扩大其规模。规模的扩大,使得组织的管理采取了代表大会的方式,同时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的人士作为理事会的成员。从美德两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发展是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都是逐渐转向规模化发展,以此适应经济形势的竞争,在扩大规模后,都需要一定的机制来全方位地保障组织的发展。

五、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

在市场经济现代化的今天,农业领域收益低,要想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收益,就要联合农民,集中土地,进行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形式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能够一定程度上适应现代经济的竞争,但我国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风险问题,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农业等企业形式先天不足,在应对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农业产业问题上不能更好地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外部资金就不会大量地投入到农村产业中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提升。为此需要以风险控制为导向,培育一套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一)美国LLC制度的借鉴。1977年,美国的有限公司制度(LLC)产生于怀俄明州。其结合了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企业的优点,首先投资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美国的有限公司出资规定更接近于我国可以通过劳务出资,这就在制度上赋予农民投资者更多的选择;其次,在LLC内部实行合伙的规则,投资者就可以像合伙企业合伙人那样,直接共同经营管理企业,这就克服了公司资本投入者与劳动投入者之间利益分享不平衡的缺点;最后,LLC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会极大地促进投资者的投资,刺激资金的流入。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美国有限公司对于风险极大的农业产业来说,是投资者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方式。企业的投资者仅以其出资为限,但在内部又可像合伙企业合伙人一样管理企业,这就在根本上控制了农业领域风险的发生,以此为导向,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以及农户来投资,使得农业产业规模壮大发展。(二)具体制度的设计。1.经营模式。在以美国有限公司为基础培育出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后,可以具体引入美国LLC制度中的成员经营和经理人经营模式。所谓成员经营模式是指:组织中每一成员都享有在企业中的同等权利,若出现对一些管理事项有异议的情况,应按照成员多数决的方式,避免了资本多数决情况的发生;其次,在涉及到企业章程协议修改问题上,或者非日常经营管理范围内的行为时,须经成员的一致同意。所谓经理人经营模式是指:每一位经理在处理企业管理问题上权利是平等的,对产生异议的事项,应按照多数决的方式来解决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处置企业资产问题或者企业性质变化(如分立、合并等)时,需要由经理人一致同意。成员经营模式体现了民主化管理,克服了资本多数决的弊端,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切身权益;经理人经营模式可以克服组织在选择管理人上的局限性,如可以聘任社会上的企业家来进行更科学、更专业化的管理。2.明确土地使用权界限。近年来农村土地不断被城市所压榨,导致农业产业经济没有太大突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是巨大的,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不能随意地征收征用农村土地,这会导致农村劳动力无劳可作,虽说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但从长远来看,会使地方经济组织趋于消亡,农业生产也将停滞不前;其次,中央要明确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界限,采取登记使用制度,使用权归于具体的农村经济组织,其中的每一个农民成员也是土地的所有者,无使用权的其他组织、集体或个人不得使用农村土地。采取经济组织土地登记制度的好处是可以保护土地的使用权,防止土地的被滥用,亦可使农户获得归属感,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以防止土地的性质和用途被改变,例如,防止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假借土地流转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损害农民的利益。3.农村经济组织的反垄断认定。由于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农业生产者和组织进行联合,可以促进各方面提高效率,使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化;可以提供给农业生产者关于市场趋势、消费者选择喜好和农业技术的最新信息;也促使农业生产者能与销售、加工集团处于同一水平地带上,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交易谈判结果。我国反垄断法第56条规定,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此条对于农业产业的豁免,对于推进农业领域的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意义。但此条款规定得过于原则,在实践中的认定就会出现适用不当问题,对其中的生产者与农村经济组织加以明确的细化,既可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者和经济组织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也可防止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属于农村经济组织或农业生产者的主体打着反垄断条款的擦边球进行营利活动。首先,关于农业生产者,既可以是农村经济组织中的成员,也可以是依法进入农村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但必须是在农村以个人的名义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运输、销售等活动。这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巩固农业领域的基础,亦可防止个人假借从事农业活动进行盈利活动。其次,对于农村经济组织,不可作太过宽泛的理解,以防止发生悖离此条款制定的宗旨。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强调组织的合作性,目的是为了整个组织的利益;(2)就成员资格而言,可以以外部投资设立公司企业型组织,在农村进行生产活动,但必须吸纳一定的农民成员作为管理者,不能否定农民在组织中的管理作用;(3)应实行民主管理,无论投资股份或出资的多少,基本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度,不允许出现持股多数决的情况发生,防止少数人控制企业情况的发生;(4)就经营方式而言,建议法律规定,经济组织与非成员之间的交易不能超过50%的比例,以防止经济组织成为其他组织的中间商。总而言之,反垄断法的豁免价值取向是为了维护作为弱者的农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不是非农村的营利性组织,但立法需明确界定此条款的边界,以防止混乱情况的发生。4.以农村产业化龙头带动经济组织的发展。国务院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因此,在农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农村地区需要发展出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以此为依托,带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对依托本地区特色农业而组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可在税收优惠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其次,在其制造、运输、交易的过程中,开启一定的绿色通道,防止外部势力阻碍其生产的情况发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较好的华西村、南街村,都建立了公司型组织,使集体经济规模化,从而联系了分散的农户,实现了土地的集中化、生产专业化,带动了周边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组织后,就需要一个靠得住的组织来实现市场经济下的公平竞争,拥有“工会”性质的“农会”就应运而生,由农民和专业人士自愿联合组建农会,以更好地维护农民的权益。企业内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或发生了纠纷,可以提请“农会”来解决;每一个经济组织都要在“农会”进行登记,且每个季度要接受“农会”的生产、安全、审计等监督,以全方位地保障组织及其成员的权益,对于不符合监督标准的企业或组织,须及时责令改正,情况严重者,“农会”可采取“强制措施”。例如在一段时间内,限制其销售路径、原材料的进口等,来迫使其进行改正。于此,在农村龙头企业和“农会”的带领下,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联合农民,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此适应不断加剧变化的市场经济形势的竞争,从实质上解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

作者:龙腾宇 洪桦 单位:1.西南大学 2.贵州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