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合社现状及支持对策

时间:2022-05-14 10:43:12

上海农合社现状及支持对策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乱象的原因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新时期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上海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其主要原因缘于合作社创办过程中的不专业、不合作与不规范。1.强势“能人”办社。受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一些专业合作社由个别“能人控制”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一些专业合作社重形式而轻内容,如章程形而无实,很难真正实现“民主”办社、“民管”生产、“民得”经营收益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设立不超过总表决权票数20%的附加表决权,这就使得具有强势地位的合作社创办人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一个人决策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专职财会人员,其账目不规范,难以履行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有些企业或大户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或大户的资产混用,收支混杂,涉及的个人利益复杂,影响到社员的利益,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持久、稳定、健康发展。2.催生“扶持”办社。在调研中发现,有关部门的“办社”积极性很高,常常指定并由某些人牵头,拉上几个村民,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就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民对合作社功能心存疑虑,对合作社合作机制的运用更是一无所措,因而合作意愿不充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过度”性干预,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经常随着“领导”思路的变化而变化,其自我造血功能相对较弱,缺乏创新动力、缺少自我造血功能,光靠优惠政策和有限的经营收入,只能维持而做不强做不大。3.跟风“投机”办社。一些合作社的领头人办社完全以获取政府部门资助资金和享受政策优惠为目的。如有的地方规定,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凡吸收3~5人的合作社可以获得2~3万元的开办费补贴,一些农民出于能得到国家财政直接补贴的目的,便以村组干部、家庭成员凑人数成立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徒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空壳合作社”。这里既有农民自身受利益驱动思想的影响,也与政府部门求快求量、指标化考核不无关系。4.准入门槛低、登记注册规范难度大。有些农民举办合作社本来就先天不足,工商部门对其申报材料真实性的核实难以把握,如有的专业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资金,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很难预期今后的发展;有的合作社没有组织运作能力,只是依靠与某一客户的关系而组建起来的,一旦与客户关系发生变化,合作社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就处于停顿状态;有的合作社整体素质偏低,不少社员是受短期利益驱动,期望能够马上就获得收益,一遇挫折立即打消办社热情。在组织机构、股权设置、市场定位、商标战略及广告策略等方面上的先天不足,既影响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也使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很弱。5.合作离合性大,发展缺乏共力。抱团互助是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基石。农民组合起来后应当在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市场信息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然而,不少农民组织没有实质上的合作: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仍以一家一户为主,事中缺乏统一的培训指导,事后缺乏统一的验收标准,以单一品牌代替统一质量作为生产合作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在销售环节上,统一销售中“二次分配”难以实现。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区几乎没有真正开展营销合作的专业合作社。究其原因,一则缺乏经纪能人,二则农民契约意识薄弱,统一销售意愿不强;三则部分“龙头老大”利用自己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售前结算”等方式,垄断超额利润,损害了广大社员的核心利益。6.专业技术差、缺乏农业科技组织的专业引导。专业本来应该是合作社经营的一大优势,然而一般合作社都由普通分散农户自行组织“结社”,因其缺乏带动者,多数运行质量不高,统一服务能力不强,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仍以户为单位从事生产,后续发展缺乏基础。更有甚者,部分专业合作社还因以家庭成员的名义凑人数,成立畸形的“家庭合作社”。金山区调研材料表明:当前专业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粗略分为三类:生产技术型;市场营销型;组织管理型。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情况为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生产技术型人才不精。区内各类专业合作社中专职生产技术指导的人才占总数比例不高,其中有高等院校农技专业相关文凭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市场营销型人才不足。金山区共有农村经纪人292人,但其中多为各乡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在合作社中实际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比例较低,市场信息常常失灵。三是组织管理型人才不多。实现现代公司制的管理方式是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专业合作社包括处于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大型合作社均忽视了组织管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合作社内部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较为混乱,成长与发展关隘重重。

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措施

如果说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农民自身运用的广度、深度和高度的话,那么让农民脱离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变“自上而下”为“由下而上”地运作,激发出“合作”热情和体现出“专业”价值,才能让根植于契约性社会之中的合作经济制度在今天走向新农村“小康”建设中焕发新生。1.宽严相济,有效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把好准入关是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首要环节。一个发展健康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必须符合“合作”和“专业”的要求,才能在准入市场后与其他经营主体平等地在经营方式上取得竞争优势,为此工商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理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举办合作社的意义以及给农村带来的增产增收增效作用,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入社的积极性。同时要解放思想,在政策制订上要创新要有新思路,如将农民的身份认定标准由“户籍认定”向“职业认定”进行延伸,除拥有农业户口的当地人群外,对拥有当地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的外来务农人员,允许其以农业身份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享受有关政策优惠。又如鼓励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经营管理经验的涉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加入合作社(法律、法规另有限制禁止的除外),共同带动农户致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要严格登记核审,防止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名,行个人经营之实的现象出现,在注册登记中防止“签名笔迹相同”、类似“夫妻档、凑人数”的行为发生。此外,要及时整理分析相关登记数据,一方面报送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并为优惠政策落地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建立淘汰与退出机制,让一些既不合作又不专业的合作社退出市场。2.招商引资,鼓励多种出资方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实物、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形式出资,研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法及具体操作细则,进一步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农业生产技术、土地使用权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等非货币资产入社投资的市场准入登记研究,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支持以不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自有技术作为首次出资。二要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有限公司等其他市场经营主体有机结合,对依托在农业专业合作社之上发展的新兴业态予以帮助和扶持,充分发挥两类主体的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扩大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合理农村产业布局及农产品结构,实现结对合作双方的“双赢”局面。三要鼓励合作社做大做强,通过农业专业合作总社等新型合作社组织的形式,将相同、相近行业或者产销配套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联社,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在此,对合作社联合的需求,工商部门可借鉴集团公司的登记注册模式,探索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相对应的“合作总社”的发展和准入模式。3.鼓励农产品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产业链完善,有效提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营销效能。提升营销效能是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一要鼓励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经纪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农产品交易网络平台,通过集群农业生产各类信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营销成本,促进“农商对接”就近就快有效结合。二要重视对合作社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工作,突破农村能人由农民而来的认知限制,从外部吸收知识储备好、市场反应快,业务或经纪能力强的营销人才,全面提升合作社营销能力。三要支持农产品商标战略发展,鼓励上海特色农产品企业或合作社申报有区域特色的字号名称,优先推荐以农民合作(联)社名义参加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优先推荐使用地理标志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参加认定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在著名商标中优先推荐涉农商标参加认定驰名商标,通过“品牌强社,商标富农”途径,做强合作社的牌子。此外,还要帮助农业专业合作社重视对农产品的广告宣传的运用,联合媒体集中一段时间或用专栏的形式,公益性地为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4.健全制度,着力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公开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提高“合作”与“专业”的正能量程度。首先要有效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存环境,政府各部门在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要各司其职,多参与少干预,多管理不包办,多从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公共产品服务,打击涉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合作社合法权益,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要帮助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理清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强化社员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用公开化的制度机制来规范财务票据和分配方式等,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内社员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形成能产生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文作者:陈甬沪工作单位: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