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

时间:2022-04-12 02:47:34

批发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

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分析

①流通蔬菜数量大,品种多,品质参差不齐,粗加工蔬菜附加值低,具有易腐性。安全品质作为其内在属性,难以被肉眼辨识,多数不合格蔬菜每次所导致的损害都是轻微的,短期难以察觉,长期又难以认定。②供应链上参与者众多,涉及数量庞大的小农户,不同规模的运销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总体而言供应链成员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而其源头的小农户更具有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③供应链标准化程度不高。蔬菜检验检测和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物流用具标准化是规范化管理和运营的保障,而我国这些标准体系还未建立或完善。④蔬菜监管力度仍显不足。政府对市场抽检蔬菜的频率不高,市场监管不严的现象依旧存在[1]。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以超市[1,19]或企业[20]为主导构建蔬菜可追溯系统,并获得值得肯定的成果,但是占据我国蔬菜总产量90%以上、基于“批发商+农户”模式[21]的蔬菜可追溯系统建设路径并不清晰,又因我国蔬菜供应链的自身特点,很难实现对供应链内每个节点的完全监控,致使其可追溯系统的建设越发困难。然而鉴于我国的复杂现状,多数蔬菜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流入消费者的“菜篮子”,所有蔬菜供应实现“农超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保障蔬菜安全,必须构建占总产量绝大部分的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已探索出许多有效的可追溯措施,但是我国的可追溯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低、可追溯系统运行及监管成本高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阻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和推广,必须从理论上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探寻出批发商主导型蔬菜可追溯系统建设思路。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14-15,18]来看,除了政府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市场机制的无效性无疑在可追溯系统的艰难实施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消费者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行为在农产品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正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将私人信号传递给没有信息的消费者一方。然而消费者对可追溯系统的认知度很低,且绝大多数消费者依旧持怀疑态度,假冒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等诸如此类事件的一再出现,对于消费者信任的冲击巨大。在市场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消费者无从确认更高的价格是否能得到更大的效用,另外,不安全蔬菜产生的危害短期无法显现,也使许多消费者产生侥幸心理。种种因素共同影响需求端的消费者行为,从而形成“优质不优价”的局面。从成本收益理论的角度看蔬菜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而在我国蔬菜供应“优质不优价”,通过批发商经由传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销售出去的绝大多数蔬菜又并无品牌效应,实施可追溯将只见成本不见收益,且普通蔬菜依旧具有广大市场,进行抽检以及实施不合格蔬菜处罚机制的频率很低[1]。综合以上因素,无论是小农户还是蔬菜批发商和零售商,建设可追溯系统的动力并不足够,市场机制对供应端的激励效用几乎为零。

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期信息不对称以及频发的质量事件导致了消费者对现有质量信号的不信任,而消费者的信任度低又致使市场上可追溯蔬菜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以上状况兼之实施抽检和对不合格蔬菜进行处罚频率低的现状,对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生产经营者建设可追溯系统的动力产生很大影响。信息不畅和市场监管低效致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一味依赖政府的倡导和推动,缺乏市场内在动力,最终将使得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低下。因此,批发商主导型蔬菜可追溯系统必须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以消费者信心为基础、批发商动力为支撑,采用发挥市场能动性为主,政府监管推动为辅的建设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构建实用、高效的可追溯系统。主导型蔬菜供应链主要由农户、运销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组成,其可追溯系统的基本框架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批发商主导型蔬菜可追溯系统由2大部分组成,一是建设在市场内的市场信息系统,二是蔬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市场信息系统。每个市场都需建立市场信息系统,并且上游市场将向下游市场传输信息,传输的手段为蔬菜销售商所持有的IC卡。此IC卡要求每个蔬菜销售商必须办理,用于入场登记、检验登记和交易记录,是蔬菜销售商进行交易的凭证。市场信息系统功能结合《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相关内容,其示意如图2。蔬菜销售商进入交易市场时,必须使用IC卡进行入场登记,如没有IC卡,则需在市场备案并由市场发放IC卡。该IC卡具备唯一编号,即为销售商编号,并在其中录入销售商的基础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销售商进场后,确认若所销售的蔬菜是否建立电子台账,若还未建立,则要在市场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关信息录入,包括销售的蔬菜品牌、品种、数量(重量)、采摘日期、产地、产地证明、认证情况等,并将这些信息写入销售商IC卡,若有种植农户(基地)信息也应一并录入。一般来说,运销商需手动在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而分销商和零售商只需将IC卡中的信息读取并传送入市场信息系统即可。建立蔬菜电子台账后,需在市场信息系统中申报并由市场管理方依据交易凭证分批验货。验货完毕后查询IC卡中是否有检验合格的记录,若没有记录,则由政府部门检测人员或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每种类别的蔬菜逐一进行质量检测,若有记录,则不再检验或者随机抽取其中一种或几种蔬菜进行检验,如此可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复检测的工作量和降低成本。检验完毕后将结果输入到电子台账中,不合格蔬菜需停止交易并销毁。交易时,确认好购买蔬菜的品牌、品种、价格、数量(重量)后,将这些数据以及交易双方姓名、编号、摊位编号等信息录入电子台账,并同时将这些信息以及检验结果、认证情况写入买卖双方的IC卡。如果是批发交易,则双方通过持IC卡到电子中心结算后,获得带有追溯码的交易凭证;若为零售交易,则通过局域网将蔬菜信息传至电子秤,利用电子秤为消费者打印带有追溯码的零售凭证。追溯码中应包含采摘日期、农户(基地)编号、产品品牌名、品种编号、运销商编号、分销商编号和零售商编号等。交易完成后,由市场信息系统对交易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上传至蔬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上传的信息包括交易双方姓名、编号、联系方式、摊位编号、交易蔬菜的品牌、品种、数量(重量)、采摘日期、农户(基地)编号、检验结果等。蔬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蔬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包括4个子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子系统、消费者溯源查询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信息由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子系统流入到追溯系统数据库中,经过信息处理后,可通过消费者溯源查询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中包括产地环境信息、生产过程信息、加工包装信息、运输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可由农户或运销商定期录入。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子系统接收来自于市场管理方上传的市场信息系统中的部分数据。而消费者在市场购买带有追溯码的蔬菜后,可采用手机短信、电话或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查询。通过消费者溯源查询子系统可查询到所购买蔬菜的品牌,品种,数量(重量),采摘日期,检测结果,是由哪个农户(基地)生产,产地在哪里,经由哪个运销商、分销商及零售商最后到达自己手中。若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中已由农户或运销商录入数据,消费者还可获得蔬菜的产地环境情况、农药化肥施用情况等等。信息管理子系统可以为蔬菜供应链上的各成员提供最新资讯、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信息,另外消费者还可通过该系统查询所购蔬菜的认证情况是否属实。

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健康、稳步地逐层推进。首先,由市场内部建设主体或政府牵头建设市场信息系统,以保持信息流畅,增强消费者信任度。此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市场内悬挂的大型电子信息屏,二是市场内部交易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屏用于向消费者实时播报蔬菜销售商基础信息以及蔬菜质量安全基础信息,蔬菜销售商基础信息包括销售商编号,摊位编号,经营品种等,而蔬菜质量安全基础信息则包括蔬菜认证情况,安全检测情况。虽然我国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然而各批发市场之间存在客货源竞争,市场管理方为防客户流失将会放松执行力度[1],所以蔬菜安全检测结果即合格与否必须由政府或被消费者认同的、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获得,且此类信息必须在电子板上注明以明确告知消费者,从而防止市场方欺瞒行为,增强消费者信心。此信息还可为“优质优价”提供可靠依据,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批发商进行严格处罚。市场内部交易信息系统则完成市场信息系统的功能,记录蔬菜入场、检验和交易的相关信息,并向蔬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传递信息。其次,由政府搭建蔬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先建立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子系统与消费者溯源查询子系统。通过与市场信息系统联网,接收各大批发市场的交易信息和蔬菜质量安全信息,注意安全信息中的检测信息必须来自于驻守在市场进行蔬菜检测的政府检测人员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人员。消费者溯源查询子系统使消费者可以通过该系统核实其购买的蔬菜是否经过政府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以及检测结果合格,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市场信息系统所信息的信任度。最后,随着追溯系统建设进程的推进,逐步完善信息管理子系统和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政府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并通过信息管理子系统对公众。而批发商在“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及违法惩罚的政府监管双重压力下,将自觉自愿从源头即从小农户抓起,使其为保障蔬菜安全进行生产过程信息记录,并由农户或运销商进一步完善产地环境信息、加工包装信息、运输信息以及产品信息,将相关信息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子系统,最终完成整个可追溯系统的建设。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顺利实施不能单靠政府的扶持引导,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激励作用,市场拉动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双方共同努力。在市场信用体系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可追溯系统采用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政府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蔬菜质量信号发出方,又通过溯源查询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消费者信任,使消费者愿意为“优质”蔬菜支付“优价”,为市场机制的发挥提供条件。随着政府的推动宣传及对消费者消费偏好进行引导,无质量信号蔬菜的市场将越来越小,市场份额缩小的压力以及“优质优价”和违法处罚的刺激将逐层传递至蔬菜运销商乃至农户,而政府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的实施,也将进一步促使运销商对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蔬菜质量安全。在进行监控过程中,若农户数量少,则运销商对其蔬菜记录进行逐一审核、备案并建立信息交流渠道;然而若农户数量众多时,运销商监控成本则太高,此时,运销商将促进蔬菜生产基地和合作社建设,以统一规范的进行监控和管理,使成本降低的同时提高追溯能力。通过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我国将形成蔬菜生产集约化和标准化,质量追溯信息化和全面化,生产经营者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消费者市场信任度不断增强,政府推动,市场支持,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国大部分蔬菜通过批发商经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走进千家万户,要解决蔬菜的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建立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而我国蔬菜生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数量众多的小农户分散生产、独立经营,完全依赖政府倡导动员使农户参与到追溯系统的建设中,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如进行补贴等进行推广,不仅成本高、监管难度大,而且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也不尽人意。该研究所提出的批发商主导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激励作用,调动市场中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辅以政府的监管引导作用,最终构建高效、可行的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本文作者:刘小兰张悟移工作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