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论文:农民教育思想及新农村的启迪

时间:2022-02-19 10:23:03

新农村论文:农民教育思想及新农村的启迪

本文作者:孙念超崔军伟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时下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农民教育模式“忽略了农民的自身需要,完全不顾农民学习的特点,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10]。在这方面,楚女的农民教育思想可为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民自身的农民教育模式。

农民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广泛的社会教育提及教育,人们往往把它和学校联系起来,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它“可分为三个范围: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11]。并且学校教育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仅仅是面向学校,面向青少年,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梁漱溟指出:“正唯传统学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见其短,乃有今日所谓社会教育(或民众教育或成人教育)起为补救”[12]。所以,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直接面向全社会,面向更多的成人劳动者,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并且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灵活多样,不受限制,更符合成人劳动者的实际。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劳动就业结构的突出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要求不断发展,成人劳动者社会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广泛的社会教育可以为他们这种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场地和场所。因此,各地要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全社会关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除了要办好农村学校基础教育外,还要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比如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普及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农民社会教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教育事业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民的素质如何至关重要。革命时期,农民的素质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兴衰。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素质是具有关键影响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目标,都对应着农民某一方面素质的提升。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因此,引导和改造农民,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既现实而又紧迫的根本性任务。对这一问题,我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其中之一。2011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的一系列举措以及领导人的讲话,无不是针对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而言。因此,各地一定要着眼长远,革新观念,突破“务农不要求素质,农民不需要培育”的认识误区,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中国农民人口众多,想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明显是不现实的,而广泛的社会教育恰恰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各种各样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外,要更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如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经营的农民;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通过这种广泛的社会教育,提升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根据农民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萧楚女主张对农民进行教育时,考虑到了农民的实际状况,如农民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等。由于几千年来小农意识的束缚、文化水平低下等原因,农民群众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2006年9月,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项基本原则。对农民进行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则要更多地教给农民致富的门路。另外,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民最讲究实际,不相信空话,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从内容上来讲要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样农民才会从感情上接受,不会从心理上引起对立情绪,从而使教育培训工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这样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课程内容上就是要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要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二是先进性,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思路,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三是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其实际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上,要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采取农民业余学校、夜校、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周末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为农民“充电”;同时要把教育培训与开展多种经营结合起来,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从简单的经验型劳动者变为知识型、科技型劳动者。

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萧楚女教育农民的方式是通过国家帮助农民建立各种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与己有关的一切事宜,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农民的各项素质,以达到教育之目的。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是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民是一种“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力量十分弱小。将农民组织起来,可以弥补家庭分散经营的缺陷和不足,同时让农民可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从农民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是建设主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本,让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来,改变农民的被动从属地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让广大农民主动地、积极的、有效地参与进来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直很薄弱,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农民最好能够有一种组织化渠道以供意见表达。也就是说,政策制定的时候,必须要让农民组织化,通过行业协会等参与进来,不光从经济上,还要从政治上参与决策、影响决策。农民能否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为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农民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群众性组织,让农民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这种群众性的农民组织是实现对农民教育的最佳载体,在组织活动中,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合作和互助精神、政治参与意识等等,最终实现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