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管理论文:沈阳农民收入状况及策略刍议

时间:2022-02-19 09:26:12

收入管理论文:沈阳农民收入状况及策略刍议

本文作者:钟智利工作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

自1990年以来,沈阳市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纯收入基本在60%以上,而非农业生产纯收入均在40%以下。2000年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96.8%,2010年为87.5%,下降了9.3个百分点,而非农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2000年占比3.2%,到2010年增长为12.5%,沈阳市农业生产收入比重仍居高不下,种植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一直较小。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有限的,非农产业发展将成为农民新的收入增长来源,应在农村大力发展建筑业、服务业、饮食业等非农产业,合理改变农村产业结构。1.5沈阳市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沈阳市城乡收入差距始终呈拉大趋势。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始终保持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值差距从2000年的2970元,到2009年差距突破了9000元大关接近万元,2010年已达到10519元(表2)。“十一五”前期差距相比后期好些,收入差距达5048元,但2007年以后差距继续升高,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的迹象反而加速拉大。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沈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纯农户)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农产品价格稍一波动,就会带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农民增收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从目前来看,农产品价格水平仍是影响沈阳市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步减弱。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因素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各级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的比例较小,同时农民自筹资金的有限,导致农户对农业投入不足的现象较为突出,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制约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农民增收特别是农户收入的增长,不仅要通过增量增产和政府补贴,更重要的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依靠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沈阳市小城镇发展未形成规模,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能力,城镇化发展的滞后,阻碍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造成农村劳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农村经济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良性循环。农村产业结构因素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产值构成与收入构成的不协调。目前农业仍然是沈阳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高产值的农村第二、三产业并未形成完整链条,给大多数农民带来的工资性收入有限。这种产出构成与收入构成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民收入增速减慢和现金收入比重降低,导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和生产投入增速放慢。沈阳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且调整缓慢,农业内部产品结构性过剩等问题将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增加沈阳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一是加大对农民的财政直接补贴力度,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扩大直补范围;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和电网等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对粮食生产主要地区和优势产业的投入;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四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带,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依据梯度发展理论和沈阳市区域差异现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带、产业带,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沈阳市自身优势出发,选准支柱产业,突出特色和市场优势,将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重点产品创出名牌的基地建设新格局。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如食品加工、轻工、服装等行业,吸收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消除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拉长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依托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出口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进而营造一个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的基地建设新格局。培养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高等院校应通过函授、辅导、委托培养、下乡推广新技术等途径直接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拓宽人才通往农村的渠道。培养一批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