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在农业基地的运用

时间:2022-04-29 03:41:18

科技企业在农业基地的运用

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示范基地功能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产业带动等。科技创新主要由科研单位中的科研项目组承担,研发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组承担的项目经费。农业科技企业是科研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都是以产品作为标识进入市场,示范带动,参与交易,从而获得市场利润。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从制作工艺、产品性能到外包装等都包含着多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在产品上的转化形式不是多项成果简单的堆积,而是根据产品研发的需要,科学配置后以产品为载体得到集成创新。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使多项科技成果在基地得到熟化、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拓展了农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空间,促使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走向市场,为基地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凭借科研单位自身的优势,通过实施“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市场”、“专合组织+农户+市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特色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和展示作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江苏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基地以来,根据市场需求,集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现有成果,大力推进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当地、周边及宿迁、扬州、盐城等其他市区的农村农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辐射与展示作用。目前,公司向市场推出了“方欣”牌系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其中,番茄、辣椒、黄瓜、南瓜等4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证书,空心菜、土豆、西兰花、青菜、苋菜、萝卜、菠菜、芹菜等8个产品获得有机转换证书。苏钟猪肉、即食玉米、有机蔬菜、山芋等产品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该公司设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追溯体系,辐射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为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作出了贡献。

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壮大自己是近年来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新课题,必将面临着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阻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脱胎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企业,目前大多数还是事企不分,与其母体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名为企业,实为事业,产权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规范。由此必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企业实质上负盈不负亏,其母体对企业承担无限经济责任,企业一旦亏损或破产,债务全部推给母体。由于有人承担债务,这种企业实难盈利。二是母体对企业干预过多,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致使企业对原单位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丧失了主人翁意识,降低了经营的积极性,缺乏发展的动力与压力。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三是企业员工一部分是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同母体其他事业编制的人员一样;一部分是企业编制人员,在人事上属于科研单位的在编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由企业决定;还有一部分是企业向当地劳动部门招聘的合同制员工或临时工,这种多种成分组成的员工队伍,同工不同酬,相互攀比,导致员工缺乏责任心、积极性,吃“大锅饭”的现象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企业成了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的没有多少活力的半经济半事业的组织[4]。农业示范基地的三个主要部门(科技研发部门、农业科技企业和基地办公室)各有分工,在基地发展的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部门各自利益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科技研发部门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基地办公室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但并不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这必然影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科技研发部门合作意识淡薄,基地办公室服务不到位,也将引起企业对他们的抱怨,最终导致基地的3个主要部门不能实现有效地合作,影响了整个基地的运行效率。农业科技企业来源于农业科研单位,所以在专业人才方面有较大优势,销售人员、研发人员、示范推广人员比例较小,善经营、懂市场的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在市场经济面前,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这些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功能的改进,阻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阻碍了企业的业内地位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农业科技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整体盈利能力较差,员工薪金水平相对较低,科研环境和各方面福利又不及科研单位,难以吸引并留住有经验的管理和研发人才[5]。此外,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水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部分企业没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属于典型的粗放式管理,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生产规模小,农户及农产品零星分散,增加了生产和流通成本,卖难、买难现象严重,打击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6];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了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企业生产规模小,所拥有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数量就较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量大、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5]。此外,由于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品牌意识,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导致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缓慢,后劲不足,因而对农民的带动力不强[7]。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是要做好两权分离,使企业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有效分离,理顺院(所)企关系。企业经营者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负责资产增值和企业的壮大发展,科研单位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此外,要适时、适度地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切实提高其运行效率。二是科研单位在政策上应大力扶持、鼓励科技企业。例如,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以补贴研发技术的投入;设立“风险基金”,在企业研发、创业过程中遇到风险以致亏损可以由“风险基金”来承担,而不是全部依靠科研单位来承担,使企业逐渐摆脱对母体的依赖性;科研单位领导应依靠强有力的权力和有效的政策排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调动各种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健康成长[8]。要将农业示范基地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科研项目组在基地的研发能力。近年来,为了增强农业示范基地的研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国家、省市项目指南更多地要求项目的包装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要与相关的农业示范基地联合申报。这些政策将科研部门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示范基地的管理,提升基地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企业更好地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排头兵”作用。基地办公室作为基地的管理服务部门,应该打破只为企业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基地员工的专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科研与生产一线、深入市场,及时地将各种技术和市场信息传达给企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沟通,架起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桥梁,使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零距离”交流,实现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推动科技专家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加速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加强协调,架起农业科技企业与地方的桥梁。在农业科技企业自身推广销售的同时,基地应该抽调专人负责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充分依托院所给予的权力、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企业在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方面提供渠道、做好铺垫,建立起与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相适应的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9]。此外,要使科技成果更好地与地区优势相结合,以示范基地为重点,多渠道地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结合科研单位相关产业化项目,使成果转化形成区域化规模。企业目前存在的思想落后、经营与市场意识薄弱的现状,迫切需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并切实加以落实,尤其强化执行与监督机制,促使员工认真地完成领导的工作部署。二是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并加强开发管理。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配置好科研、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管理人员之间的结构比例,打破传统上的任命制或“形式”上的招聘制,使员工“各为其用,各尽其才”。同时,要制订企业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对现有人员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造就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农业经营队伍[8],促使企业与时俱进。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要做到责权利的统一,又要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使经营者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10]。四是搞好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企业运行和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不仅要有物美价廉的产品,还要有创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要深入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市场进行调研,且实时监控,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企业的规模生产与销售,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等领域的科技进步,结合本行业的实际,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营销模式,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质量意识。以质量取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依托科技,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质量,瞄准市场,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行重点突破,集中选择、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技术提升快、区域竞争力强的产业或产品,才能更有效地带动农业科技企业与农户的发展,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7]。

本文作者:巩文红刘春泉工作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