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研究3篇

时间:2022-02-21 02:59:24

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研究3篇

第一篇

1建筑施工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近些年来,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施工现场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已经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给居住在周围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此外,这些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效应,会影响到耕地的使用以及水循环等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结合如今施工现场的现状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环境问题:1建筑垃圾过多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七成的建筑工程项目有建筑资源浪费的现象,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垃圾的产生贯穿了整个的建筑施工过程,在原建筑进行拆迁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废弃的砖头、石灰石块等建筑垃圾,此外,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材料的消耗便会产生难以计数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不仅仅包括废弃不用的,还有很多是由于环保意识较差引发的严重的浪费问题,这些垃圾在产生以后并没有引起建筑单位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据悉85%的建筑垃圾因为得不到妥善的处置和再利用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还有38%的建筑单位并没有针对建筑垃圾而带来的问题采取任何措施。2建筑施工引发的水污染。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还会产生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一方面,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设备来完成大量的非人力能及的任务,而这些机器设备在运转以及清洗的时候会用到大量的水,混凝土的养护、施工现场的清理等都会用到很多水,而这其中很多水由于参杂了很多金属元素和化学元素已经不能再使用,在渗入地表之后便会引发地下水的污染。另一方面,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用到很多劳动力,在厕所冲洗、食堂用水等方面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水污染。总的来说,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建筑施工中水污染的两个主要来源。3建筑施工破坏了生态环境。建筑的施工耗时较长,所用到的建筑原料较多,建筑工程量很大,从而建筑单位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原定建筑周围的绿地和各种用地,这会给周围的土地造成极大的破坏,特别是绿地,而建筑单位往往会采取先破坏,再改造的做法,这就使得项目本身的存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从现状来看,很多建筑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以及在完工之后并没有对周围的绿地进行修复,因此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4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引发了严重的噪声污染。现如今,很多建筑施工项目都是处在城市的中心或者是城市的开发区,这些地点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这些地方都会有较为聚集的居民。众所周知的是,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很多建筑工程甚至为了追赶进度在夜间也会进行施工,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这就会极大的影响到周围居民的休息,因此,这便造成了严重的噪声污染。5施工过程引发严重的大气污染。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大气污染,建筑的施工由于会用到大量的建筑原料便会产生很多建筑粉尘,这其中包括建筑施工过程中来往的机械车辆来回行驶产生的粉尘、建筑垃圾在堆放的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以及建筑原料在运输、装卸的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这些都会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造成大气的污染。

2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建筑单位环保意识较差,垃圾处理方法不当: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工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单位的环保意识较差,很多建筑单位对于施工过程中所以起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全不在意,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导致了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和处置,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改变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迫在眉睫。

3解决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措施

以上我们简要分析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了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必须尽快得到处理和解决,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解决:1减轻噪声污染。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噪声污染,为了避免对居民造成过于严重的扰乱,应该努力的对噪声加以控制。首先,需要合理控制建设施工的时间,在夜间不得进行做工以免打扰居民休息,其次,可以在建设工地周围设置屏蔽设备,从而降低噪声的分贝,最后还可以将建筑材料的卸运时间以及建筑工地上的机器的行驶时间尽量控制在白天,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减轻噪声污染。2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每个建设工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如果这些建筑垃圾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便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还会产生粉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最终会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对于此,我们可以实行建筑垃圾的有效分类,将那些还有利用价值的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于那些不能回收的,可以跟垃圾场进行协商,使得其定期的进行垃圾的运送和处理,对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定的垃圾,可以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收集和处理,以便提高处理效率。3有效处理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生活用水和施工产生的废水,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其加以处理,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做到节约用水。其次,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施工用水,可以安装一定的化学净化设备,采取物理法、化学法对含有危害人体的元素进行处理,将废水的危害降到最小。4加强建设单位的环保意识。针对建设单位环保意识较差的问题,可以有建设局等相关单位对其进行环保宣传,使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觉的进行环保建设和处理,其次,还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对建设单位的行为进行规定,使其行为能够符合标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总而言之,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很好的解决,便会对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危害,并且对此积极的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更好的促进建设行业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

本文作者:史跃军工作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第二篇

1项目概况

省道S206线丘北(普者黑)~砚山(炭房)一级公路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的丘北县、砚山县境内。本项目向北与S206线相接,(连接国道G324线),向西与S305线相连,尾部穿越国道G323线,止点连接国道主干线GZ75,使丘北县、砚山县与滇中、滇东北和广西相连,通过天保口岸、河口口岸与越南相通。路线全长62.8182km(丘北县境内长39.094744km,砚山县境内23.7235km),其中主线长59.2961km,丘北县城联络线3.5221km。本项目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60km/h,路基宽度23m。从图1中可以看出普炭路位于滇东南岩溶山原压区。

2喀斯特地区公路建设环境特点

喀斯特地区是以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平原)为主的地貌特征,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可归结为4个问题:(1)地表干旱缺水,喀斯特地区大气降水快速渗入地下深处,地下水埋藏较深开发利用难度大。该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量较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600~2700mm(全省总平均1100mm),但由于碳酸盐岩区溶隙、溶洞等发育,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降水极易快速渗入地下深处,从而造成地表严重干旱缺水。(2)地少而分散,土壤贫瘠,水土保持能力差,耕地呈不连续状,分布于喀斯特洼地、谷地底部及坡麓中下部。自峰顶到洼底,土层厚度呈增加趋势。一般峰顶裸露少土,土壤多沉积于溶蚀沟槽之中;峰坡土层增厚,连续性极差,多被石牙所间隔;洼地中土层较厚,少数厚度在以坡地为主。(3)地表调节能力差,降水年内分配不均,碳酸盐岩裸露面积与分布的比例都比较大,因此岩层的表层、包气带和饱水带喀斯特发育强烈,地表土层薄、植被少,且以灌木为主,涵、保水能力小。尤其是峰丛洼地地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汇集于洼地底部,由落水洞等渗水通道快速注人地下喀斯特管道系统,以致在降水量充沛(一般大于1000mm)的条件下,仍然存在严重的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且旱灾频繁。(4)植被生长缓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喀斯特地区土壤少、不连续、贫瘠,植被生长发育的基础条件差。由于原生森林被毁,土壤营养组分流失,植被结构简化,植物的初级生产力较低,导致其水源涵养和固土功能严重退化。

3公路选线在环境保护在的重要性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土地的分割等。如何使这些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当今公路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在生态环境非常敏感且破坏后难以恢复的喀斯特地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显而易见,危害也更大。因此,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公路建设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喀斯特环境的破坏,使公路建设在促进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经调研、总结,喀斯特地区的公路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及要求。设计人员对公路占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影响线路选择,而线路选择对公路长度、挖填方量影响巨大,土地占用数量悬殊。线路的平、纵、横设计直接影响公路占用土地数量的多少。在岩溶地区选线,要想完全绕避是不大可能的,尤其是在我国中南和西南岩溶分布十分普遍的地区,更不可能。因此,宜按认真勘测、综合分析、全面比较、避重就轻、兴利防害的原则。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在喀斯特地区的公路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及要求。(1)通过吸取了全国各地高速公路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公路建设时应开展大量的工作:优化线路、合理布局。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根据沿线各段的地质、地貌、土壤、水土流失现状等情况,多次对公路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尽量减少占用耕地、林地,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在土石方平衡计算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应对料场和渣场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沿线设置料场和弃渣场。料场和渣场的合理布置,优化土石方远运借调方案,减少弃渣量,尽量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少占地、易防护”的原则,对料场和渣场进行优化选址,并设计了可行的防护方案,保证了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2)合理布设路网,避免重复设线。不少地区将新建的干线公路与原干线平行布设,甚至有的2条路线或是更多的路线之间仅相距几百米或几千米。如在贵州安顺附近就有3条公路从仅宽300m左右的槽谷里通过,整个槽谷的土地几乎被全部占用和破坏。如果合理地利用原干线扩建改造,将可大量减少占地。(3)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路线应选择在难熔岩分布区通过。路线方向不宜与岩层构造线方向平行,而应与之斜交或垂直通过,因暗河多平行于岩层构造线发育。路线应尽量避开河流附近或较大断层破碎带,不可能时,亦宜垂直或斜交通过,以免由于岩溶发育或岩溶水丰富而威胁路基的稳定。路线尽可能避开可熔岩与非可熔岩或金属矿床的接触带,因这些地带往往岩溶发育强烈,甚至岩溶泉成群出露。(4)岩溶发育地区选线,应尽量在土层覆盖较厚地段通过,因一般覆盖层起到防止岩溶继续发展,增加溶洞顶板厚度和使上部荷载扩散的作用。但应注意覆盖土层内有无上洞的存在。桥位宜选在难熔岩分布区或无深、大、密的溶洞地段。隧道位置应避开漏斗、落水洞和大溶洞、并避免与暗河平行。

4公路沿线服务站点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本项目2个服务区站点较分散,污水水质较稳定,水量波动大、可生化性好等特点,并结合沿线设施场地内的自然地形条件,站点均具备充足的用地面积,且场地内的高差满足污水自流要求,因此,从技术经济可行性考虑,拟采用生态填料土地处理工艺作为本项目沿线设施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利用薄膜在地下围成一个生物滤池,并且利用通气性土壤作为好氧性填料,将厌氧化的生活污水引进草坪下20cm左右,通过由干管、支管组成的布水系统,均匀地由通气性土壤向下渗滤,污水滞留到厌氧砂盘后,再通过“表面张力作用”上升,越过砂盘的堰之后,再通过“虹吸现象”连续地向下层土壤渗透并流出生物滤池。在上述渗滤过程中,水与污染物分离,水被渗滤,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吸附作用被截留在土壤中,由土壤中的好氧微生物降解,其降解物再由草坪等作物所利用,出水作为中水回用。

5运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实地调查与环评中介绍情况比较表明,本公路建设项目原环评中40处敏感点中除以科德小学、岔路口2处敏感点因路线变动而不在评价影响范围之内以外,其余38处敏感点均在路线评价影响范围内,且与路线方位关系变化不大,因此可沿用环评中相关噪声预测及防治结论。由本项目环评报告书中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点的噪声预测结论可知,雷打山坝、布宜、阿诺村、猫猫冲、小新寨、高枧槽、高枧槽小学、笼陶新寨、新安村、以科德、长塘子、以得邑、以得邑小学、倮可者村、渔塘村、迷巴底山前、迷巴底小学、啊波塘、岔路口、白玉兰卫生所、小新寨(联络线)共22处敏感点噪声超标,需要采取防治措施。根据对本项目试通车期间沿线声环境敏感点实际交通噪声的监测结果,上述22处敏感点中除倮可者小学、迷巴底小学两处敏感点噪声有所超标,以得邑小学搬迁以外,其余敏感点实际交通噪声监测结果均不超标。新增5处声环境敏感点交通噪声监测也不超标。因此,本设计仅针对倮可者小学、迷巴底小学两处敏感点进行降噪设计。根据对声环境敏感点试通车期间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见表1所示。根据运营期噪声执行标准限值复核,可知上述两处声环境敏感点拟降噪指标如下:倮可者小学降噪指标:≥2.0dB,迷巴底小学降噪指标:≥1.0dB。(1)土堤型声屏障。利用天然土堤、沟坡,不破坏自然景观,适用于地广人稀的区域,是最经济的降噪方法,降噪效果约为3~5dB。但占地面积大,适用面较窄。(2)砌块型声屏障。构造简单,便于现场装砌施工,造型多样化,可以因地制宜的取材,工程造价较低。一般用于路基边坡上,且边坡需要一定的承载要求。(3)金属复合板型声屏障。结构强度高,重量轻,造型多样美观,隔声性能良好,几乎可以满足任何环境条件下使用。金属复合板型声屏障上部结构轻巧,易于清洗维护,适用于路基和桥梁上,可以融合入道路主题景观中,但工程造价较高。由于本项目2处声环境敏感点均位于路基边坡之上,距离道路之间具备条件建造声屏障,同时两处敏感点均为学校,一方面考虑到师生出行安全,并有效地保证行车的通过性,另一方面从工程造价低、施工周期短出发,因此在2处敏感点拟采用砌块型声屏障作为主要降噪措施。倮可者小学为1幢2层教学楼背对公路,2幢1层住宿楼侧对公路,均为砖混结构房屋,学校整体位于路基边坡之上,最近点与路中心线距离32m,位于路左侧,高于路面2m。由于教学楼与路面高差相对较小,大大降低了声屏障高度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声屏障的施工,又降低造价,同时,教学楼与公路之间路基边坡上具备修建砌块型声屏障的条件,综合考虑安全等方面因素,因此采用砌块型声屏障作为降噪措施。图2倮可者小学生声屏障平面布置图6结语结合工程实践,笔者认为对于喀斯特地区公路建设对环境污染的特点,应精心研究公路建设规划,合理选用公路建设优化设计,选择适当的公路线路,减少喀斯特地区的环境破坏,同时应经济上可行;注重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的实用性工程体系研究,减少人为不合理用地,预防地区灾害和水土流失。

本文作者:刘恵兴赵康工作单位:云南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

第三篇

1.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仍被认为是软指标。因此,这些干部们不愿意从理性上心服口服地承认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而是对环保行动推倒了多少正在生产的烟囱、关了多少个排污超标的工厂、压了多少个报批的不合格项目,从而影响了多少GDP、减少了多少财政收入数字等等耿耿于怀。一些地方干部对招商引资过度热情,竟然把“环境可以污染”当成了“投资环境”。他们所说的“发展”,不过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十分狭隘的“数字增长”。为什么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与一些领导干部相比反而更强烈一些?这是因为日益严峻的现实告诉人们:环境污染正在吞噬清洁的空气,正在侵蚀江海河流,正在制造着环境生态悲剧,正在威胁着我们赖以生息的家园。各地领导干部应当及早转变思想,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加强环保的重要性,不能再漠视群众的环境权。

2.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只搞环保忽略经济也同样不可取。环保事业应当也必须围绕着经济发展而展开,形成一种更为合理的互利关系。让经济发展成为环境保护资金上的支持和依靠,环保反过来服务和促进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这一过程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优先阶段。以山西发展而言,在经济发展初期,面临着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经济以满足人民物质需求成为这一时期优先考虑的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资源不断丰富了,人们才能解决温饱,才能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生活的更自由、更舒适的愿望。当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拥有一个更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同样是人们所期盼的。但在这一时期,由于环境保护无法直接生产对人类最为重要的物质产品,而且会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本,增加社会的投入,在以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为主的时期,在与经济发展的比较中,环境保护就理所应当地被视为“低人一等”,这一时期便以发展经济为主而对环境保护有所弱化。经济发展在初期以粗放型模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阶段。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过程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工业技术的革新,人们从全局高度认识到了环保对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并且有了一定能力发展环保事业。环保需要资金的投入,而这势必会分流一部分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更会影响到一部分人或者部分地区的局部利益。一方面是眼前局部利益,另一方面是长远全局发展,应当何去何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来说,全局利益更为重要;但对于小集体和个人眼前局部利益显然更为实际。现在山西省就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关停小煤窑、小焦炉;而小集体和个人(包括污染地方保护主义)不管不顾继续边发展边污染,这些行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家政策、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但彻底扭转还需要一个过程。二者何去何从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博弈的结果。三是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阶段。未来的经济发展应当是在环境保护的推动下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基本得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真正得以实现,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会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而环境改善对经济发展的好处也得以体现。人们都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发展经济社会事务。区域的优势资源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它既可以破坏二者之间的平衡也能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就山西某些地区而言,在通过煤炭资源的开发就可以获得巨大利益后,就使得人们不再考虑其它替代的谋生手段,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限制作为内陆省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但随着山西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无论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还是从经济实力上,都要求对环境保护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更多的投入,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得以协调发展。另外优势资源有时也会限制区域的发展,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山西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而正是煤炭既成就了山西也限制了山西的发展。在没有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以前,山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的发挥。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山西票号业是何等的发达。山西商人不仅遍布全国,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当时通过贸易的形式让山西流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而现在则是把山西的煤炭送了出去,把污染留了下来。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的过程中还要接受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变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博弈的发展过程。从短期来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从长期来说,必将把环境保护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还应看到地区优势资源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才能带来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在煤炭工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2011年山西省环保厅公布的山西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中,11个省辖市,有10个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时,2013年1月14日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指出,全球10大空气环境城市中,中国占7个,其中太原居首北京第三。环境污染给山西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副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环保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急待理顺。

本文作者:师帅工作单位: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