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产业组织系统创建

时间:2022-09-06 04:30:57

奶牛养殖产业组织系统创建

0引言

目前,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业都已普遍采取了效率高而规范的现代产业组织模式。经过多年积累和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集合散户养殖奶牛的养殖小区”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我国奶牛生产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的环境污染、规模不经济和缺乏质量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我国原奶质量问题频出[1-2]。因此,本文试图引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经济学理论,讨论分析建立现代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以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和进程的可行性,最后提出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在奶牛养殖业现代产业组织的规模化、网络化的奶牛养殖区域模型,以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1现代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的理论分析

奶牛养殖业是市场集中度极低行业,养殖企业在市场中垄断势力极弱,奶农在市场中的地位极低,鉴于目前我国此行业中的生产者的弱势地位和分散的、低水平的产业组织,应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理论分析现代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的可行性[3]。

1.1奶牛养殖业中的规模经济分析

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最早对规模经济的定义,是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中的规模报酬或规模收益分析。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内部各种要素按相同的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分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所带来的经济节约性,即规模的经济性。我国的奶牛养殖业中的规模化牛场很少,如下表1所示。从近三年的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情况来看,与2003年的情况相比,全国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在逐年提高,虽然2009年达到了42.4%,但是还远远低于国外奶业的平均水平,规模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的重要因素。由于奶牛养殖的聚集规模和单个农户的养殖规模小,直接制约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是影响了装备水平的提高。单个农户的规模小,整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主要靠人工完成,像比较成熟生产设备饲料混合车、自动补饲设备、环境调控设备,自动识别与信息化管理等,难以推广应用。二是影响设施的标准化、功能化实现。牛舍的通风避暑、保温御寒、标准化牛床牛栏等难以推广,动物的福利难以保证。三是影响相关服务组织的发展。牛场的规模小、布局分散,服务需求少、不集中,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和机构从事服务的成本高,不利于服务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影响环境的清洁化治理。分散的布局和较小的规模,难以建造有机肥工厂和大型沼气工程,及时收集和处理牛场的废弃物,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五是影响奶农市场地位的提高。奶农由于规模小、聚集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从结构上就决定了它的弱势地位,在市场中是价格的接受者,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低,讨价还价能力差,处于“两头被挤压”的状态,合理的价格机制难以形成。从实现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聚集园区化、经营规模化、组织一体化、设施功能化、设备智能化、环境清洁化”既是规模经济的要求,又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条件,二者互为影响,相互促进。

1.2奶牛养殖业中的范围经济分析

现实中,许多公司的产品都不止一种,因此,范围经济几乎是随处可见的。这些公司的投入要素会同时生产两种或更多的产品。无论何时,当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C(X,Y)或更多产品C(X,Y,…)的总成本小于各自生产一种产品C(X)、C(Y)的企业成本之和是就存在范围经济,亦即C(X,Y)<C(X)+C(Y)。范围经济或者起因于投入要素的共同分享,或者是统一管理生产过程和市场营销的优势。就目前规模牛场而言,从范围经济的角度来衡量,内部自成体系,几乎涵盖所有相关业务,但大部分由于规模问题,仍然存在范围不经济,特别是设备的利用率、畜牧兽医人员技术利用率和技术水平、有机肥生产和沼气设备的利用和运行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范围不经济。从外部的现有相关服务组织来看,由于技术服务队伍形不成组织或队伍较小,形不成专业化分工,从业人员存在“一人多能、业务不专精”的局面,难以更好的从事畜牧兽医服务。饲料供给企业,由于注重业务总量的发展,也存在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并存,既不利于奶农,又不利于饲料企业。从范围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实现“服务社会化、组织一体化、分工专业化、环境清洁化”,才能够实现产业的整体绩效和可持续性。

1.3奶牛养殖业中的网络经济分析网络经济有两个基本要素: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和经济链“集”,换言之,经济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行业,也可以是不同行业的。网络经济已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特殊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即网络经济运作往往涉及一个国家的范围,甚至跨越国界,把几个国家或一个巨大的区域联结在一起。也就是把横向的和纵向的经济主体联结,形成网络组织,从业务范围上或经营规模上都存在一定的外部经济。奶牛养殖业生产布局的分散性,利益主体的独立性,要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实现从小生产到大规模的组织创新,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实现生产与市场耦合,达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供需协调、价格波动顺畅传导,风险共担、利益的共享,这就要求生产者横向联合。横向联合,只是增强了联合者市场势力,在市场交易中获得了讨价还价的绝对优势,但是,上下游之间存在交易关系。只有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上下游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也要求上下游的利益主体纵向联合。无论是紧密型的横向和纵向联合,还是松散型的联合,网络组织结构是有利于使这一行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因此,组织的一体化是适应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奶业生产者合作社是网络组织的最佳的实现形式,园区化聚集是最佳的微观模式,信息化管理是网络经济实现的有效手段,通过组织的网络化、一体化,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

2现代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的特征与我国的构建

2.1现代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的特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奶业都是备受关注的产业。从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组织方式、价格协调、质量监督到市场管理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制度,以确保奶业的封闭运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奶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组织模式也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并逐步形成了合理、科学的现代奶业产业组织模式。发达国家现代奶牛养殖业的特征可总结为:一是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现代奶业国家都在规模化饲养的基础上实行集约经营,广泛采取奶业先进配套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奶业生产水平。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3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美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场饲养全国75%的奶牛,荷兰30头规模的奶牛场占总数的84%,澳大利亚10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3500多个,占总数的81%。实现奶牛养殖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的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它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二是产业的空间分布集中。从国外发达国家乳业奶牛养殖业分布看,基本都集中在资源禀赋条件和气候条件好的地区,人均土地面较大,具有较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加拿大、荷兰奶牛养殖业的区域集中度分别达到了89%和55.3%以上,澳大利亚乳业主要集中在接近城镇的沿海地区和东南部地区。乳品加工厂一般坐落于牧场、牛奶生产都比较集中的地方,液态牛奶却比较集中于离中心城市不远处,从而更便利地为消费者服务,而加工生产保存期限较长地产品,如黄油、奶粉、干酪及乳清粉,则建立在离原料奶供应不远地农村地区。这种合理的布局发挥了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产品既满足了国内消费,又扩大了出口贸易,奶业获得了稳定发展。三是养殖组织化程度高。在现代奶业国家,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奶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模式是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主导经营方式。国外一些奶业发展大国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合作社占主导地位的态势。由表2可以看出,当前奶业发达国家的奶农加入合作社的程度是很高的。以荷兰为例,合作社在奶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合作社使奶农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专业群体,奶农借助这个群体的力量来获得各种各样的服务。花俊国指出:荷兰1886年就创立了乳品加工合作社,由奶农自愿加入,同时合作社有自己的乳品加工厂,社员的原料奶必须统一由合作社的乳品加工厂进行收购[9]。这样既可以解除奶农售奶的后顾之忧而使奶农可以专心搞好饲养管理,提高牛奶质量和生产水平,又可以使合作社的乳品厂获得数量稳定和质量较好的原料奶,可以均衡地组织生产加工和乳品销售。在技术服务方面,荷兰又有各种不同的合作社组织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奶农可以再次参加相关的技术合作社得到在育种、改善经营等方面的帮助。总之,在荷兰合作社模式使奶业产、加、销各链条上主体的利益很好地协调起来。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和服务等环节加以连接,形成利益联结、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这就是所谓专业协会模式。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澳大利亚的全国羊毛协会、羊毛销售经纪人协会、羊毛出售商协会和羊毛加工者协会。此外,还有韩国的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泰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等。

2.2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构建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和国外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虽然以养殖小区为主,但是奶牛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管理松散,原奶质量难以保证,饲养者承担的市场风险大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奶业产业链上游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建设现代奶业的共同特征对我国奶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示。首先,是规模化养殖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推进奶牛养殖业发展,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从源头上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控,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能够有效提高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其次,规模化饲养不是最终目的,它是集约化的前提和必要的载体,目的是将先进的饲养技术集成,实施标准化。这样才能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实现增产、提质、节本、增效的目的,所以规模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推进科学饲养机制、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为我国建设现代奶业提供难得的机遇,奶业的转型为建设现代奶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顺应新的发展形势,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奶业建设。从国外先进经验来看,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奶业的经营方式。即,改革生产方式,推行规模化经营;以规模化为载体,广泛运用奶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推行集约化经营;通过集约化经营,集成应用奶牛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牛奶收集、饲喂设备租赁、污染物处理等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使奶业的质量和效益达到最高水平。

2.3我国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新模式的构建

什么是我国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的新模式?笔者认为:狭义讲,就是奶牛养殖生产的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变革;广义讲,就是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组织的合理化,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设施的功能化和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废弃物的清洁化处理和人的素质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的发展相统一。从发展的内容上来讲,就是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经营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分工的专业化社与服务的会化,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具体来讲,就是围绕着“聚集园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信息化、饲养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组织一体化、分工专业化、设施功能化、设备智能化、环境清洁化”这“10化”,来规划、组织、管理奶业,构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新业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点来看,“管理信息化、饲养标准化、分工专业化、设施功能化、设备智能化、环境清洁化”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现代奶业是以奶业的市场化为背景,以奶业的产加销、服务一体化为框架的产业化,依托这种奶业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奶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奶业生产和经营,将奶牛养殖业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运营,以创造较高的综合生产力,这种养殖业产业化,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的奶业经营模式。具体园区模式如图1所示。

(1)组织体系的主体构成。由于发展的基础条件的不同、管理水平的差异,产业的主体构成主要是资本一体化、业务多元化、管理模块化的养殖集团和奶农合作总社,以及纵向分工的专业化公司。随着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专业化组织会逐步向养殖集团和奶农合作总社演进。从奶牛养殖的现状和产业的技术结构特征来看,受资本供给约束和技术供给的限制,劳动的边际报酬应该是处于递减,未来的奶牛养殖模式是“规模场组成的养殖企业集团和私人牛场组成的奶农合作社”两种共存模式,奶农合作社的组织形式长期内仍将是主导模式。奶农合作社作为奶农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代表奶农与上下游企业的谈判和政府管理部门、监管部门的政策交涉,其他机构都是公司化运营,合作社可以设县区级,逐步再设市、省级等区域性合作总社。养殖集团和合作总社为综合业务,下设养殖、技术服、有机肥等多项业务;纵向分工的公司,各自专注于某一业务,以“业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为业务取向。

(2)组织体系运营模式。养殖园区里有多家奶农的奶牛场集中场地,养殖员工为奶农家庭自有成员,每家饲养奶牛100~200头以上。为提高园区现代化水平,每个园区内设有饲喂设备公司租赁部,采用饲喂设备喂养奶牛可以解决了人工难以实现的奶牛精料的精量,多时段均衡补给,减少了饲料浪费和饲料的污染,降低了奶牛的消化道疾病,提高了奶牛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园区内,有技术服务公司设立的技术服务部解决奶农养殖奶牛过程中出现的奶牛养殖、杂交繁育、品种改良(冷配胚胎移植)、疫病防治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奶农养殖过程中采用饲料厂统一供应的饲料可以解决制约奶牛养殖业中奶牛养殖水平低、饲喂方式不科学、饲料单一、奶牛单产水平低进而养殖户效益低等问题。奶牛养殖区设有统一挤奶厅(或每家奶农自建挤奶厅)和牛奶运输公司,负责所有奶农的奶牛挤奶喝运输到牛奶加工场,确保原料鲜奶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和新鲜度。奶牛养殖区的有机肥工厂利用奶牛养殖场污水和粪便作为沼气池和有机肥车间的原料,分别生产沼气和固体有机肥,既能生产清洁能源,满足园区内生活需要,又生产优质的有机生物肥料,用于蔬菜、果树、花卉等种植和水产养殖,达到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实现循环再利用。

3促进我国现代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形成的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我国许多地方也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值得奶业的组织模式变革借鉴。随着现代奶牛养殖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我国现在实行的“集合散户养殖奶牛的养殖小区”模式已经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加快我国国现代奶牛养殖业产业组织的形成。

一是园区设计规范化,园区经营公司化。奶牛是传染病相对比较少的畜种,比较适合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上海的光明的金山牧场和蒙牛的欧亚牧场养殖规模都达到了5000头以上,成为现代化牛场的典范,为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园区化提供了范例。牧场向园区集聚,不仅可以集约化利用土地,还可以为产业的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园区化,道路、给水排水、照明绿化和粪便处理等基础设施可以统一建设,同时,也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引入提供了条件。奶牛养殖园区,可以统一规划在奶牛养殖优势区的各个县区,每个县区建设1-2个作为示范区,基础设施由县区以上政府投资和管理或委托公司管理;牛舍可以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造,租赁给农户,也可以统一规划设计,由农户自己建造;服务组织由政府引导,成立相应的专业化的公司提供;奶牛靠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规模牛场入驻,饲喂设备、挤奶设备由农户购买,政府补贴;大型现代化设备也可以由公司购买,农户共同租赁使用,按使用量计费结算。整个园区按照“统一饲料采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粪便集中处理”的五统一模式运营,实现饲养标准化、服务即时化、牛奶同质化、效益最大化。

二是农户横向联合一体化,专业性服务组织化。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必须进行横向联合,成立合作社,才能取得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增强讨价还价能力,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这样还能促使社会化分工与生产专业化,就是要做单个农户“搞不好的,做不了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由合作社统一负责,这是国际经验和现实经验可以佐证的。政府要积极引导养殖园区成立奶农合作社,以县区为单位成立合作总社,奶农经营中的一切服务和对外交易等都有合作社统一协调、谈判,实现统一供给、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共同分享外部规模经济福利。专业性服务要由过去的无组织、分散的服务转变为统一的公司或组织负责,组织化有利于专业性服务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公司可以统一管理业务,便于监管,实现服务的规范化;统一培训人员,提高服务水平。比如,园区有常驻服务机构,负责经常性服务,还可以组建专家团队,集体会诊,应对疑难杂症,或成立“兽医120”,提供应急服务。粪便的收集与处理、牛奶运输、饲料供应等,都可以选择相应的模式。

三是生产过程装备化,管理活动信息化。牛场经营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装备水平、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装备水平高,可以实现劳动的有效替代,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信息化水平高,可以辅助管理,获得准确的管理信息;社会化服务水平高,可以较好解决经营中的各种需求,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饲养环节,精饲料要加快装备“筒仓储存,罐车运送,自动配给,在线监测”供给系统和全混日粮(TMR)供给系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管理上,加快实现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在园区内安装局域网,推广使用信息化管理软件,及时获得育种信息和疾病信息,获得及时服务;在牛场,推广ERP软件,进行辅助管理,提高牛场的管理水平。

四是从业奶农知识化,政策支持长效化。从现代农业的内涵看,现代农业是知识农业。现代奶业是用知识武装的奶业,生产要素的智能化、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技术、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和转化等都对奶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各级政府都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强奶农的培训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从事奶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当前来看,我国奶业是朝阳产业,需要政策扶持;奶牛养殖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又是弱势、微利行业,需要政策保护。各级政府要制定产业升级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奶农向园区集聚,鼓励牛场装备饲喂机械,发展专业性的服务组织,解决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加强信贷服务,积极支持奶牛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需要,有关部门应制定有利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合作经济的发展,减免合作社成员销售牛奶免征增值税、所得税,对为合作社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也给与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