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研究

时间:2022-01-21 03:05:11

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研究

摘要: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在CAFTA视角下研究中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从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概况入手,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贸易结构和产业机构的变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CAFTA;贸易结构;产业结构

一、引言

2002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方交流逐渐加强,合作层次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之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强势增长,据中国统计局公布,中国—东盟双边货物贸易额从2003年62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4436.1亿美元,年均增长16.51%。目前,中国与东盟越来越重视与彼此的经贸往来,双方贸易呈扩大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90年,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41.6%、41%、17.4%。到2013年,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4.9%、48.3%、46.8%。可以看出,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频繁,贸易规模扩大,而且此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呈优化态势。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切的经济因素都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外贸是影响产业机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来具体研究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二、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结构发展概况

(一)双方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2003-2013年间中国—东盟双边货物贸易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22.2%。其中2012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出口在2012年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2042.7亿美元),首次超过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出现顺差;受“经济危机”国际经济传递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货物贸易在2009年有所下降,但2010年全球经济回暖,比2009年同比增长37.5个百分点,达到这一时期同比增长率的最高点,随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呈现总体递增、增长率放缓的趋势,到2012年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的大关,2013年达到443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二)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黄金十年”发展过程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商品结构逐渐优化。中国出口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比重越来越大,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东盟国家出口的产品仍旧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但是如果把中国与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初级产品增长速度还大于工业制品的增长速度,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中201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商品贸易中初级产品占21.77%,同比增长21.23%;工业制品占78.23%,同比增长13.66%。

三、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一)从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来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1985年间,中国的三次产业机构呈现“二一三”的格局,处于以农业和工业双管齐下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三产业起步较晚,这一时期发展较为落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1986-2012年间,中国三次产业比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超过了第一产业,但还微微落后第二产业,但发展后劲很足,这时中国的产业结构格局是“二三一”。到2013年,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由2012年的44.65%上升到2013年的46.09%,而此时中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3.89%和10.01%,呈现“三二一”的趋势,这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由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的模式,转向到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并有望向服务业拉动经济全面发展的格局,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二)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1.从第一产业来看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稳定,保证了中国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安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中国的第一产业结构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农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林业和渔业相对较小。其中1978-2013年间中国的林业占第一产业GDP的比重变动幅度不大,在3.5%-4.4%之间窄幅波动;牧业和渔业占比呈小幅上升趋势;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占比大体稳定且呈缓慢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79.99%到2009年的50.99%,下降29个百分点,随后农业占比趋于稳定,约在50%-55%之间。

2.从第二产业来看

中国的第二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目前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建筑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已经成为推动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根据统计局数据分析可知,中国的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建筑业比重。其中我国的工业占比有下降趋势,波动幅度不大,最高占比为1979年的92.48%,最低为2013年的84.37%。建筑业占比呈现小幅度稳定上升态势,最高占比为2013年的15.63%,最低为1979年的7.52%。从以上分析来看,工业对第二产业的推动较大,而第二产业在GDP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较大。因此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依靠工业来拉动,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

3.从第三产业来看

从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产业结构中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演进。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对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少的贡献。如图3-2所示,1978-2013年间中国第三次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波动幅度较大,其中1978-1982年间呈下降趋势,由27.8%下降到14.7%,后来国际和国内形势的稳定,占比趋于稳定态势,平均为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且有小幅波动,由1978年的20.9%下降到2013年的10.4%,30多年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金融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先上升后由小幅度下降趋势,最高为1989年的17.7%。2008年收到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到11.2%。经过五年的恢复发展,到2013年金融业占比上升到12.7%。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趋于稳定有小幅度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9.2%到2013年的12.7%。住宿和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动趋于稳定,在4.4%-6%范围内窄幅波动。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占的比例较大,金融、房地产占的比例居中,住宿和餐饮业所占的比例最小。虽然到2008年以后,金融和产地产业都超过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但是金融和房地产业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同时也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向以资金、技术、知识等密集型为主的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前进。从我国的产业结构概况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相符合,也呈现出产业结构软化态势,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再转变为“三二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较为稳定,工业是拉动第二产业发展的动力;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转向资金、技术、知识等密集的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四、CAFTA视角下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所选用的变量和数据

为了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将采用第三次产业增加值为例来度量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中国与东盟十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来度量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所需用的数据样本空间为1995-2013年的19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

(二)回归模型的建立

1.进出口方面。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只有柬埔寨和老挝的P值均大于0.05,未通过此项检验;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进出口中只有菲律宾和文莱对中国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为负值,进出口的增加会导致第三产业产值的下降;其他国家都为正值,尤其是中国对缅甸、中国对越南的进出口对第三产业的正向影响最大,进出口的增加会导致第三产业产值的上升。

2.出口方面。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出口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不相同,其中只有柬埔寨和老挝的P值均大于0.05,未通过此项检验;中国对东盟十国的出口中只有菲律宾和文莱对中国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为正值,出口的增加会导致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其他国家都为负值,尤其是中国对缅甸的出口对第三产业的反方向影响最大,出口的增加会导致第三产业产值的下降。

3.进口方面。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呈现出与出口对第三产业的方向相同的趋势且出口的贡献度大于进口。中国对东盟十国的出口中只有菲律宾和文莱对中国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度为正值,进口的增加会导致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其他国家都为负值,尤其是中国对缅甸的进口对第三产业的反向影响最大,进口的增加会导致第三产业产值的下降。总体来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分析中,除了中国—菲律宾和中国—文莱外,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的单向的进口和出口对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影响是负值,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加强双边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中国与东盟新四国中的缅甸和越南的双向合作,才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

五、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为外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在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惯例的大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贸易和产业政策,特别是注重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优先扶植区域主导产业政策,以培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占据国际贸易一席之地。其次对于一些急需发展的外资项目,尽量简化各项审批程序,提高服务功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便利,以便吸引更多的外资。第三,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对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正在进行优化升级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扶持,如提供各项优惠贷款、股权担保、信用保险补贴、退税等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

(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转移通常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即从轻加工行业转向重化工业,在转向高技术产业的递进状态。针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来看,已处于重工业向高新技术转移的阶段,发展前景广阔。为此应抓住工业向高阶段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而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加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此外,充分发挥中国—东盟现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调整、完善进出口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综合实力,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对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4月

[2]苏阳,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边境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4月

作者:胡文玉 吕玲玲 丁弘毅 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