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影响的审视与应付

时间:2022-12-11 05:45:06

贸易影响的审视与应付

本文作者:荀克宁工作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生命安全、公民地位、社会保障、自由时间、城市公共服务享有水平,等等,成为他们劳动关注与就业选择的重要衡量条件。而那种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工作环境下的枯燥乏味、时空束缚、千篇一律在他们看来已经不合时宜,尤其对于剥夺性的劳动价格报以强烈的抵触情绪。在这种心理预期与现实状况不相合拍的情况下,他们宁可选择自由职业或土里刨食,也不愿意成为企业老板的机器、机器的奴隶。我国目前“用工荒”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工人的觉悟,预示了“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因此,蓝色贸易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产业工人新的劳动诉求而日显,蓝色壁垒也由此水涨船高。

蓝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双重性影响

由于蓝色贸易制度是由发达国家发起的、旨在制约发展中国家的限制标准与贸易壁垒,从主观意义上看,它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首先是负面的;又由于它以维护劳工生存发展环境与条件为核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与人文关怀,从客观意义上看,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又产生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也就是说,就其形式看,它是贸易自由化的障碍,但就其内涵看,它又有利于劳动文明的推进。正是这种阻碍性与合理性的并存,使得蓝色壁垒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影响也就具有了双重性。因此,要辨证认识蓝色壁垒,既要防范并弱化其负面影响,维护我国外贸利益,也要利用其积极作用,带动我国外贸制度的优化,增强对外贸易的制度竞争力。制约性影响1.对出口增长模式形成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采取的是粗放式发展模式,表现为明显的外延扩张性特点,出口总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与消耗。这种外延式与内涵式增长的失衡状况加剧了我国劳动价格的扭曲。由于我国多年来出口依赖纺织服装业、机电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的增长,产品技术与品牌含量偏低,创新步伐滞缓,出口优势主要为劳动低廉下的价格因素,因而这种优势也被极致性发挥,表现为用工的超时、超强、超负荷,劳动工资支付微薄,劳动福利支撑脆弱。尤其是外资企业,由于其进入目的就在于劳动剥夺,对劳动的压榨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导致了自杀伤亡等极端事件,使得与SA8000相悖的劳工问题频频出现,贸易摩擦成为常态,为蓝色贸易制裁落下了口实。因此,在蓝色贸易壁垒的冲击下,我国原有的出口发展模式遭遇到了严峻挑战,以牺牲劳动为代价的出口增长已经难以为继,转换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增长带动因素与发展动力已经势在必然且时不我待。2.对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但产业发展模式更新缓慢。表现为产业结构低端、环节低端、产品低端化发展。产业布局仍以劳动密集产业为重,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产业环节多处于中游生产制造环节,产品设计与销售渠道狭窄,上下游链条缺失;产品多为加工出口,呈两头在外格局,获利来源仅为占比很小的加工费用,大量利润被订单方与供货方所赚取。因此,在这一产业发展模式下,出口越多,损失越大,产业发展后劲越小。这一恶性循环导致产业结构优化步履艰难、劳动利益诉求也难以得到重视。面对高矗的蓝色贸易壁垒,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逾越,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破解劳动标准提升与产品成本增加的矛盾与困境,出路只能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合理布局,优化产业链条和产业层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出口附加,才能有条件、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用工矛盾,实现蓝色贸易壁垒的跨越。3.对传统用工模式形成冲击。我国是劳动大国,长期供大于求的用工态势导致我国用工模式的选择单向化,企业拥有用工的生杀大权,而产业工人作为财富创造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权利的不平等和缺乏制衡,导致传统用工模式下企业具有绝对支配权。企业可以随意减少劳动报酬,降低劳动条件,以此压低成本来扩大出口,从而尊享人口红利。日前,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做出统计。得出人均月收入是1480美元。其中,中国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656美元,位列第57位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新生代劳工的增多,我国传统的用工模式不断遭到诟病。当低工资收入不仅使得劳动力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其温饱与生存的时候,“用工荒”就大面积蔓延。如果说“用工荒”是一种信号,表明以劳动掠夺方式维持出口增长的用工模式已经不适合形势发展要求,那么,以维护劳工权益为核心的蓝色贸易壁垒则成为另一股强劲的冲击波,拍打着传统用工模式的旧船。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00多家跨国公司在国际采购中对劳动标准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面对来自内外两股力量的威慑,不打破旧有模式的藩篱,转换新的用工理念,我国产品要顺利走向世界将越来越困难。4.对政府行政模式形成冲击。不让制度缺位是政府的职责,蓝色贸易制度建设政府首当其冲,要依照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设计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的调控政策体系与调控方式,同时在理念培育、产业协调、外贸调控,以及社会保障完善等方面做出积极规划与引导,不断创新行政模式。蓝色贸易壁垒是基于人权之上的,要求政府思维模式一定要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普及民主理念与强化劳动权益地位。同时,蓝色壁垒约束下的劳工标准提升所需实力又要求政府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国力抓好产业布局的调控,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增强投入产出能力;抓好外贸依存度的调控,把握外贸发展节奏,促进外贸与内贸的平衡发展;抓好社会保障体系调控,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劳动权益的保护与社会的和谐。由此看来,蓝色贸易壁垒对政府行政模式形成的冲击也是不可小觑的。积极性影响1.有利于我国紧跟国际贸易发展新潮流。蓝色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高槛尽管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甚至不乏政治利益蕴含其中,但在阻碍着我国外贸出口步伐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国际劳工标准和蓝色贸易正在被全球逐渐接受和认同,其在制度上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是历史的必然。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早认识尽快调整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未雨绸缪,占据主动,不至于被动落后甚至陷于挨打境地。目前,我国以蓝色贸易为由的贸易争端已现端倪,如瑞典家居“宜家”进入我国成都,就对供应商提出了劳工标准问题;美国曾经以我国的PVC玩具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有效劳动保障措施为由提出了贸易制裁;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正在酝酿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产品的企业必须事先经过SA8000认证,否则将联合抵制进口①。这就告诫我们,蓝色贸易风头正劲,我国出口的门槛将越来越高。顺势而行,积极跟进,是我们的正确姿态与必然选择。2.有利于明晰我国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的目标与方向。蓝色壁垒核心是社会责任标准,它揭示了蓝色贸易制度的本质要求与基本内涵,认真研究与认识蓝色壁垒可为我国蓝色贸易制度建设提供方向与实施目标。我国要在肯定SA8000的时代性、人道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与把握其精神实质,自觉遵循标准的界定与各项条款,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以保证我国社会责任标准的目标设置能与国际有机对接,建设方向能与国际轨迹相吻合,以此带动我国蓝色贸易出口发展②。3.有利于培植我国出口竞争新亮点。在急剧变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全球配置也出现新的变化,市场竞争频现新的亮点。在产品价格、服务、品牌等传统的竞争要素之上,环保、安全、健康等要素跻身市场,继其之后,涉及劳动权益、社会道德等要素也成为市场竞争手段闪亮登场,成为令人瞩目的竞争新手段。在这种新的形势面前,我国要正视并积极跟进蓝色贸易制度建设,有利于加快出口企业自身结构调整与创新步伐,从内部挖掘和寻找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潜力与举措,藉此契机培育企业出口新的亮点,更新企业出口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竞争新局面。4.有利于构建我国和谐劳动关系。一种制度与规则之所以能盛行,在于其公平与人性的规制设置和显著的约束激励效能。蓝色贸易制度也是如此。蓝色壁垒作为外部推力,可以促使我国出口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保效率和公平的相对平衡,以此消除劳资对立,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正像CEPAA(经济优先鉴定委员会)的科夫曼所说:利用SA8000过程有其纯经济意义的价值,它有利于提高道德企业对现存的和潜在劳动者的吸引力,会得到更为健康的伙伴和更忠诚的雇员,并进一步转化为企业人才优势③。

以积极姿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上述分析看出,蓝色壁垒既有其消极性,也有其合理性;既有其约束性,也有其激励性。辨证审视与理性应对应该成为我们的明智选择。也就是既要针对其阻碍贸易自由化发展所带来的贸易不公平进行积极的质疑、谴责和抗御,寻求分歧下的共赢;又要针对其内在合理因素进行自我反思和自觉调整,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加大社会劳动保障力度,尽可能缩短我国向国际劳工标准靠拢的时间与距离。1.正确审视蓝色贸易壁垒。一方面要辨证审视蓝色壁垒的制度基础与形成动因,在认识其贸易保护本性的同时,认识它的合理成分,以调整端正我们的态度;另一方面要辨证审视蓝色壁垒与各种经济要素间的关系,通过权衡考量,寻求相互作用的临界线与均衡点,以此设计我们的策略目标与应对方案。为此我们需要做的一是要加强对于蓝色壁垒的研究。通过对其表现特点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探索蓝色壁垒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蓝色壁垒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深刻揭示与科学判断,为政府与企业决策提供正确引导。二是加强对蓝色贸易问题的广泛宣传。让全社会认识什么是蓝色壁垒,明白劳动权益问题在当下已经不可回避,以提升政府对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重视,督促企业合理调整劳资权益配比,同时也激发企业员工自身维权意识,将蓝色贸易制度建设纳入一个更广泛的活动范畴。2.政府要有积极作为。完善蓝色贸易制度首先是政府职责,要求政府率先行动,做出统筹规划与实施方案设计。一是关注蓝色贸易壁垒。调动各方面因素,利用政府各种机构与渠道跟踪和把握蓝色壁垒发展动态,形成相关数据信息中心,及时为企业提供蓝色壁垒预警。二是争取国际事务话语权。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在国际劳工标准的多边谈判中积极反映我们的合理意见与主张,使得标准的制定能更好地反映和适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是完善国家标准。根据SA8000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出台新的国家劳动标准。国标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性化,提升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程度,同时增强国家标准的刚性约束,提高企业违规成本,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四是创新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劳动保障与民生改善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与蓝色贸易制度建设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政府加大蓝色贸易制度创新,进一步丰富制度内涵,通过制度设置有效解决劳动分配不公与权利侵害问题。3.企业要转换管理理念。企业不仅具有经济责任,也应该承担起对劳动、对环境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顺应蓝色潮流,更新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自利则生,利他则久”观念,将员工作为“企业根本”而不是“增值资本”,重建企业价值体系,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与文化开明度。为此,企业一是善待员工。首先坚决杜绝企业在用工标准、工资标准、劳动时限与强度标准等方面有悖《劳动法》现象,并积极向国际标准过渡;其次要尊重员工意愿,根据变化了的员工诉求不断调整用工制度和员工待遇,最大限度满足员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再次重视企业员工精神与文化需求,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善待环境。要以优化劳动环境与生态环境为企业己任,不以损害劳工身体与污染环境为牟利代价,通过理念转换与技术改造手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与健康生产方式。三是善待社会。构建敬畏法律法规、恪守市场秩序、尊重衣食父母的企业责任体系,对假冒伪劣产品说不,尤其是对贻害子孙后代的不安全食品、药品坚决说不,以低劳动消耗、高社会责任含量的产品回馈社会。4.积极参与全球认证。SA8000认证同ISO9000认证一样,是对产品在劳动领域里的权威肯定,是通往市场的又一张通行证。就我国来说,它还意味着“廉价劳动”产品形象的改观。因此,我国在紧抓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标准认证,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不断扩大获得认证标签的队伍。为此,一是要提高企业对认证工作的认识,消除可有可无想法,放宽视野,将认证工作做为既有利于产品跨越壁垒、又有利于督促企业自律自强的手段,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上新台阶。二是整肃和规范信誉评级单位和相关认证机构,改变目前多而散的现状,使其在认证质量与认证权威上能与国际认证机构保持一致。三是尽可能降低认证成本,通过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培训,使其自觉改善劳动待遇与生产条件,降低整改投入;规范认证程序,提高认证效率,节省认证费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推进认证工作的开展与实施。5.培育竞争新亮点。对我国而言,无论是改善劳动标准,优化劳动环境,还是进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都需要支付大量费用,由此导致的劳动成本提高而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阻滞企业出口的扩大。这一因果关系成为一些企业对社会责任标准畏惧而却步的主要障碍。由此看来,推进社会责任标准必须要摆脱目前低劳动成本取胜的狭隘策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一是通过开源渠道打造竞争新亮点。向产业结构调整要竞争力,引导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单环节向长链条发展,从重型化向轻型化发展,从布局失重向合理均衡发展,从贴牌模式向品牌模式发展,提高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与盈利率;向技术创新要竞争力,抓住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机制等关键点,加快产业技术更新,尤其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与优化,推进企业获利模式从劳动向创新转轨;向管理升级要竞争力,通过经营理念的更新和价值体系的完善,建立具有激励约束效能的管理机制,点燃员工劳动与创造热情;向市场多元要竞争力,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新兴市场开拓,从市场集中走向广域布局。二是通过节流渠道打造竞争新亮点。向消除产业同构要效益,调控产业投资方向,避免出口产品的雷同和自相竞争,增强产品特色;向节能降耗要效益,以先进的节约意识与降耗技术有效堵塞企业跑冒滴漏,优化降耗的技术手段;向减少社会成本要效益,优化企业市场与社会环境,尽量减少企业非经济成本支出;向协作互动要效益,鼓励企业加强与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合作与资源整合,消除矛盾,形成出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