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风险及防范对策

时间:2022-06-01 03:39:43

国际贸易风险及防范对策

[国际贸易就是各个国家地区对外贸易的总量[2]。国际贸易常常伴随着风险,如何辨别风险成了应对风险的第一步.辨别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风险调查法,风险调查法又可以分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二是风险模拟法,主要有幕景论证法。

1国际贸易风险的种类

1.1政策方面引起的风险。国家的政策无论何时都是十分重要的,体现在国际贸易中更是不容忽视。如某些国家会出台反倾销政策,会让国际贸易关系显得十分复杂。国际贸易在进行,但各个国家又想保护本国产品的利益,因此贸易技术壁垒和法规不断垒驻,使得国际贸易的进行出现困难。1.2操作方面引起的风险。贸易过程中要签订合同,合同对双方都非常重要,里面包含着众多贸易条款,由于各国政策特殊性不同,经常对方利用某国特殊政策的空子,以无法满足为由,拒绝收货后付款,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合同的拟定过程中特别注意安全,以防被利用。1.3因为汇率带来的风险。国际汇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汇率的变化影响着账目的多少。国际贸易必将进行结算,如果结算前后发生汇率改变的情况,那么其中一国的利益甚至双方都将受到损害,那么受损方的利益就没了保障。以上三种风险虽然类型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特征[3]。一是都具有客观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很多时候个人意志无法左右它。风险存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这些都无法人为进行控制的。二是无意识性。国际贸易的风险发生时贸易双方很可能并没有形成意识。所以贸易双方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遭受了风险。现在的国际贸易形势存在一些问题,贸易双方可能随时遭受风险,而环境也随之变得更复杂,这样贸易双方很可能判断出错,因而风险就被诱发了。

2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

2.1充分了解贸易所在国家政策。 在贸易国选择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经济参赞处,充分了解所在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经济状况是否恶化的倾向,收付款特殊条款,认证要求和银行付汇等各方面政策和法规,然后再开展贸易。2.2慎重选择贸易伙伴。对贸易伙伴的选择是贸易活动的开始,也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好的贸易对象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贸易的风险性,而不好的贸易对象则会提高贸易的风险性,甚至贸易对象本身就是风险的主体。在进行交易之前要对贸易对象的情况进行认真的了解,对于大客户,可以通过中信保等机构获取对方信用信息和公司状况,或者要求对方提供在银行中的信用证明和银行还款能力;对于小客户,一定要客户充分验证客户能力和资质等,总之,充分了解对方历史纪录信用和经营状况情况,存不存在信用和付款问题,这十分重要,可能影响到后续的收益问题。2.3要签订正式贸易合同。采用专业律师签订的合同,最好采用中方版本,仲裁方选择中国贸促会或者香港新加坡等国(地区)法律仲裁,保证政策安全,在合同中对贸易所必须的贸易范围,销售国家,产品范围,技术要求,质量条款,交货期,产品价格,付款方式,合同有效期,不可抗力以及附加条款都要确定明确,必须考虑周全,从大方向保证安全。2.4选择正确的贸易结算方式。 由于汇率处在持续的变化之中,所以对贸易双方的资金结算有很大的影响,很可能造成一方甚至双方的损失。最安全的是TT付款,然后选择信用证L/C,对方过于强硬实在无法时选择OA条款时同时跟中信保做担保保证资金安全,跟部分国家可以选择人民币结算,防止汇率剧烈变动造成收汇结算损失,因此双方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结算方法。2.5保证产品质量。在国际贸易中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不能有丝毫懈怠,我国的生产厂家要与国际接轨,不断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满足国际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创立更多的自主品牌,使我国的高质量产品能够走向全球,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2.6加强合作,遵守国际贸易秩序。 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充分研究国际贸易的规则和要求,根据惯例修改合同条例等,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明确风险意识,明确风险时时存在,要加强对风险的分析和防范控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机遇与风险同在。对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前做出防范和规避,直接关系到贸易的最终收益[4]。要选择信誉度良好的贸易对象合作;利用本币交易法等结算方法进行结算,保障资金安全,利用现代工具来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应对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任重而道远,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加强各项应对措施,使我国贸易环境不受任何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晓东.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China'sForeignTrade,2011(10).

[2]程晓芳.当前形势下贸易融资业务应关注的风险点[J].经济论坛,2010(02).

[3]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3.

[4]许南.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及其风险防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2.

作者:冯延涛 单位:石河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