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

时间:2022-03-08 09:28:00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

一、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1.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分析

本文对1992-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GDP)与名义就业人数(L)进行协整检验。为了消除异方差得到较平稳的序列,首先对1992-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名义就业人口数L进行对数化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用LNGDP和LNL表示,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用D(LNGDP)和D(LNL)表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在检验协整关系前,必须用单位根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只有两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前提下,它们才有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GDP与名义就业ADF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D(LNGDP)和D(LNL)都是平稳的,而LNGDP和LNL都是不平稳的,即D(LNGDP)和D(LNL)是I(0),而LNGDP和LNL是I(1),因此,我们认为两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分析。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提出的两步检验(AEG检验)法对LNGDP和LNL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相应的得到了LNGDP和LNL之间的回归方程。

LNL=10.27025+0.079439LNGDP(1)

利用Eviews5.0得到了回归方程1相应的统计特征,其中D.W=0.410679,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回归模型存在自相关。通过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Q统计量、序列相关图和2阶LM检验可知,该回归方程确实存在1、2阶自相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的修正。

(3)模型的修正。由于公式1的回归方程存在着1阶和2阶的自相光,因此我们需要用AR(1)和AR(2)对其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LNL=10.18760+0.086568LNGDP+Ut

Ut=1.297247Ut-1-0.696507Ut-2(2)

修正后回归方程的D.W=2.097864,可能不存在自相关,通过对修正后方程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自相关。

(4)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在得到对LNL和LNGDP修正的回归方程后,我们将进行AEG检验的第二步,即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ADF值=-3.74788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74028,ADF值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由此说明修正后的LNL和LNGDP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就说LNL和LN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由于其回归方程的弹性系数只有0.086568,所以两者间的这种协整关系不是很明显,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显著。

2.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

在对经济增长与名义就业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后,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本文选取1992-2006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生产要素法测算的有效就业人数RE进行协整分析。同样,为了消除异方差我们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用LNGDP和LNRE表示,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用D(LNGDP)和D(LNRE)表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对变量序列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2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变量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LNGDP和LNRE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他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LNGDP和LNRE都是I(1)序列。由此可见,两个变量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2)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运用AEG检验对LNGDP和LNRE进行协整分析,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LNRE=6.868501+0.318509LNGDP(3)

运用Eview5.0对回归方程(3)的统计检验可知,其D.W=0.463620,由于其D.W值过大,可能存在自相关的问题。通过对回归方程(3)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回归方程存在1阶自相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序列的修正。

(3)模型的修正。本文选取广义差分最小二乘法中的H-L法对回归方程(3)进行重新的修正,以便消除序列间存在的自相关。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为:

LNRE=7.410613+0.203678LNGDP(4)

对回归方程(4)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其D.W=1.479183,其D.W值在合理区间内,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可能消除了1阶自相关的影响。通过对修正后方程残差序列Q统计量和序列相关图的进一步分析可知,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已不存在自相关。

(4)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对修正后回归方程(4)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表明,ADF值=-2.830199,5%水平下的临界值=-1.974028,ADF值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由此说明表明LNRE与LNGDP两个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由于修正后回归方程的弹性系数为0.203678,所以我们可以认为LNRE与LNGDP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拉动关系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文的讨论可知,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似乎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了。可通过对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的协整分析可知,前者对后者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这两种鲜明的比较结果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经济增长对就业率是否有拉动作用?是怎样的内在作用机制导致了这种鲜明的对比结果?要想解答这些疑惑,我们首先需要弄清名义就业与有效就业的关系。

1.名义就业与有效就业的关系

根据有效就业理论可知,有效就业是名义就业中不存在隐性失业时的就业数量。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有效就业是指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的就业,它反映了就业的有效性和利用程度,体现了就业的质量标准。据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描述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间的关系。

有效就业=名义就业-隐性失业(5)

2.比较分析的结论

通过公式5可以看出,隐性失业是有效就业与名义就业间的关系枢纽。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由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要量而出现的部分劳动力的闲置现象。隐性失业显性化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对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拉动效应不一致的原因,也是经济转型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初期,大多数的企业烙有很深的计划经济印记,中国的国有企业生产率很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批的闲置工人,企业的隐性失业现象十分严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体制改革,国企纷纷实施减员增效的策略,导致了大量闲置工人的下岗,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开始显性化了。隐性失业显性化,一方面使企业消化了多数的闲置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企业产出增加,国家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使得名义就业人员减少,相反由于企业内部对一部分无效就业人员的消化使其转化为有效就业人员,导致了有效就业人员的增长。由此可知,经济转型期间中国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导致了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和名义就业拉动效应的迥异。

三、政策与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名义就业和有效就业差距明显,隐性失业问题严重,隐性失业显性化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量的下岗工人就业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就业率,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合理分配人力资本的特点,对闲置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首先,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导致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到获得就业岗位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差,提高人力资本市场的工作效率可以大大减少时间滞差导致的暂时性失业;其次,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会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预警机制,迅速调整市场需求结构能较好的缓解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就业压力。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在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很落后,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不是很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

3.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

通过本文的协整检验可知,经济增长对有效就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由于一定时期内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不变,所以提高有效就业能够减少无效就业,降低隐性失业率,最终促进就业结构和就业环境的良性循环。从长期的角度看,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就业率提升的内在动因。

参考文献:

[1]蒲艳萍: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协整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l期:55-59.

[2]吴宏洛:奥肯定律变异的分析与解释—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第4期:31-33.

[3]汤光华: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1999年统计研究增刊:250-255.

[4]蓝文永: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低就业问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