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优化机制探究

时间:2022-01-15 05:08:00

加工贸易优化机制探究

一、国内外实践及研究现状

加工贸易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贸易方式,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墨西哥为吸引美国投资、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自60年代开始实施“边界工业计划”,直至现在仍然对加工原料和零部件实施进口税减免政策;泰国自60年代开始实施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加工贸易和对外出口,并随着经济增长不断调整加工贸易优惠政策,以达到解决就业、地区平衡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发展高科技、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目的;越南自90年代起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区,并不断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已适应对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提出“主动、有选择、有重心、有重点、注重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引资政策;二战后,日本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加工贸易”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于8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劳工成本的提高,开始鼓励境外加工业务。纵观开展加工贸易的国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加工贸易的开展,并随着经济增长不断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不同的是,日本境外加工贸易和跨国经营业务早已大大超过国内加工贸易业务,而韩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等也已进行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转移,境外加工贸易也非常发达。

纵观西方学者之研究,他们主要是从出口加工区和产业内贸易角度涉及对加工贸易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加工贸易是一种新的贸易方式,是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发展的结果,是相关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体现(BashirA.Qasmi,2001;DanielM.Bernhofen,1999;HowardChao,2003)。有的学者认为,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解决就业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JayBarney,1996;YenerKandogan,2003;PerterJ.Lloyd,2004;JackeCukrowski,2003)。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了技术溢出效应的途径是示范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垂直联系效应。

我国自78年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监管条例和管理办法,使加工贸易在我国迅速发展。同时处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不断调整这些政策、条例和办法。其中,针对85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政策,国家先后于94、96、97、02、03、、04年进行多次调整,最后一次的2006年调整,剑指所谓“两高一资”,旨在优化出口结构、保护资源与环境、改善贸易平衡、减少贸易摩擦、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政策调整必然对占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但此次调整的积极作用体现何处及会有多大,各位专家说法不一:

张燕生认为此次调整仍属结构性微调,且更具针对性;梅新育认为此次调整对贸易顺差只有缓解但不能改变方向;刘尚希认为此次调整主要的直接原因是06年能耗指标没有达到;沈丹阳认为,下调会使出口增速减缓;杨志勇认为此次调整对中长期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意义;隆国强认为汇率手段优于退税下调,因会导致国货复进口。至于关于此次调整对加工贸易及其转型升级的影响,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并无专门研究。当然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众多因素,仅靠一项优惠政策调整很难达到目的。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般途径及政策调整的研究。张蕴如(2001)提出鼓励加工贸易向高科技产业突围,依此提升开放式产业结构;张燕生(2003)提出为达到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向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并举的进料加工阶段转变,必须引进高技术含量的制造环节并提高全球配套生产能力;隆国强(2006)探讨了从提升国际生产价值链位置、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延长企业加工链条、企业进入服务环节、发展本土跨国公司等方面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提出从政策上促使加工贸易的中西部梯度转移;张旭宏(2005)提出要引进更高技术、实施产业聚集与配套、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价值链、培育自创品牌。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专门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很少,仅有苏桂富、刘德学、陶晓慧、付丹、卜国勤等(2005)从全球生产网络角度,研究了知识转移扩散机制、研发扩散与合作机制以及学习机制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系,这实际是研究了企业层面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机制,这一研究是国内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文认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综合体现于企业、产业、地区多个层面,本文将从这一认识出发描绘一简单的总体框架体系,详细的的描述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二、基于竞争力提升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

机制是一种事物或现象中的各个因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我们研究市场机制是研究构成市场的各要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式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研究经济机制,是研究构成国民经济各要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与过程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同样我们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制是研究转型升级中的各要素的组合结构、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是如何提高相关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因而,我们只有基于提升竞争力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揭示其内在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一)企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机制

从字面来看,转型升级分为两方面,即转型和升级。转型是横向跨越,而升级是纵向跳跃。对于企业来说,加工贸易的转型,意味着由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由承接OEM业务的企业转向承接ODM业务的企业,甚至是转向含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企业,由单纯加工制造企业向营销及服务型企业转变;加工贸易的升级,意味着企业由承接产品价值链低段业务环节向承接价值链高段业务环节提升,最终提升为一个能有自己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并能将价值链低端加工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生产的企业,而自己专注于技术的开发、产品的更新、品牌的运营、服务的开展等环节。因而实际来看,对企业来说,不管是加工贸易的转型还是升级,是同途同归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企业在同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过程。显然,一个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也许它比处于同一地位的其他企业更具竞争力,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只有处于价值链最高端的企业才最具竞争力,因为它领先着行业技术,掌握着行业标准,因而其盈利也会最大。利益总是与地位相辅相成的,尽管一个行业只有有限的领先者,或者说不可能任何企业都在价值链的高端,但这丝毫不会消除企业为提高行业地位而奋进的欲望,正像人人都有追求自身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一样。因而追求行业更高地位及自身更大利益,是企业重视加工贸易业务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而加工贸易的性质又决定了这种转型升级的可能性,或者说加工贸易本身包含了转型升级的机制。刘德学、付丹、卜国勤的“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企业能力提升”图示对这一机制的描述较为清楚。这一机制就是在加工贸易的“大进大出”及中外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海外企业对各种有型的设备、物料、技术资料等和无形的经验、文化、程序、方法有意、无意传递给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同时国内企业有意无意学习、吸纳改进、提升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机制运行过程中,企业基础与努力程度、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资源禀赋,这三个因素直接左右着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及其转型升级的轨迹。如果我们的企业在领导者素质、经营理念、战略定位、发展思路与步骤以及企业学习能力等方面上存在问题,如果我们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或不配套,如果我们不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很难实现。

(二)行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机制

行业层面的转型即指加工贸易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并同时可能进入制造型服务行业;升级则是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内,总体来看多数企业由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并进一步延长价值链进入服务领域,同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及行业的产生并不断升级。因而,现实中行业层面的转型与升级也是同途同归的过程,同时它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表现与结果。行业层面的转型升级机制是指,由加工贸易所导致的在行业内及行业间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垂直联系效应的综合作用及过程。加工贸易企业在中外合作过程中,必然从海外合作企业及相关人员哪里大量接触和学到了各种技术和知识,海外企业及相关合作人员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学习标杆、模仿对象和赶超目标,在管理人员和一般劳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再加上企业上下游的业务联系,必然使知识和技术溢出到整个行业甚至是相关行业,进而推动了行业及相关配套行业的转型升级,使整个行业竞争力提高。当然,这一机制的运行是否会真正使加工贸易沿着计划的方向发展,也是取决于我国相关行业中的企业的整体基础状况、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及社会经济条件。

(三)地区层面的转型升级

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并成为地区特征。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本身具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这种压力机制的来源就是沿海地区劳工成本的急剧提高,它们需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而下面几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成为可能:(1)当前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在其中,跨国公司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主体地位,它们处于价值链的最高端,拥有核心技术与强势品牌,为发挥全球各地区的优势,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控制的子公司,或发展战略联盟等形式,将大量业务外包给具有生产优势的地区和企业,或与一些地区和企业合作研发与生产,这其中不乏有大量高端业务的存在。这为我国相关企业承接较高端加工业务环节提供了市场机会。(2)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基础。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在商业理念与商业文化、基础设施、人才素质、企业技术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拥有与海外企业长期合作的经验,已具备了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开展高端业务生产与服务的能力。(3)我国中西部条件。我国中西部资源丰富、劳工成本相对较低,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实施的开发与振兴政策及其自身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中西部有条件和能力承接沿海地区所转移的产业及较低端加工贸易业务。(4)中国与发展中的落后国家的良好经贸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例如中非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当然地区层面加工贸易业务的转型升级也要以企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为基础,同时国家的政策是推动地区层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支持体系

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与贸易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环境资源保护与能源节约要求越来越强烈,国际贸易摩擦日趋频繁、国际贸易失衡日趋严重,对外出口结构急需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急需改变。近十年来,由于加工贸易规模一直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且8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控制,6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已成为廉价供应欧美国家消费的“世界制造商”。因而加工贸易的转形升级,对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工贸易虽然拥有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但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加速转型升级进程的重要因素。

首先,国家必须要明确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定位和总目标。不错,加工贸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然是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战略之一,它有利于保证我国劳动力就业和某些优势的发挥。但也必须明确,加工贸易不管对我国沿海地区,还是对整个我国来说,都是增强企业、产业、地区和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定位是提高企业、产业、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总目标所必需的。

其次,必须建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总体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提高企业、产业、地区和国家竞争力为目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引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政策、保险政策、外汇政策等以及相关的行政制度、程序和法规条例。同时,要使这些政策和制度协调统一。

最后,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建立健全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及其职能的基础上,针对加工贸易企业综合开展国际信息收集与提供、技术交流与推广、典型发展案例介绍与展示以及咨询与培训等工作,以有利于推动其转型升级。孙国辉(1961-),男,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跨国经营与战略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