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1-27 11:40:08

中俄贸易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俄作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文化是决定两国能否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关键因素。以中俄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为研究对象,描述中俄贸易文化交流现状,详细分析两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加深两国贸易文化交流合作的建议。

关键词:中俄贸易;文化交流;中国;俄罗斯

近年来,中国与俄国的贸易往来显著增多。2014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出口国。随着中俄双方的紧密合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凸显。文化是贸易合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业附加值超高、可持续较长,可以帮助中俄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中俄贸易离不开文化交流。因而,研究中俄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合作的建议,对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俄贸易文化交流现状

(一)合作领域拓宽、加深,交流活动规模化、品牌化

初期的两国文化合作领域仅限于教育、文化领域,交流活动表现为出国留学、参观考察,随后合作交流领域扩大,在科技、新闻出版、艺术、文学、影视、旅游等诸多领域进行了研讨会、展览、演出、推介会等交流活动。中国与俄罗斯文化部于2013年11月签订的2014至2016年的《合作计划》明确指出,两国要加大并深化民间艺术、戏剧、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等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合作范围较广,而且双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频率较高,举行了很多规模大的活动。2006年至2007年,超过300万人次参与包括经济高峰论坛、文化节、投资促进周等500多项活动在内的“中俄国家年”,此次交流活动使得中俄双方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2009年至2010年为“中俄语言年”,中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超过1亿的民众参与了将近300场俄语文化活动,俄罗斯23个地区将近1千万的民众参与了200多场汉语文化活动,成为俄语和汉语学习热潮的催化剂。2012年至2013年为“中俄旅游年”,双方一共举办了224场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有超过300多万的交流人数,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新平台。2014年至2015年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俄均处于教育改革期,将在这一周期内举办100多场活动,让双方的青年相互往来、加强交流。中俄在规模化的系列文化交流年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知名品牌文化产品,比如国家年期间的“汉语桥”、语言年期间的大型多媒体教学节目“你好,中国”、旅游年期间的“红色旅游”等。

(二)交流平台已经搭建,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中俄文化交流始终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了人文合作委员会,不断地针对科技、艺术、教育、旅游等文化领域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合作。俄罗斯华人联合会于2000年成立,清华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中俄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国家汉办于2006年在俄罗斯开设了第一所孔子学院,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组建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中国文化中心于2012年在莫斯科揭牌运营,国际文化金融交易所联盟于2015年成立,这些都成为两国加深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而双方通过交流平台开展的比较成功的活动已经定期、机制化,比如两国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年作为中俄推广文化交流的成效显著的平台与载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活动举办机制,比如电影周、投资周、青少年交流周、文化节等活动都是定期举办的。而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文化大集是黑龙江与俄罗斯定期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中俄贸易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现象

这种文化交流方面的不平衡表现在交流主体、数量、区域、内容四个方面。交流主体方面,仍以官方或者半官方为主,单纯民间或者商业的文化交流甚少;交流数量方面,用郭沫若先生的“洪流与溪涧”形容相当贴切[1]。这种数量的不平衡源于18世纪,当时世界掀起了中国热,中国的青花瓷等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俄罗斯,19世纪亦是如此,而20世纪则是俄罗斯对中国的文化输入远远超过中国对俄罗斯的文化输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对俄罗斯文化特别是艺术团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俄罗斯人民对我国的艺术表演需求较小,因而到我国表演的俄罗斯艺术团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到俄罗斯表演的艺术团。交流区域方面,中俄双方并没有实现各个地区的深入文化交流,我国是与俄罗斯临近的区域对俄罗斯文化非常熟悉,而其他地区仅仅是了解、甚至不关注俄罗斯文化,像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民众最喜欢吃红肠、列巴这些俄味食品,但广西这些南方城市就很少有人吃过甚至知道这种食物。俄罗斯亦是如此,到我国留学的俄罗斯学生大部分来自毗邻我国的伊尔库茨克地区,而莫斯科等地区的留学生数量很少。交流内容方面,不平衡体现在交流比较单一,过多地停留在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交流上,而忽略了双方艺术等方面最新文化成果的交流。这些不平衡现象均说明了中俄文化交流活动还不够深入、全面,而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俄双方民众对对方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比如,双方文艺演出团队数量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双方民众的需求不同,两国近十年来一直讨论联合拍电影的事宜,由于彼此文化认知不同,直至2014年11月才首都合作开拍《最后决战》。

(二)中俄文化交流存在不适应因素

两国文化交流不适应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民众的文化素养不高。中国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民主素质有所提升,但对中俄文化的了解并不够全面,导致在中俄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出现低素质的行为,不仅经济受损,而且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现代中俄双方进行贸易来往的初期,俄罗斯轻工业品紧缺,我国部分文化素养较差的商人将不合格的商品销往俄罗斯境内,这使得诚实守信的俄罗斯人将中国商人认定为“骗子”,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但现在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仍旧保留着“骗子”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指中俄交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应用中、俄两种语言,又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要具备艺术、旅游、教育、出版等一种或者多种专业技能[2]。尽管东北部分地区的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俄语,但是俄语毕竟没有跟英语一样在国内普及教育,加之俄语教学水平不高,使得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才并不多,而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伴随中俄两国合作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将成为制约双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三、中俄贸易文化交流深化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文化交流,实现平衡发展

1.扶持民间交流

民众是文化交流的主体,要想深化文化交流,必须将交流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民众[3]。政府应该多鼓励民间团体、企业等自发组织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我国广电可以放宽对俄罗斯电影的播放限制,让国内更多的大众可以通过荧屏来了解俄罗斯文化。我国的中医药企业可以到俄罗斯举办中医诊疗的相关知识展览,让俄罗斯民众对我国的中医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2.各个地区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

在我国各个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全面建设文化馆、剧院等文化交流所需的场所,完善文化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及四线城市大部分覆盖。在各个城市设立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多样化的优惠措施,鼓励内地民众积极地参与到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双方民众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彼此熟悉,对对方的文化产生认同。因而只有更多地区的民众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才能实现中俄文化交流的区域平衡发展。

3.创新文化交流的产品

除武术、京剧等俄罗斯人所熟知的文化外,我国应该对文化传播产品进行创新。根据俄罗斯与我国的差异,特别注重在艺术、影视、旅游等几个领域的深入,将中国现代生活、中医、民间工艺等俄罗斯人所不熟悉、感兴趣的文化元素融入影视作品、旅游产品等方面,可以大大拓展中俄双方在内容方面的文化交流。

(二)改善中俄交流中的不适应因素

1.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

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民众整体对俄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俄文化交流最关键的人群是基层文化人员,应该定期以网络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4];对俄贸易中,商务人员的素养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对俄形象,应该对他们进行法律、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出国旅游的民众,应该对他们进行俄语、日常生活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总之,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部分地区设立中俄大学,或者在某些大学中开设与中俄文化交流相关的专业,主要用以培养中俄贸易与文化交流所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比如,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华旅游,而我国俄语导游十分紧缺,这大大降低了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可以在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下设中俄旅游管理分支,培养精通俄语、熟知俄语文化与中华文化、掌握导游技巧的俄语导游。像黑龙江这种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往来的贸易大省,可以在哈尔滨开设中俄大学,针对中俄贸易合作方向培养一些实用性的人才。总之,要做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长效机制,为对俄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崔英兰,王剑.开启中俄文化交流的崭新窗口[J].中国文化报,2012(12).

[2]迟雯萍.以中俄文化交流推动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经济发展研究,2014(01).

[3]韩冰霜.中俄文化交流问题研究初探[J].现代交际,2015(07).

[4]崔云华.中俄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徐胜利 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