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4-27 04:21:00

诠释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摘要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改善。通过实证分析看到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并且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建议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鼓励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

一、引言

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日本、美国、西欧等市场的情况,中国政府于1991年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扩大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原苏联东欧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市场。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额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7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2007年1~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5707.2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出口8781.3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是否合理?“市场多元化”战略是否取得预期成效?这是本文拟着重分析的问题。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1~9月,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561.4亿美元;美国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2213.6亿美元;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1719.4亿美元。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总和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1.3%。很显然,我同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比较集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贸易摩擦,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以及近年来我国反复大量遭受反倾销调查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问题,以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实证分析

(一)洲际结构分析

从横向比较来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亚洲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为欧洲和北美洲。2006年,中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5.7%,与欧洲和北美洲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8%和16.2%(参见图1)。同这三个洲的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7%。可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洲际集中度极高,对外贸易的外部区域结构极不平衡。

从纵向比较来看,首先,在绝对额方面,中国与各洲的贸易额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与亚洲的贸易额由1996年的1746.8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9813.4亿美元,与其他洲的情况亦然。其次,从与各洲贸易额的增幅来看,亚洲增幅为461,8%,非洲增幅为1276.0%,欧洲增幅为541.0%,北美洲增幅为508.3%,拉丁美洲增幅为944.1%,大洋洲增幅为533.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非洲。再次,各洲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也不相同。亚洲虽然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洲,但其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60.2%下降到2006年的55.7%。非洲和拉丁美洲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分别由1996年的1.4%和2.3%上升到2006年的3.2%和4.0%。

(二)国别(地区)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贸易伙伴国(地区)市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对这三个市场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

1、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

(1)中欧贸易额。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略有变化。2001~2003年,日本、美国和欧盟分别为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JL年欧盟同我国贸易额的增速均在20%以上,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272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5.3%。德、荷、英、法、意是我国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国,2005年我同与上述5国的贸易额占中欧双边贸易总额的72%左右。我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对欧盟贸易差为916.6亿美元。

(2)中欧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已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进出口增速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来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但目前中国对欧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是中、低端的机电产品,贸易方式以欧盟在华设立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加工贸易为主。此外,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还包括纺织品和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鞋、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同从欧盟的进口则以资本货物为主,其次是汽车零部件、钢材、机械设备、飞机、初级塑料、工业原料、运输设备等,我国每年也从欧盟大量进口机电产品及运输设备,以及纺织品和服装等。

中欧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对比较发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中欧之间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差异性,包括原料、规格、品牌等的差异等,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大量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技术差异和产品质量的差异。虽然我国对欧盟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数额较大,但缺乏自有品牌,产品档次较低,而欧盟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主要依赖的是品牌优势。

2、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

(1)中美贸易额。美国一直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626.8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034.7亿美元,从美国进口592.1亿美元,美方逆差额1442.6亿美元,增长26.4%。中国仍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并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表明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目前中美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商品中排在前两位的均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HS85)和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这表明中美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2006年,美国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01.8亿美元,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649.1亿美元,比较而言,中国对美出口额较高,自美进口额较低。

第二,从出几产品的增幅情况来看,2006年美同对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是铜及其制品(增长96.4%)、铝及其制品(83.4%)、肉及食用杂碎(83.9%)、珠宝、贵金属及制品(148.3%)。美国对中国前30大类进口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幅较高的有钢铁制品(35.0%)、有机化学品(30.2%)、贱金属器具(78.6%)和印刷品(31.0%)。美国自中国进口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分别增长15.9%和21.8%,而2005年则分别增长54.6%和60.2%,纺织品增幅回落。

第三,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部分商品竞争力不强,优势不明显。2006年,在我国出口美国的10大类商品中,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HS9504),其他玩具、娱乐用模型、各种智力玩具(HS9503),衣箱、手提包及类似容器(HS4202),橡、塑、皮革或再生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HS640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HS8471)等产品占据美国1/2以上的市场,且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其他产品如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摄像机(HS8525)、专门或主要用于8469至8472机器的零件、附件(HS8473),坐具及其零件(HS9401)等产品的竞争力却明显不足,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低。我国出口美国的电视接收机包括视频监视器及视频摄像机的份额只占27.4%,而墨西哥占到51.2%。

3、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

截至2003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起,日本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退居第三位。

(1)中日贸易额。我国人世后,中日双边贸易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1019.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但双方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16.4%下降到2006年的11.8%(参见图2)。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呈上升之势,2006年我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240.8亿美元。

(2)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现在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是:

第一,中日双方进出口商品中占比重最大的两类产品均为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中日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96和0.95,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1。这说明两国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但中方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处于较低层次,进口产品价格较高,出口产品价格较低,贸易利益较少。以专用或主要用于8469至8472机器的零件、附件(HS8473)为例,2004年,日本对我国出口价格为83.2/公斤,而我国对日本出口价格仅为31.2/公斤。2006年,日本对我国出口价格为65.5/公斤,而我国对日本出口价格为30.1/公斤。

第二,除上述两项产品外,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针织品、玩具、鞋帽、家具等产品占重要地位,但进口产品中钢铁等占主要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日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

第三,从双方贸易额增幅来看,2006年,在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同比增幅最大的商品为铁道车辆(HS86),金额为4.1亿美元,增幅高达924.6%。此外,铜及其制品(HS74)增幅达95.6%,金额是23亿美元;珠宝、贵金属及制品(HS71)增幅也达43.1%,金额为5.1亿美元;无机化学品(HS28)、杂项化学制品(HS38)、橡胶及其制品(HS40)、铝及其制品(HS76)增幅均达30%以上。2006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增幅相对较低,同时,我国部分主要出口产品还出现递减趋势。电机及电气产品(HS85;占比18.6%)和机械设备(HS84;占比17.5%)同样是占比最大的两类商品,电机及电气产品金额为219.6亿美元,增长9.8%;机械设备207.4亿美元,增长7.7%。其中,绝缘电线、电缆及光缆(HS8544)21.6亿美元,增长30.2%;变压器、整流器及电感(HS8504)16.2亿美元,增长10.5%;而塑料及其制品(HS39)、钢铁制品(HS73)、车辆及零附件(HS87)、无机化学产品(HS28)、铝及其制品(HS76)、杂项化学产品(HS38)、杂项制品(HS96)、有机化学品(HS29)和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HS95)均呈现17%以上的增幅,但钢铁(HS72)进口下降11.9%,矿物燃料(HS27)下降11.1%。

第四,从日本进口上述10大类商品的国别构成来看,我国m口商品的竞争优势地位明显,其中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HS9504)从中国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94.8%,几乎占领整个日本市场。

三、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我同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美、口、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出口绝对额大幅L升,但这三大市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下降了。2004年三大贸易伙伴占我同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4.6%,2005年下降到43.2%,2006年进一步下降至42.2%(参见图3),这说明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同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正在逐渐向多元化迈进。据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与新兴市场的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与巴西、印度、南非的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37%、32.97%和35.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以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18.5%上升到2006年的20.3%。

2、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

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倒三角形”的特点,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形成倒三角形的顶端,底部为其他市场。这种倒三角形的市场结构极其不稳定,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后果,即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贸易摩擦增多。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市场的集中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3、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

综合分析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发现,我国同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相似。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HS85)、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均为我国出口三大贸易伙伴的前两位商品,且出口额较高。其次,服装及衣着附件、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技其零附件、家具等均是我国对三大贸易伙伴的主要出口商品。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HS85)、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HS84)同样为我国从三大贸易伙伴进口额排在前两位的商品。但如前所述,我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数额差距较大,且产品附加值不同,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附加值较低。此外,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HS90)、钢铁(HS72)、塑料及其制品(HS39)也是我国从三大贸易伙伴进口的主要商品。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夕阳产业,因此,对我国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导致我国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和欧洲,而在东盟等地区的市场份额却较小,出口市场集中等贸易不平衡问题必然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二)对策建议

1、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国家市场。

我国应该加大对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市场的开拓力度,打破亚洲、欧洲、北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探索多极化贸易发展的可能性。

在今后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可以实施“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策略,即:第一手,稳定现有的欧美日市场;第二手,积极开拓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同家市场;第三手,适当发展经济不发达国家市场。

未来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积极开拓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例如巴西、印度、南美等,其贸易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发展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贸易互补性较强。诸如南非等非洲经济落后、最不发达的国家,其贸易基础较为薄弱,市场容量不大,与我国市场的互补件也不强,可以作为次一级开拓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应注重提高合作档次,减少对单个国家市场的依赖,以分散市场风险。

2、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以及区域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互相制衡的。在这个有机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贸易结构整体失衡。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一直存在着层次不高、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大,而且加工过程短,获利少。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间接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使得对外贸易伙伴集中于一些对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量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解决我国外贸区域结构失衡问题,要想既治标又治本,必须从四个结构同时入手:

(1)继续升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向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投资品扩张,进口由投资品和工业制成品向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资源)转换,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2)不断优化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尽快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3)在贸易模式结构中,要注重平衡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发展。

3、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

21世纪是发展知识产业的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会趋于下降,社会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深。我国应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借此创造更多、更广阔的贸易机会。

4、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已成为各国和地区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应积极参与亚太以及其他地区的各种经济合作、贸易组织和集团,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对外贸易中要积极争取“轮轴国”的地位,通过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扩大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尤其是对一些“中位”市场同家,可以充分利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优势去占领市场。

5、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在开发“中位”市场国家方面,应充分利用我国加工贸易方面成熟的经验,鼓励企业在“中位”市场国家投资建厂,开展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以此带动双边贸易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其投资帮助其引进我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全面提升其工业化程度,进行国有产品替代,增强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