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探讨

时间:2022-07-14 04:26:20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探讨

一、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功能意义

当前,不少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古村老镇废弃不用,落后于时代,物质性衰败,人口外迁,造成村镇历史文化灵魂和场所感的日益缺失,使本应有的历史文化村镇成了“衰落”镇、“空心”村,人气不存、灵气不再。因此,立足解决困境难题,直面社会现实,顺应发展大势,通过经济开发活化古村老镇,就等于活化了历史文化村镇存量,实现了增量性保护。保护了历史文化村镇,就等于记住了乡愁,保存了历史记忆,传承了民族文化,弘扬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历史文化村镇的吸引力源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魅力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古迹、完整的历史风貌[1],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再利用资源,可以借助再利用带动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及相关产品的发展。在许多现实情况下,历史文化村镇独具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可能正在趋向消失,发展村镇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客观上可促使它们得以保存,成为地方比较优势,赋予其时代精神意蕴,使古村老镇焕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意义,进而在“经济”与“社会”之间实现人与人的合理物质变换,在“社会”与“生活”之间实现人自身的合理物质变换,在“生活”与“精神”之间实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变革[2]。

(一)经济功能意义

一是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启动与发展,有利于古村老镇过时元素的有机更新、历史功能与现代需求的对接,使历史文化及其载体能够延续。这种历史文化型旅游业,旨在借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凸显并带动社会综合价值,达成经济、社会、文化三重价值增量,实现多重功能意义。非逐利性单纯型地方比较优势的打造与营销,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村镇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助益于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良性循环。二是有利于振兴村镇经济活力。旅游是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表象的综合体,具有经济带动作用。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不仅直接带动自身餐饮、住宿、商业、交通运输业、景区和娱乐等多个行业水平的提升,还间接带动其他相关的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推动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进步,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这种历史文化型产业活力以及不断涌入的游客,形成新的合力,经过人流带动与传播,便于大众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再认识。而且,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可以刺激外界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的投资兴趣,推动村镇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使村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谋得一席之地避免衰退,而且给村镇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工作机会,有利于村镇乡情的进一步培育。

(二)社会功能意义

一是促进物质环境更新。历史文化村镇要发挥重要经济作用,需要优先改造现有设施、相关配套。这其中,最关键的出发点是考虑游客的观光体验,如购物、餐饮、住宿、交通、体验场所设施等的改造。所有这些环节的改造、整修、新建,均是物质环境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助益于历史文化村镇物质环境的更新。二是打造地方比较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可以形成相关地理区位的特殊或特定产业。某一村镇的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树立地方名牌、形成区域品牌,为村镇所在地区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形成地方比较优势。三是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历史文化村镇经济开发,必须是基于经济规律、历史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开发。特别是旅游业的开发,通过海量游客及相关服务,可以有效地宣传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使村镇引起更多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得以展开、保护措施得以落实与实施。

(三)文化功能意义

一是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增量。历史文化村镇之所以能成为旅游景点,物质环境起到一定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它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历史文化资源,才使它与普通村镇不同而得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因此,历史文化资源的存留与保护,是村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根本前提。反过来,良性适度的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充分活化并促使这种历史文化资源递延拓展。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可增加乡村就业岗位,提高原住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经济开发可使村镇过时的历史功能得以转变,进而得到再利用,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同时,旅游开发同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有利于挖掘历史文化村镇的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一定程度上实现其文化功能。二是促使历史文化遗产资产化和确立产权,防止资源衰变。在村镇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先转化为文化资本,再转化为经济资本使村镇居民从中直接获益,如此,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村镇居民谋生的根本。在这个可持续再利用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发生了使用价值的转化,具有了资产和价值属性,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权益关系,会涉及所有权、管理经营权、收益分配权、让渡权等权属。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及各种权益关系的理顺,可以促使历史文化遗产资产化和确立产权。这将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在被持续不断利用中避免减损衰变。

二、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开发要领

(一)坚守“保护第一”原则

历史文化村镇承载着人类文明、凝结着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记录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脉络,是传承文明的宝贵遗产、构筑城市的重要资源、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显然,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村镇的内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明史和精神底蕴。因此,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历史文化村镇这一共同财富乃是人类责无旁贷的使命。l997年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私营团体代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了《关于文化产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其中着重指出“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尊重社会和文化规范,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3],这对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大量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均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因此,尊重固有文化传统,是发展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首要要约;保护性再利用,需要确立“保护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更需要坚守“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4]。

(二)突出经营特色和个性“独特性”

是历史文化村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独特性越鲜明突出,历史文化村镇的吸引力、竞争力、价值潜力就越大,增值空间也越大。没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村镇,就如同没有个性的人,必然缺乏魅力。历史文化村镇特色的消失或减少,会使游客的文化感受和文化期望产生较大偏差,影响来客对当地的感知和评价,降低村镇吸引力。因此,村镇经营历史文化型旅游业,要突出特色和个性。无论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彰显特色是共同主题。唯有准确把握历史文化村镇特色,才能真正确保遗产的原汁原味,维护和谐的历史景观环境,营造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村镇居民对村镇产生持久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自觉参与村镇景观风貌保护,吸引和引导顾客去欣赏历史建筑空间群体和村镇环境并体会其中文脉,真真正正有的放矢地做到保护性再利用[4]。

(三)优势与非优势资源互补

优势资源指富有较高价值和代表性的资源,是构成村镇核心吸引力和形成拳头产品的主导因素,是旅游发展的重心。这类资源,若能成功再利用,将会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特别是,对于资源总量丰富、景观完整、造型独特,但缺少精品景点景区的村镇,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是其可持续再利用和发展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关键。例如,广东中山翠亨村,作为伟人孙中山故居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虽然伟人已逝,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也远去百年,但此村诸多革命故事却未见褪色,后人敬仰活动一直如火如荼。当然,因历史文化村镇内涵丰富多彩,有些方面虽然并非特色与优势所在,但仍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这类非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助于平添村镇活力,缓解主景区压力,确保村镇可持续发展。这里所及的优势与非优势资源,只是相对而言;二者互补,既能突出村镇特色,又能确保村镇可持续良性发展。

(四)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并举

历史文化村镇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二者均是宝贵资源。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与历史长河中共生,理应与现实发展中共繁荣。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并举经营,才是村镇发展历史文化型旅游业持续绵延的源泉,在可持续再利用中应齐抓并举。只是物质资源是显性资源,相对而言受到普遍重视,而非物质资源是隐性资源易被忽略。但事实上,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节庆礼仪、逸事名人等非物质资源,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均与物质资源相互依存彼此烘托,共同折射着历史文化积淀。而且,由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参与体验性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品的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利用或开发非物质资源可以直接满足这种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场。另外,因为村镇毕竟是一个抽象与整体、人文与景观、历史与现代相交汇的聚落概念,仅存的历史遗迹不足以反映昔日的盛况和文化特征,更凸显借用非物质资源营造村镇文化氛围的重要。

三、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切入点策略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分布广泛,文物古迹众多,但各自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因此,村镇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业,要考虑各自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地域资源特色,需要结合各自的产业条件、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情况,需要优化山水自然环境、建筑人文环境等,尔后可以采取若干策略。

(一)历史民俗策略

历史文化村镇资源丰富,但也应兴利节用,宜在适度利用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的同时,加强宣传与弘扬历史民俗,既满足迅猛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鉴赏与心灵慰藉需求,又丰富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精髓与内涵。这里的历史民俗,泛指历史积淀下来的民间风俗。历史民俗多存于民间,是居于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在特定时代下,自己创造自己享用并自己世代光大相传而承继下来的精神生活与文化。它深藏于民心,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凝聚力量,潜在统一规范着特定民族的行为、语言、心理。不少历史文化村镇,都有自己的历史民俗。这些历史民俗,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经久不衰生机无限,参与性鉴赏性均高,因而富有高度认可度。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有效宣传,并配以相应的服务细节与环节,可以产生很好的认同效果,达成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特色风貌策略

“古”是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价值,若能古为今用,则物尽所用而价值连城。众多散落于各级风景名胜区境内或附近的历史文化村镇,拥有广阔的范围和原生自然生态,充满神奇魅力。其间,古建筑、古街道、古桥、古树、古木、古宗祠、古寺庙,或隐于千仞万峰森林丛中,或现于祟山峻岭河溪源头,景致独特极为幽美。这种原始到令人不禁敬畏的自然聚落生态环境,对于久居闹市的人们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而具有很大的原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这类村镇,或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或青山古树碧水相映成趣。这类村镇可以定位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风貌旅游组团之一,纳入景区旅游系统,发挥其朴素与天然并重的旅游优势,聚集人气,保持现代活力。还有一些历史文化村镇,独立即是一道古朴原生的、或大或小的、精致完整的风景。如“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中国画里乡村”安徽黟县宏村、“桃花园里人家”安徽黄山西递村、“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村等,均风貌特色独特且地域特色浓厚,是今人吊古寻幽的胜地。

(三)商旅交通策略

历史上,伴随海上陆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兴起,以及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不少古村镇凭借地理环境优势以及便利的水陆路条件,日渐兴盛发展起来。这类历史文化村镇,在经年的发展积结下,物产资源愈益丰富也愈益集中和突出,由于与外界和周边的商贸关系密切,逐步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交易集散地,或所在地区的商业中心。这类的古村老镇,交通便利,商贸基础好,发展商旅的优势与潜力巨大。比如,位于浙江兰溪、建德、龙游三市(县)交界处的诸葛村,是我国历史上古村落由农转商的典型,在形成之初,即临河兴起时间性和周期性较强的集市、庙会,至今已以中药业称雄江南市场七百年。再比如,川滇藏延至鄂东南的茶马古道沿线古村镇,已有1300多年历史,普洱即是这条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普洱茶也因之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这类因交通便利随商贸兴起的古村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它们所独具的古已有之的商贸特色,并优化其产品品牌打造商旅交通新要地,既能聚集人气又能发展经济,因商机无限而文化增值前景无限。可以预见,若能适度良性发展村镇商旅业,将会让这类古村老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传统工艺策略

许多历史文化村镇拥有独具特殊乡土气息的民间手工技艺和传统产业,如剪纸、风筝、木雕、萧笛、刺绣、彩绘、竹编、美食等。它们寄托着人类的精神家园,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价值,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但却远没有发挥应有的规模效应与作用,甚至仍藏于民间鲜为人知,需要人们去发掘利用发扬光大。比如,温州苍南和河北蔚县的剪纸、山东潍坊和北京沙燕的风筝、贵州铜仁玉屏的萧笛,还有粤绣、苏绣、湘绣、蜀绣、汴锈、陇绣等各式各派刺绣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传统工艺、美食产品的开发与规模经营,既有利于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村镇传统工艺与美食文化特色,又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举两得。拥有这类传统的历史文化村镇,可以以本地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拳头工艺或美食产品。

四、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环节

(一)寻求政府扶持

出于文化价值增量性保护的目的将旅游业引入历史文化村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需要村镇内有现存景点以及一定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然而,以保护性再利用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往往正是起因于这些显现的有限的景点利用,才有对隐性的潜在的旅游资源的认可、投资与投入。无论是纯政策或官方引导,还是缘于投资开发项目,均取决于相关方对同一目标的共同认可。通常情况下,旅游业最初的启动源于投资者的资本投机。但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型旅游,则非常需要官方战略参与及指导。这一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要和必要。投资者一旦涉足竞争市场,就会设法谋益,就有可能违背合作战略。相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来说,这种逐利可能会使村镇历史文化受损、过度使用,甚至不可逆地被破坏。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一般都要寻求政府在改善基础设施、确定旅游策略、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给予扶持或扮演关键角色。政府扶持需要本着增量性保护的思路,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中,政府给予多种政策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具体而言,首先,改善或提供公共设施,增强地方自信心和幸福感;其次,承担起物质和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重任;再次,也是更重要的,要构建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专业而长远的科学规划。

(二)达成自力经营

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很广,譬如语言文学、诗歌、戏曲、曲艺、衣冠服饰、民俗风情、土特名产、风味饮食、工艺美术等。它们作为村镇的文化构成,有巨大开发潜力[4]。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潜力,将地方特产转化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分类经营特色旅游商品,发展特色服务,通过自力经营商业化求得市场价值和商业利润。在旅游服务时,不能仅仅着眼于为一般游客服务。应当利用历史文化村镇优势,大力发挥贸易中心作用,做到远购深销,大购大销;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商业服务业,借商业服务业促进旅游业,做到旅游业和商业服务业协同发展。商业服务是“历史文化村镇经济”中的薄弱环节。绝大多数热门村镇在发展旅游业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客房拥挤、购物不便、服务设施简陋等问题。但发展商业服务业,不仅仅要解决吃住行、游、娱这些问题,还要从发展战略上考虑发展与之相关的信息、通讯、保险、物流等产业。

五、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目标

(一)双赢产业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目标就是在村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的同时也把经济建设搞好,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既能发展当地经济又不破坏历史文化传统;换言之,村镇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以增值的同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改善,村镇所在地区区域经济也获得提升。“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二者彼此借力又互为助力,既达成“保护”民族历史文化,又借“开发”促进经济利益,从而达成双赢状态。1.国外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的双赢经验国际上,旅游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随着激烈竞争,各地都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善旅游业服务体系,不断开发旅游品种,注重特色发展旅游。举凡美丽江河湖山、人文建筑遗迹等,都是游客必到之处,这一点已被国外的保护实践所证实。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古镇、中东的耶路撒冷旧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遗址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三座古镇,均立足并发扬各自特色,斯特拉斯堡古镇侧重历史遗迹,耶路撒冷旧城侧重宗教文化,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侧重建筑艺术。三座古镇,均适度引入经济手段,或分离式开发或融合式开发,解决保护持续资金问题;均注重将再利用与传统价值永续传承融于一体,既维护各自的历史文化艺术辉煌,又永续性助推地方经济。还有一些经营利用双赢的典型。比如,法国,年均游客人数8000万,远超该国常住人口(6000万),它的做法是借文化活动提升历史遗产潜在价值并使之增值。伦敦,每年旅游创汇高达2亿多英磅,这种高收益的背后是英国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历史环境建筑保护,这种保护一直被置于与保持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2.我国村镇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机遇历史文化型旅游不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的唯一形式。村镇经济发展以文化为支撑,村镇遗产保护以经济为保障,两者相辅相成,这是市场经济体系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正迎来旅游业发展的许多机遇:一是当今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村镇旅游发展营造了有利宏观环境;二是各级政府普遍重视旅游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地方比较优势的作用;三是特色旅游深入人心,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重新审视,为村镇旅游创造了契机。然而,早期的特色旅游由于数量型扩张和价格竞争,甚至以降低服务质量和侵害消费者利益来维持经营,难以融入现代内容,过分注重短期利益,不利于长期发展。相对于早期的特色旅游,历史文化型旅游更注重对历史资源稀缺性价值的充分分析,适度发掘并深度利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渐次扩大规模和促进产业升级,从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为游客带来更多旅游体验、更全面的优质服务。而且,运行质量评价也不再限于内在效益,而是兼顾外部效益、连带效益、注重增量。

(二)双赢谋略

1.我国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树立增量性保护理念古村老镇的优势在于拥有深厚历史人文价值,依托这种独特资源,合理进行相关产业经营是推动村镇经济文化进步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村镇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受旅游、商业、娱乐、服务等行业影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并加强各项服务设施与配套建设,村镇居民资本投入普遍不足。因而,在这类开发中,经常发生外来投资者为赚取利润不惜损坏村镇历史文化的情况,致使保护性再利用基本呈失控或亚失控状态。要避免这种失控或亚失控,就需要树立优先保护从容发展、增量性保护理念。这种增量性保护理念,不唯迎合市场而肆意拆除或建造仿古景点,不唯建造规模体量宏大的新建筑而人为降低历史情趣,不唯发展将原居民整体或部分外迁而使生息主人换成外来人导致村镇古韵不存。相反,保留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是增量性保护理念的核心内涵,它力求避免商业餐饮呈量的畸形、质的低下而导致历史文化村镇时空特色难以维继。简言之,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地域性”是重要地方媒介之一,失去地方特色,无论是生态还是旅游视域,都非增量性保护。2.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经营谋划双赢举措其一,认真研究各种观光游览体验需求。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关注,历史文化村镇应突出个性及地域识别性,适度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自力经营。这种经营包括强化地方特色、保护历史遗产及文化景观、开发新景点、优化旧景区,配以与历史环境匹配的广告形式,打造新的或优化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调整“产品”的物质条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使之形象清晰内涵丰富,进而支撑起旅游文化活动,是自力经营的首要任务。但是,仅仅通过市场行销来“改善形象”还不足够,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需要具备特殊吸引力,以同时满足外来游客和本地社团的不同需要。乡土文化的继承性是乡土景观得以保存的根本,它有别于其他景观形态,是在于它体现着一种粗放性的村镇特有的田园文化与田园生活。村镇独有的亲和力与文化生活氛围;人与人交往密切、对邻居间帮助与支持的依赖、共享信息等这些行为方式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城市景观相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而,在不受城市化影响的条件下对乡土文化特色进行保护和延续,可减少城市化的行为方式误导乡村环境建设,使乡村景观具有更为实质性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乡村景观具有地域文化生长与更新的能力[5]。景致和吸引力是吸引游客的不容置疑的直接原因,但景区还需要具有:相对可达性,满足舒适旅游需求的配套设施、保证安全与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匹配品牌形象的标识系统等支撑。所有这些,既是必然的旅游消费支出,又是根本的旅游收益。旅游的对接经济,更具增值效应,游客消费会有效利用现有服务设施,这会刺激投资者开发更好的设施,反过来惠益和吸引更多游客。其二,适度调整4A标准。乡镇景观意境首先要满足于景观美学的评价标准,即空间中的景观要素、设计符号和组成形式都要符合景观美学的原则,由于其独特的景观元素,自然的组合方式和不同的隐喻内容又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景观形式。村镇景观中独有的水体、地貌、植被、自然结构(色彩、肌理、形式等)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自然空间、居住空间和农作空间,这些场所和景观正是现代人向往和追求的体验环境[6]。现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4A标准为例)划定各项评价指标分值,总分为1000分,而遗产保护质量仅有50分,仅占总分的5%。即使它不合格,甚至全部为0,只要其他各项为“优秀”或“良好”,历史文化村镇依然能晋升4A。也因此,不能体现“以遗产保护为前提”的原则。这个4A标准的各项条件,如交通好坏、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年接待游客人数等,都与遗产无关。如果按照这个4A标准,每一处文物建筑还需配以新建筑、新设施。这不仅不经济,也有违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显然,这个4A标准,主要着眼于开发建设,没有把遗产资源作为质量评定的核心。一方面,使得许多价值很高的遗产资源,得不到相应认可;另一方面,某种意义上,遗产资源不纳入质量评价,也就意味着不关注其保护,可能会加剧其破坏。因此,建议考虑适度调整4A标准,补充设定包含历史资源自身的旅游质量评价标准。村镇景观综合性审美感受的营造,源于审美要素的合理配置,设计应该以审美主体观赏所伴随的心理因素为基础,追寻审美要素与审美主体美感的心理流程相契合[7]。其三,设定适量文化游程容量。从开发角度讲,游程容量越大越好。然而,从保护角度看,则需限制游程容量。游程容量,通常指保持地方环境质量和宜人风景前提下,旅游目的地可以容纳的游客行程和数量,其隐含真义就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维持无限的增长。虽然难以界定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最佳游客数量,但显然可以要求旅游目的地对游客数量设定“门槛”或“指标”。不少热门旅游区的游程容量概念,通常多关注供水、道路、排污基础设施系统等约束条件,强调基于维持游客增长的大前提。这一点,若直接对接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则明显不宜。毕竟,相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来说,适量游程容量很重要,为此特别需要关注游客喜好、游览时间、旅游周期,以避免对文化村镇造成难以复原式损伤。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之隅,社会经济水平较低,落后于时代。社会发展长时间停滞,客观上有利于村镇中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但是,贫穷落后不是历史文化村镇的代名词,历史文化村镇要发展,整体水平偏低的历史文化村镇尤其要发展,而文化遗产保护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总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彼此涵摄,决定了主要见之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资本和主要见之于精神财富创造的文化生产的必然形成逻辑耦合。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资本对经济实效的追求,强化了文化生产精神价值的现实性,有助于克服它的虚幻性和主观性,更加关注和贴近现实生活,服务于社会大众[8],涵摄于经济资本和文化价值的逻辑耦合之中。

作者:李艳中 张万玲 单位:1.广东行政学院 2.广州南沙经发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