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思政教育的建构

时间:2022-09-08 04:42:06

多元社会思政教育的建构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我国存在由传统的一元社会向现代的多元社会转变的趋势已是不争之事实。这一演变促成了人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并加剧了不同方式和价值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许多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紊乱、人生理想迷失。但多元社会作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形成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内在发展机制的强弱,取决于一切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中的多元因素能获得多大的活动空间,这是内部孕育的渐变力量能否壮大的重要条件。”[1]因此,惟有在开放的多元社会中,才能形成创新的源头活水。其次,多元社会提升了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主体性与主体能力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本质。[2]故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承认“社会是人的社会”,避免把人变成单纯的社会工具。最后,多元化有助于发展社会民主。多元社会中价值评价体系的非单一性表明,不同利益主体对同一事物可以表达不同的看法,这有助于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放眼多元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积极探索和建构多元社会现实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直面多元现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只有顺应多元社会的现实,主动应对,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1)增强开放性、提倡多样化。改革开放在实现了我国社会结构开放的同时,也使中国更进一步地融入了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的世界交往和合作中,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沓而至。因此,在愈加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接受开放的理念,去正确解读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其它民族的精神产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使之在接触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中,经风雨、见世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2)关注民主化、强调平等性。民主与平等是学校教育中一直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在一元社会背景下,受教育者作为既定的接受者和遵从者,很少有“民主”可言。在多元开放的信息社会境遇下,传统的强制式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宽容和尊重不同受教育者的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差别,并在教育过程中教会受教育者对待多元文化与价值的正确态度。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与市场经济下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相适应。

(3)重视主体性,培养辨别力。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注重个体主体化的发展,承认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自我成长需要,教育的社会要求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内化。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在以席卷全球的文化产品和强势网络语言为载体的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渗透下,还必须要高度重视主体辨别力的培养,受教育者只有具有良好的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主体。

(4)加强活动实践,力求贴近性。唯物史观认为,活动对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应当破除传统的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应试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实践活动意识与以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本位的理念,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实践,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体验式教育。要实现这一点,在活动内容和载体的选择上,必须突出贴近性。注意遵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研究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善于从活动中挖掘新内容、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深入心灵,落地生根。

(5)优化教育环境、突出社会化。“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可以说一切社会关系就是人思想的来源和形成条件,其逻辑结果只能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化事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不仅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趋势”。[4]因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多元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影响,必须要从学校教育的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主动接触社会,积极借助家庭、大众传媒和各种团体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优化的社会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

2.形成共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在正视多元化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共识和共享价值的构建和宣传,以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确保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和多元社会的健康发展。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系列价值观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是引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为多元社会的整合提供了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2)加强民主和法制教育,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不仅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也需要相应的各种社会规范。民主和法制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基本规范。它通过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获得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循,并通过国家权力的强制力保障实施,是一种把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加以制度化的制度,因而能有效地帮助一个现代多元社会维持自由、稳定和统一,为依此制度而产生的政府提供制度和法理上的依据,为冲突的解决提供规则和程序,为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提供保障,是社会整合的基本方式。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和民主教育,确立宪法的至高无上性和法律的不可触犯性。使学生深知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追求可以多样,但遵守的规则却是共同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惟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这种意识和理念,强化个体对国家共同体的义务信念,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稳定,为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倡导宽容和商谈,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教育原则。多元社会作为一种“异质社会”,在很多问题上,人不能达成绝对的同一,并会因观点不同而产生对立和冲突。在此,宽容和商谈是解决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宽容使得差异性存在,差异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5]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倡导宽容精神和商谈理念,既要容纳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又要寻求共享价值、寻求由对抗向对话的转变来解决冲突。增强学生的对话意识,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学生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商谈和对话,学会在价值的“交叠共识”和妥协中逐步达成共识或相互认同的结果,实现多元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的互惠共享和相互依存。

3.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超越价值绝对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

多元社会虽然是“异质社会”,但从根本上讲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其中“不同”的是形式,“和”才是社会的根本,即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识。因此,“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应是我们面对多元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考维度,但在实际中要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就必须要超越历史上的价值“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从价值论来说,绝对主义乃是一种追求价值“绝对确定性”的哲学学说,它相信存在着某种永恒的存在,对道德及其价值的确定性坚定不移。它虽然使社会成员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但历史的发展已表明,绝对化不仅会禁锢人的思想、压制人的创新潜能,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因其自身的教条和缺乏调整机制,在社会的前进中最终走向反面。正因如此,在19世纪下半叶,面对着工业化进程和不断的变革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传统的价值体系难以进行解释和评价。相对主义正是在批判绝对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并拥有广泛的影响。与绝对主义相反,相对主义拒斥确定性,否认存在终极的、确定的价值原则。在当代哲学中“,反基础主义”、“解构主义”、“非中心主义”等种种思潮的流行,说明相对主义已经成为当代哲学整体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6]所以,应当承认,相对主义具有某种积极批判的功能,它不仅是对传统道德绝对主义价值体系的破坏,而且在理论上也清除了传统道德中的许多虚假概念。但同样不可否认,相对主义在实践中的盛行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的困惑甚至危害。特别其拒斥确定性的观点,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生存方向,不仅真、善、美与假、丑、恶不分,而且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也会变得虚幻,其破坏性、虚无主义倾向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反对在绝对主义支配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元、封闭与独断的弊端,又要反对某些相对主义论者时下散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取消论”带来的危害。只有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二者的对立,在两者中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避免和陷入“以一元排斥多元”或“以多元取消一元”的误区,实现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的内在平衡与和谐,达至“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标,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出既有宽容和创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选择能力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