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4-20 10:53:54

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历史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要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二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三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会问。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教师抛弃,代之以“基于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但现阶段的“问题教学”并未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因为在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模式,把过去的满堂灌、满堂讲变成满堂问,这虽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思考和学习。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因此,课堂教学应把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问题能够引导我们去学习和发展知识。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毫不夸张地说,一堂好课往往源于一个好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能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应以让学生产生问题为始,以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为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问,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在教师眼里看似多么“简单”“幼稚”,也不要不屑一顾、粗暴对待。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舞台,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殿堂,只有具有生命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吸引人的历史,空洞无物的说教只会让人生厌和唾弃。然而在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自居,高高在上,当学生对教材内容与教师观点提出质疑时,却不容学生置辩。殊不知,“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真理是相对的,历史的阐释也有相对性,固执地坚持所谓的权威,只会妨碍学术的发展,也会伤害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一些教师担忧学生问题过多,不能掌控课堂节奏,干脆就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殊不知,素质教育不是琴棋书画音乐舞蹈这些花花草草,而是使学生自觉养成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

历史是人类过往的经历,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的发展进程及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因此,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是在对史料进行鉴别、取舍、分析和整合基础上的建构。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从而产生探索答案的欲望。情境创设有文字、漫画、影视等多种形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如在讲《专制下的启蒙》一课时,我引入了一段文学资料。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博马舍在他写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中借主人公费加罗之口以仆人身份对他的贵族主人说:因为你是个大贵族,你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您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除去在娘胎里走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呢,湮没在无声无息的广大人群之中,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手段,就足够统治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您居然想跟我来争夺果实!从这些文字中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平庸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占据高官厚禄,而有才能的人却沦落社会底层?是什么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在这些疑问中,学生就追溯到了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也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制约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问法提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应答效果。例如,我在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造纸术的影响时,采用了两种提问方式:1.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假如没有纸,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会遇到哪些麻烦?第一种问法,问题的范围太大了,学生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第二种问法切合现实生活,学生思考后,能逆向思考得出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学生在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下,能否围绕课文内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会问”: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标题、框题、节题入手,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变陈述句为疑问句。二是从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向学生反复示范哈佛大学教育学家普斯塔的善问“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问答学习;“例”即多举例;“比”是要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即多想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可用公式“除了……还有什么?”进行启发;“可”就是可能会怎么样;“想”即想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就是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类推各种可能。方法比知识重要。学生拥有了问题意识后,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疑问,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掌握会问善问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关键,也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敢问、有问、善问,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自觉质疑,最后走向释疑,不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传播了知识和思想,最大的收获是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自觉地去学去思,我们的学生才会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持久不竭的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M].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崔路明 单位:浙江衢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