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素养助力历史教学

时间:2022-08-22 04:07:13

浅谈阅读素养助力历史教学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及组合的知识形式,是由史实、科学、哲学等有机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发展的持续性、教学发展的持续性无疑最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师自身发展的持续性。历史教师具有占有、筛选、组合、解释历史材料的基本素养,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所在。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师往往仅盯着教材的一些结论,只立足自己所处的时代,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居高临下”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做到设身处地和基于对历史“了解之同情”[1]的态度。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对历史材料占有极度单薄,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缺乏基本的了解。[2]提升历史教师素养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法,便是提升教师的阅读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历史学修养和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师自身与学生的持续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3]确实,良好的阅读素养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并能做到科学阅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养成阅读习惯。

一、阅读什么内容

(一)具体教学课题的专业知识阅读

具体课题的阅读不只是阅读教材和教参,要更多涉猎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前沿理论。随着教学中教材教学意识的淡化和文本教学意识的上升,越来越多教师认识到对课题相关知识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因此,与具体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阅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阅读形式,即通过短期突击来获取相关课题知识,收集资料。通常在规模较大的公开课、展示课教学之后的教师反思环节,很多老师都会提到为准备此课翻阅了多少本书,少则几本,多则二三十本。比如,曾有位老师开设“甲午中日战争”公开课,课后他列出的书单有:《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甲午战争史》《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甲午殇思》《清日战争》《龙旗飘扬的舰队》《再见甲午———蓝色视角下的中日战争》《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重说中国近代史》等十多本专著和大量相关论文。这种短期突击获取知识的方式具有主题明确、获取快速、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特点,但缺点也较为明显,教师一般只是对一本专著与授课主题相关内容进行翻阅,致使知识掌握碎片化。阅读过程也很急躁、粗糙,缺乏对整本著作的深入研究、仔细揣摩和系统认知,往往上课结束阅读行为也随之停止,专著也被束之高阁。

(二)教学课题之外的史学专著阅读

要真正提高专业知识的厚度和广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平时养成专业阅读的习惯,坚持长期的积累储备。长期系统的专业阅读,既可以准确积累和把握专业史学知识,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也可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水平,拓宽视野、启迪智慧;还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等。因此,就对历史教学素养提升的意义而言,这种阅读更加重要。养成长期通读专业书籍习惯的老师,在史识、史才、史学等方面的造诣必然高于仅停留在钻研基本教材或教参的老师,真正做到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教学课堂才有可能活色生香、有血有肉,而非单纯、枯燥的知识灌输。从史学专著的选择上来看,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视野广阔、角度新颖的名家专著应该是阅读首选。如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主编的《全球通史》、刘宗绪主编的《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等。

(三)与史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的阅读

教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广泛、大量的阅读,如广泛摄取教育学、考古学、哲学、语言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文献学、以至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那些知识面广,涉猎学科丰富的教师,课堂上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惊喜。如在学习“启蒙运动”时,若向听众介绍卢梭的名作《爱弥儿》,则能更立体地理解卢梭的思想,发现其在理性之外的浪漫主义精神;在介绍印象派美术时,读过梵高的传记,就能更准确把握印象派后期美术作品走向写意、注重情感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梵高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在学习中国夏商周青铜时代特征时,若对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成果有所研究的,则能带领学生领略另一种独具魅力而神秘的青铜文明,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对历史、自然和古代人类文明充满敬畏。

二、如何有效阅读

(一)制定阅读计划并坚决执行

很多教师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常常痛下决心大量购买书籍杂志准备走上长期阅读之路,但往往因为教学工作繁忙、家庭事务繁杂等原因,阅读计划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因此,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并坚持实施,加强自我监督就至关重要。阅读计划因人而异,可以制定每天阅读30~50页这样的小计划,也可以制定每周一本书计划。从笔者经验看,计划执行到具体每天的阅读量,效果更好。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乘坐交通工具、睡前、早起等空闲时间坚决执行到位,最终形成每天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寻找志同道合的阅读伙伴

选择一至两位喜爱阅读的伙伴,或者参加某个阅读团体组织,在阅读小团体中,通过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从而更能养成阅读习惯。同时在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相互借鉴他人的智慧,更能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有效阅读。

(三)注重对阅读内容的积累

积累是指阅读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记忆了多少、能灵活运用多少。阅读过程是对知识认知、理解、记忆的过程。[4]拥有过目不忘记忆能力者凤毛麟角,让阅读真正有实效,必须有一个将阅读内容再处理的过程。阅读过程中,进行分门别类的摘录整理,或拍成照片储存,或记在笔记本上,或者做成卡片等等,这样可以通过不时的温习来巩固记忆,也方便教学、科研等需要时查找。

(四)将阅读能力转化为科研能力

要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积累,在汲取大量知识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一定知识体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概括、提炼,形成对某一问题、某一历史事件的准确看法和定位。在长期总结和概括后,对历史发展形成自己一定的见解时,需要系统归纳,并将之转化为科研成果。形成科研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术的进步,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高驾驭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有方向的、科学的阅读是提升阅读素养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历史教学能力;阅读能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拓宽个体视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古德蒙兹多蒂尔和舒尔曼的研究显示:“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最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前者具有更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使得他能够从多角度看到大局,因此在选择适合主题的教学方法时更加灵活。”[5]可以说,阅读是教师掌控课堂、走向卓越的保障,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就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与生活。

作者:钱玉亭 单位:淮北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M]//陈寅恪集•今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279.

[2]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

[4]王健.知性阅读考验教师专业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1-11-10(6).

[5]沈媛元.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构成与培育[J].教育科学论坛,2014(6):40.

[6]祝新华,廖先.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理念、策略与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13(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