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绘制及应用

时间:2022-05-03 09:20:26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绘制及应用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已经得到许多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内涵、特征及利用现状,并着重以一节高中历史课为实例,演示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分析思维导图使用的意义和价值,旨在探索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思维;绘制与运用

1思维导图的概述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TonyBuz-an)首创“思维导图(MindMap)”这一概念,它是从一个中心主题散发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树状图。[1]思维导图从生理学角度出发,按照人类大脑的结构特征与运作规律,将人类大脑左半球的语言、数字、顺序、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同大脑右半球的图像、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协同互补,能够帮助大脑迅速地对信息进行组织、记忆、对比和联系,然后轻而易举地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富有色彩的、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示。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2]思维导图的制作可采用手绘,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利用XMind、MindManager、FreeMind、MindMapper等专门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绘图。目前,思维导图已经受到了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广泛使用,并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思维导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到中国内地,随后逐渐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3]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学非常适合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质量。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步骤一:提炼关键词,明确目标。从课题入手,将两次鸦片战争确定为关键词,并让学生以此进行发散思维,延伸出其它知识点。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与聚合思维相对。随之引入本课需要学生着重进行讨论的重难点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熟记三大条约的名称、签订时间及内容;②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原因,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③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导学生理清历史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②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等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捍卫了民族利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步骤二:收集信息,梳理脉络。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中心主题,战争史的学习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学生按照这个思路梳理学习主线、疏通学习脉络,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搜集史料文献了解弛禁派与严禁派各自所持的观点以及查阅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英雄事迹更好地体会爱国情感等等,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步骤三:自主构建,画出导图。根据之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画出《鸦片战争》一课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围绕课题,将两次鸦片战争作为关键词,遵循战争史的学习规律,以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败原因为节点进行思维发散:从1842年鸦片战争中联想到虎门销烟、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又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延伸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广州—天津—北京一线的战争经过及战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和影响等知识。随后,用线段、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表示出概念之间、节点与事实之间、细节之间或想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放射型树状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会构建出不同样式的思维导图。步骤四:知识延展,拓宽思维。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一课有了系统性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4]3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第一,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高效记忆。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中学生从零散的历史知识中提取、组织和储存有用信息,随后每个人根据不同的思维角度,构建出易被自身接受和识记的知识体系,使历史学习更系统化、结构化和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记忆。同时,有研究表明,骨架支柱的内容不易被遗忘,理解记忆的内容不易被遗忘。因此,大脑对这种可视化、形象化的发散性思维导图的记忆远比通过抽象的语言描述这种表达方式的记忆更牢固。有学者曾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而,思维导图可以助力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第二,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思维的有效养成。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思维导图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三,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单调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它将枯燥的传统线性板书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发散性教学,使古板单一的记笔记方式改变为图文并茂,富有色彩、线条、符号的思维导图。教师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让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清晰,生动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式,充实了教学过程,从表现形式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组织历史新授课、复习课的教学活动。思维导图既适用于新课讲授,也适用于复习课的巩固。在历史新授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材中的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往往比较琐碎和散乱,不成系统。这时候,教师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梳理历史知识、构建历史框架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新授课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在复习课中的运用,思维导图则像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数据检索和存取系统。复习课作为一种巩固学生习得知识的课程类型,主要目的在于巩固记忆、深化理解,使知识结构清晰,条理分明。教师巧用思维导图,以此为复习提纲,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复习时间,避免学生杂乱无章地进行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且还可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旧知识有思维再发散的过程,从而衍生出新知识。[5]托尼•巴赞说过:“我们评价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达到了具体目标,而且还要看它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后者才是主要目的。”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采用新颖的表现方式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相信随着更多人的关注,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作者:安春苗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丁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3]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4]刘海燕,关山.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及其运用[J].成人教育,2013(3).

[5]邵茜.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