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文本阅读的意义

时间:2022-08-20 05:04:15

历史教学文本阅读的意义

文本阅读,这一名词好像属于语文、英语教学的专利;而我觉得他同样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针对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等教学理念,以及现象分析模式、奥苏贝尔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各种教学模式纷纷出炉,各有各的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我始终认为不管模式怎样,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是“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考核目标的基本要求。尤其近年来高考动向更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试题多以材料的方式呈现,材料的文字量逐渐增多(历史部分多在4000字以上),材料呈现方式趋于多样化的特点。教会学生阅读文本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一、立足教材,教会学生文本阅读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文本资源,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利用好教材。高考考核目标强调命题要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学生要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教材设计从引言到正文到链接阅读,甚至插图、中外对比、课后练习都是任何教辅材料难以比拟的文本精品;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新材料、新情景”再现。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深意,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提高了解读材料的能力。方便、有效、一举两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面对一段材料,如何去断句,如何抓住主干,如何分清层次,如何掌握中心思想,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不能理解材料就不能结合历史发展,深入地分析事件实质,并从历史事件中找到对现在的借鉴。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更重要的是看懂为什么、怎么办,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教材学生该去读什么、怎么读呢?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是“解读—复述—概括”,从做材料题说,阅读材料时除了主干知识,还要注意材料标题、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材料中的表面信息(显性信息)是可以直接阅读或观察到的信息,而深层信息(隐性信息)则是把表面信息与己学的已知的有关信息相联系,做出正确推理才能得到的信息。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通过课堂使学生养成文本阅读的良好习惯,掌握文本阅读的技巧。要指导学生:读题目,读引言,读段落,读句号,读层次;尽量简洁而全面的复述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节知识。通过文本阅读,学生要能掌握本课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连贯性,挖掘历史事件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教师要当好总导演,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真谛,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说学生自学了,教师就可以解脱了,而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改变以前上课的随意性,对于一个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要他一节课讲上45分钟不是难事,而真正说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难了。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不仅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和诱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增强文本阅读的有效性,我认为至少要做到:导入新课要宏观,问题设计要准确、合理、巧妙,引导学生回答是关键,课堂总结要精辟。布鲁纳曾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在我们导入新课时,必须把新课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从本节课设计的意图,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的结构性等方面,对教材和知识点加以重组,最大限度的揭示其内在联系,使新课成为历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归纳概括文本的能力。例如《欧美的工业革命》一节,开课导入从新航路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掠夺和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真正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工业革命的发生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点出了本节在这一章中的位置,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去探求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所起的作用;对此后的学生阅读本课文本内容也提供了历史大环境。

做历史材料题有几个忌讳: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忌对材料“一扫而过”,匆匆忙忙直接凭感觉答题;忌单只依靠文本材料答题,不结合所学内容;忌答非所问,辞不达意,杂乱无章;忌没有要点序列。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文本、准确作答的好习惯,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帮助学生阅读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任务去读书。为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问题一定要巧妙。如在阅读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内容时提出:如何从生产关系概念解读制度内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的分配、劳动者的地位变化三方面回答。既认清了原理,又掌握了历史知识。在设立问题的基础上,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文本的好习惯,而且他在回答过程中必然要对回答内容进行加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有要点序列,要说出一二三。常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养成带着问题引导文本;思维注重逻辑性,语言表达更加条理化。真正实现文本阅读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升。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文本阅读为主,但不能没有总结。课堂小结是教师帮助学生将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零碎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的过程,也是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小结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论是表格式、知识网络式、数字整理式等等,一定要力求简明,一目了然,新颖,使学生有所思,使阅读课堂成为一个整体。总之,历史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通过文本阅读,可以获取历史信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从而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