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设疑教学实践探讨

时间:2022-01-14 03:18:20

高中历史设疑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课堂设疑是激活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诱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对高中历史课堂设疑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探讨,从而构建灵动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设疑教学;实践策略

古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从疑问开始,通过课堂设疑,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深化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便于教师改变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历史教学偏重于教师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灵活巧妙设疑布疑,留置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前设疑,点燃热情,巧妙引入

新课引入是一堂课的“序曲”。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前引入,往往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课这一环节,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精心设置疑问,巧妙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的导课阶段,我首先呈现一首竹枝词:“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样就引出了鸦片的危害。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的道光帝采取什么了行动?林则徐为什么要领导禁烟运动?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这样,通过课前设疑,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课中设疑,引领思维,培养能力

课中设疑,主要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扣住难点,把握时机,聚焦生疑,设疑推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分析、交流、讨论,质疑释难,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学“罗斯福新政”时,罗斯福新政内容及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其教学重难点,在讲解完有关1929年~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措施和影响之后,为了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我设置了以下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1)当时的危机破坏性极大,在工业、农业、金融业等部门都涉及,思考假设你们分别是银行行长、农业部长、工业部长及社会福利救济机构成员,如何摆脱你们的危机呢?(2)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开出了很多“秘方”,与以前的政策相比,这些“秘方”的独到之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通过在知识探究中设疑,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而且碰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设疑,温故旧新,巩固提高

一堂课结束后,通过巧妙设疑,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达到温故旧新、巩固提高的目的,同时,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留置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保持探究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结课环节,教师应把握设疑时机,精心设疑布阵,使课堂结尾具有艺术魅力,从而收到余音绕梁而不绝于耳的效果,培养学生课后独立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例如,讲解完中国古代经济史“重大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时,在结课时,我事先准备了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然后,提出疑问,布置作业:(1)诗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和“禹功”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2)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我国的南北交通,它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四、结束语

总之,课堂设疑是一门艺术,一门智慧。成功的课堂设疑教学,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以及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设疑这门艺术,讲究设疑策略,巧妙设疑布障,以疑激趣,引疑导思,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构建灵动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杨远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08.

[2]朝晖.高中历史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钟华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