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6-27 02:49:35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8篇

第一篇

一、预习

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督促检查至关重要,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随机抽取学生板书预习成果,要求框架式板书。一般为三个问题,文字书写量三十字左右,学生一般会在两分钟内完成。此方法除检查作用之外,还可起示范作用,其他同学可通过该生的板书,体悟预习的核心问题概括方法。在学生书写核心问题的同时,可另找一两名学生板书难点,以提请同学和老师注意。这也是预习成果有效性检查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核心问题板书为基础逐渐完善板书,板书完善的过程,既是课程深入拓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层次深入的过程。课前两分钟的学生板书还可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及时进入上课状态。

二、上课

上课环节高效能的实现依靠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提前印发给学生,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学生可以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获取实用的课堂笔记,可以为学生节省出上课书写时间,更多思考、理解的时间。教学设计还可以补充当堂检测题、学法指导、作业要求等,便于学生留存完整的课堂实录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学习成果。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

1.课标分析强调准确,只有准确地分析课标才能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现行历史教材结论化,学生通过教材能够知道是什么,但学生需要知道为什么,主导这些因果的规律有哪些。

2.核心问题(重点、难点)的突破强调学生中心。问题的呈现要清晰,解决问题的手段要精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材料的选取要精确新颖,既适合问题的解决,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核心问题的处理要降速特别讲解,讲解的过程注意配合学生情绪。关键是通过思路引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现行高考观念,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现行的各种史观。同时,因为学生历史专业语言表达习惯的欠缺,核心问题的准确表述尤其重要,很多问题表述是学生的第一次认知,知识点第一次记忆理解的准确会成为以后正确使用或迁移的基础。第一次核心问题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为学生提供同义的多种表达,避免学生的识记混乱。

3.核心问题强调成果落实。每个核心问题解决之后都做出明确的小结,每个核心问题解决之后要有目标检测。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多种形式的检测手段,可以是鲜活的单人模式答题挑战,可以是团队模式集体对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保证检测题目的质量,达到检测的目的。

三、作业

作业的布置要切合教学重、难点突破,题要精选,题量的设置要遵循知识点难易的要求,难点多设题,易点少设题。题型根据知识点应用需要设置。尽可能模拟高考题型,或是分解高考题型,逐步完成对各种题型的适应。答题要有具体要求,要有方法指导,要有时间计算、记录,作业记录要求成为课堂笔记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自检或互检作业的习惯。为学生提供相互启发、顿悟的机会,同时保证作业质量。作业批改要有记录,突出问题要集中处理,个别问题要面批,面批作业要有辅导设计,单独辅导强调专业精神。

四、复习

复习课有其独特的专业要求和规律,强调知识的系统,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试题设计的高考标准,强调做题方法的训练,强调答题素质的训练。复习课的学生活动设计也要符合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以保证复习课教学的高效能。复习环节的突出重要性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信是经验、经历、体验。自信不是语言鼓励能够完成的,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学生有完整处理一课时核心问题的体验,(包括知识点记忆、应用)就会有一课节的自信,有完整处理一单元核心问题的体验,就会有一单元的自信。有了第一单元的自信就会有第二单元的自信,以致整个模块的自信。帮助学生“做”出自信。自信可以祛除学生心中无可名状的恐惧,顺利进入学习的最好心态。

五、考试

考试强调“考试考平时”,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复习,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考原题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在试题讲解的环节,讲完某个题型的做题方法,提问学生方法,提问学生答案导出的思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做题,做对题。通过撰写考试报告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考试报告要求细化答题步骤:选择题要求写问点、对点、错点。材料题要求写答题思路。通过此项训练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提升答题能力。以上是在历史教学流程通行规范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还需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丰富,以进一步完善,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能。

作者:刘茗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

第二篇

一、坚持三大原则,合理渗透情感教育

1.意志与情感互转性原则。人的意志是以自身的奋斗目标为导向,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情感激励意志和意志调控情感两个方面。众所周知:曹雪芹在贫病交加和饥寒交迫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司马迁受腐刑之后,忍辱负重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师在类似史实的讲授中,要以情感激励意志,在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的同时,也激励其意志得到鼓舞。只有逐步实现意志与情感相互转换,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优化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情感体验迁移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当情感因素满足主体的需求时,才会发生迁移。大千世界,蹉跎岁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爱和恨都发自师生之间的肺腑之源。知识凭灌输,情感靠渗透。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启发学生在情不自禁中点化其悟性,才能萌发其情感的胚芽,最终达成情感迁移。

3.情感表达适度性原则。耕耘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一定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深挖历史知识素材,合理调控自我情感,应刚则刚,当柔则柔,科学把握情感的分寸,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友谊彩虹。

二、践行三个措施,提高情感教育效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凡是学生喜欢的老师,那学生一定会爱屋及乌,比较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才能有效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一般而言,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表情都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其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和情感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奖惩制度和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理想、信念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具备开朗、豁达、幽默的情怀;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用自己积极向上的奋斗意志影响学生,尽量采用亲切的教学态度、幽默的教学语言,以利放松学生的心态,为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埋下伏笔。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原动力。兴趣是最优秀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适度采用具有丰富情感的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诸如驾驭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声情并茂的展示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推动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港、澳成功回归的时候,针对学生质疑:香港、澳门能如此顺利回归,那台湾为何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当年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真实对话片段,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谈成呢?……主要是中国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英国撒切尔夫人回忆录中说“:对英国而言,这不算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学生在如此的氛围中深受启迪,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情感教育效果显著提高。

3.以情感人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润滑剂。在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教师能否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至关重要,而“言之以史,动之以情”是个人魅力的最佳体现。教师在讲述任何一段历史时,只有加强自身的情感投入,把喜怒哀惧、爱与憎伴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的流露,才能促使师生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实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美妙境界,可谓“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譬如,我在执教“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的内容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主题迥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日本兵在国内樱花盛开的季节,与父母、妻女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另一幅是白雪茫茫的寒冬,鬼子在中国杀人之后手拎人头的面目狰狞。接着,引用了西方媒体评论日本的文字“: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军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段文字虽然来源于甲午中日海战之际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时的评论,同样也适用于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然后,我又大量引用历史文献中的对日寇的评价,突显我对日本侵华的无比憎恨之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假如只靠死记硬背历史知识,那绝对达不到提升学生爱国情感之境界。教学改革多渠道,情感教育不可少,艰苦奋斗开拓路,与时俱进阳光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情感教育,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举措,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在教材内容和情感材料的选择之间,做到难易适中,合理衔接,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情愫和情操得到升华。

作者:樊红工作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

第三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历史教材较单一

现在的教学多是为考试服务,历史课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内容都较单一,枯燥无味,老师讲,学生背,这似乎已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引来的是学生的反感、缺乏对历史的研究和去学习它的兴趣,现在的科技发展成果已经走进了校园,但是,很多的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现代化的技术没能充分在课堂上得到利用,不仅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教学方面也存在缺陷

现在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所以,历史学科被忽视也是无可厚非的,历史是一门有着特殊身份的学科,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仅仅是历史的表面,更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成为课堂的重点,没有仔细地讲解挖掘,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的错误方向,总以为历史的知识背就可以了,不对其他的方面重视。其实,真正地去学习历史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教给学生一些道理,培养他们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但现在的重点是考试,完全忽视了这些地方。

二、教学建议

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过去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的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从将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方向上来,高中的历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不仅让学生记住历史时间等历史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重视传授为主,将发展学生能力作为重点教育方向。

作者:韩虹工作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第四篇

一、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挫折教育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6到19岁之间,是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的过渡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意识比较矛盾,对事物认知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面对成长所带来的心理烦恼、情感遭遇以及学习压力,他们会感到迷茫和消极,因此,进行挫折教育是高中生个体心理成长的需要。

2.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迅速转变,而学生时代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期阶段,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原则

1.挫折教育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实施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教学内容而进行挫折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心里,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讲到司马迁受尽屈辱,完成历史巨作《史记》;勾践复国,十年卧薪尝胆,终成大业等历史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尽量多补充一些细节资料,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挫折和磨难有所体会,对待现实中的挫折可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坦然地去面对。

2.挫折教育要适度

挫折教育只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课时设置和内容把握上注意尺度,并且在挫折教育中的程度上要适当,如果程度过于深入容易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心态。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尽量要明确挫折在所难免,但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3.挫折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挫折教育是心灵的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有学生心灵的参与,教师一言堂,哪怕事例再典型,细节再具体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新程的精神大胆地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强调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证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挖掘历史人物的教育素材,挖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升感悟的过程,比教师单纯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路径

1.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挫折教育的理念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笔者认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所教内容把挫折教育渗透到教学目标中,比如在进行辛亥革命的历史教学时,首先确定通过辛亥革命从发起到失败的过程内容讲述,让学生体会到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越挫越勇的精神。

2.深入挖掘历史素材中的挫折因素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和外国现代史中,有关挫折的故事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并不能将每一个有关挫折的历史题材都进行挫折教学,这就需要老师在故事素材中对相关的挫折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更容易让学生体会的历史故事或事件中的情感;同时,深入挖掘更能对学生起到挫折教育的成效。挫折教育的题材不在于数量,而是要经典且有深度,这样才更具感染力。

3.注重挫折教育的两重性

挫折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积极地面对挫折,将会让人一蹶不振;如果以越挫越勇的心态面对挫折,那么经历的挫折将是人生的垫脚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着重强调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教学成果。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挫折教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在题材选取上要精而深,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调动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情绪,这样才能起到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今后面对挫折的态度和行动。

作者:冯旭工作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

1.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对史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整合材料的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以课本史料为主,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部分课本之外的史料,进行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另一方面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好“学习延伸”

新教材中“学习延伸”栏目的设置,是对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一大提升,能充分考查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又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探究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一栏目对学生要求较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灵活安排,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一般安排在课后进行。教学实践证明: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3.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机会成本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失去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选择鱼就必须放弃熊掌,放弃的熊掌就是得到鱼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常:“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选择行为都存在机会成本。当前,历史教学面对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课时量明显减少,学生、家长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下降,但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近两年参加高考历史阅卷的老师的感受来看,现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不小问题:首先是基础知识点不熟悉,自说自话,答题随意。其次是对题意把握不到位,跑题现象严重,答案概括性不强,没有得分点。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学生历史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夯实学生的基本功,达到教学有效,这就涉及历史课堂教学的“机会成本问题”。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存在机会成本。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获取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当然是抓住重点、难点来讲,抛弃一些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而不必面面俱到,避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而且基本事实而是比较清楚的,因此在讲授这一节课时,我们应该少讲甚至不讲战争过程,而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鸦片战争的成因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放弃史实讲授的过程以换取分析原因危害的时间,达到合理利用机会成本的目的。

4.利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应当从学生出发,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阳光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平时可以在课余时间用开玩笑、聊天等方式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教学方式、亲切的教学态度放松学生心情,更有益于学生吸收知识,健康成长。教师应该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书面知识,更要让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善于自主思考。其实历史课程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学会以古鉴今,当学到大唐盛世、康乾盛世时,学生能够了解稳定的政策、较低的税率、开放的国策让国家更加昌盛,从而引申到今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国策国情并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提高学生积极性,在不同阶段当采取不同的情感方式,如低年级学生,许多学生会对某些学科持懒散态度,有偏科现象,因为自制力不够强,常常有开小差等行为,影响正常上课学习。这时候教师就要用情感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回答问题并且给予肯定的目光,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激励意识,能够主动学习,这样教师就应该多注重主题教育,用亲切的态度使学生能够随着自己的引导自主思考,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在解析中深刻理解,这样就能够从正确角度判断推导出答案,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最好的锻炼。

5.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要求历史课堂不仅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启发,更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传统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实现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网络正好为我们拓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发展创造性思维。

作者:王亮工作单位:抚宁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

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保证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往往会接触一个或多个事件,对于相关历史知识,教师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时要对这些知识点清晰透彻地掌握,不可浅尝辄止,因此在学习时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背景开始,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意义,在分析中全面了解这一事件。另外除了课堂上,学生也要在平时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勤看课本进行记忆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接触课本可以让学生深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记忆。历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从考题可以看出,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是很灵活的,学生只有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高效率地学习历史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高中历史学习不是简单的记背,但记背的确可以说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学生如果缺少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就会在之后的学习和做题中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不利于进一步开展拓展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高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记忆重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事件及相关知识的记忆

当前历史学习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教师要保证学生掌握事件及其相关知识。例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事件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发展大概,记忆重大事件发生时间及其意义。又如在学习第二册《“蒸汽”的力量》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意义及形成影响,记忆这些重要知识点,对学生今后学习会大有裨益。

2.2时间的记忆

历史学习离不开时间,如果缺少对时间的记忆不仅会让学生在面临题目时无从下手,还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联系。对事件的记忆不光是指记牢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学生还要对时间进行综合,能够说出在某一时间段的事件,这些时间不仅要政治上的也要经济上的,不仅要中国的还要外国的,可以结合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进行综合串联,形成贯穿的时间线索,帮助学生今后学习。

3在做题练习中收获知识

做题也是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前很多老师没有理解历史学习中做题的真正目的和用意,往往喜欢布置大量题目让学生来完成,误以为做题量和学习效果成正比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会事倍功半,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做题练习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摒除“题海训练”的做法,重视对学生做题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做题中教师要发现大多学生存在疑问的题目,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讲解,保证学生理解。另外要培养学生对相关题目的思维方向,做到举一反三。另外在做题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有的课本中不存在信息,让学生积累,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有助于今后学习。在做题训练中,教师还要发现善于发现学生不熟悉的题型,精心选取一些试题示例,让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巩固,掌握某一题型的学习方法。总之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在做题训练中不断收获。

4鼓励学生平时学习联系实际

历史学习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灵活学习有很大帮助,如何进行具体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有根有据,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根源,不会是空穴来风。人类进已入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多如牛毛。传说、文学作品、影视中的信息不能作为信史拿来论据。历史教学过程中就要教会学生找出现实事情的历史根源,即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

4.2联系自然不牵强附会

不能为了联系而联系。当我们讲到秦朝的郡县制时可以联系到我们现行的体制,进而证明郡县制的意义、影响和秦始皇的功绩;当讲到明朝开始的闭关政策时,应联系到近百年中国的落后而挨打的原因,当代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保守甚至忍让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并可以对学生进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教育。历史教学中的联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不要“为赋新诗强说愁”。把握了这点,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4.3关注焦点

揭示根源当今世界矛盾交织,错综复杂,焦点热点彼伏此起。西汉贾谊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唐太宗的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高中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如何应对当今纵横捭阖的世界形势?“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的历史老师要在历史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的热点和焦点,教会学生学会使用历史这面镜子“鉴古而知今”,做一个明智的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5注重学生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

历史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有限,一味学习书本会是学生视野局限,思维不开阔。因此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时要注重学生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例如在日常阅读中通过众多人的言论了解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加深理解,避免出现偏激的历史思维。又如在看一些影视剧时,可以将故事背景与学习的知识联系,在有趣的氛围里收获知识。总之注重学生日常知识积累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高中历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锻炼学生相关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由此可见历史学习重要性,愿各位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和学生一起进步。

作者:任超伟工作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

一、充分利用概念教学法为高中历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服务

概念是构成历史史实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从概念教学入学,引导学生掌握完整的历史教学内容。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为例。这一课的主线是冷战的兴起、发展和影响。本课有两个子目,第一子目中涉及雅尔塔体系,第二子目中明确两大阵营的对峙。学生要弄清楚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首先必须理解“两极格局”“冷战“”雅尔塔体系”等概念。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反法西斯盟国就战后世界安排达成一系列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两极格局是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抗阵营。冷战是指两大对抗阵营采取的军事进攻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将这些概念理清就为掌握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内容、特点与逻辑关系做好铺垫。

二、借他山之石实现历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论从史出思维能力的基石,而如何突破过于绝对化的史料选材,借他山之石,在丰满历史的同时也进而实现了历史学习内容的完整性。以夏辉辉老师的《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设计者先后引入了文学作品《家》《狂人日记》等素材,尤其是借用《家》中民国初年时代背景下高家公馆中不同人物觉新、觉慧的特点与命运,既丰富了历史书上枯燥的文字描述,又避免了人为地割裂与孤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使其得以完成呈现。孔繁刚老师曾执教的“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和政治”一课也是一则突出案例。孔老师借《警世恒言》中嘉庆年间吴江县震泽镇机户施复发家史事,完整生动地帮助学生了解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过程。

三、通过化解教学重难点达成课堂内容的完整性

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强调或专于集中处理教学重难点,有时会脱离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完整性,容易出现以一概全的误区。因此需要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其完整性,在动态中化解教学重难点。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为例。本课主要阐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如果将每个标志性事件单独阐述,既脱离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又难以引导学生完成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分析。只有完整地呈现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历程,才能从动态中相继化解为什么说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什么说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与1832年议会改革标着其不断发展与完善,进而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与其自身结构的特点。完整性体现的层面各有不同,比如历史事物的结构或构成。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为例。曾有设计者将商业的六大要素完整呈现,以此作为完成本课课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与特点的核心线索,使课标任务一气呵成。

四、在完整性理念的指导下把握和驾驭教材

教学设计者只有完整地把握课堂学习主题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教材。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一课为例。古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不同时期政体的变化,可分为从习惯法到《十二铜表法》的形成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阶段和以查士丁尼法典为标志的完备阶段。但是教材中没有涉及万民法及其产生和适用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补充了相关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更加充分、完整地体会古罗马法律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再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为例。教材有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中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的结论性表述,然而就中国古代商业完整的发展历程而言,这种表述不确切,应该是政府大大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监控,而不是不再监控。无论是怎样的课堂模式与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脱离或者偏离历史本身的发展脉络,只有尽可能地客观、完整地还原历史本貌,才能使学生在整体中感知历史、发现历史、总结历史并以史为鉴。

作者:马啸南工作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第八篇

1.努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1.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主要是为“学”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的“教”不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学生基本都是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安排。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将学生当作自己的事,而是将其视为教师应该做的事,学生不再是“我要学”,而是教师或者是家长“要我学”,大部分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不断地降低,教师的教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需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体,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能永远地依靠教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形成学习的兴趣。

1.2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一般都是讲述、板书、念教材,带领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教学的灌输者,而学生主要是充当某种接受的容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感到反感并且无奈。根据我国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重视对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教学方式改革,促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历史学习的实际过程,真正地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历史作为平台和载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兴趣中进行思考、体验、成长。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秦朝的皇权与中央制度的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舞台情景剧。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丞相以及御史大夫。情景剧主要是围绕六国统一之后秦朝的最高统治者———嬴政的称号以及权利展开讨论。在正式表演情景剧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比如皇帝的由来是什么?皇帝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个职位的具体职能是什么?等,学生不仅可以一边欣赏情景剧,还可以一边认真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含量,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收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及时把握生成,构建灵动的课堂

在课堂上,无论是多优秀的教师都是无法预料到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问题。每节课堂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教师需要灵活地掌握课堂教学,一旦遇到一些无法预设的情况,教师需要保持冷静的态度,灵活应对,同时,教师也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和鼓励,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和学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感受课堂上生命的成长,促使学生能够取得全面地发展。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没有教学反思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反思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历程进行反思,总结其中的有效经验,有助于避免下次产生同样的错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高三时,学生一般都是在做历史练习,因此,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经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核对练习答案,然后相互讨论,找出其中的难点和疑点,接着教师在重点向学生讲述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教学方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一个完整的教学方式包含较多的内容,比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作业,这些都需要进行反思。

4.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每位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思考。站在不同的教学角度上以及不同的层次上,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地改善,从而真正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历史教学效果。

作者:郑慧工作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