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认知3篇

时间:2022-06-07 03:34:05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认知3篇

第一篇

一、客观知识问题

1.直接问题法

针对教材的客观内容,直接发问。例“鸦片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样的问题能够有力地检验学生对客观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

2.归纳总结法

强调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相关事件,归纳总结并结合周边知识得出几个事件的共同点或者几个朝代的共同点,从而更好地强化记忆。记忆和总结性的知识多是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历史教材中容易找到,这样的问题适合那些对历史学科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而这类问题也有利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观性的问题

主观性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类问题在创设时,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当前的史学观点、史学研究动态、历史高考等因素。在了解了相关观点部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使问题本身的质量得到保证,思路才能进一步明了、清晰。

1.由表及里法

对于历史问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深入地研究历史事件或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事件或问题的本质。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对日军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其意义是什么?”从起因到后果,从意义到影响,这样从表象开始深入的探讨和提问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不断探究学习中,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结合现实法

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史中无数次的交锋,结合当前钓鱼岛争端下的中日关系,引导学生如何理性看待中日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历史知识具备了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上课堂问题设置方法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心得,今天写出来,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作者:温彩霞工作单位:山西省汾阳中学

第二篇

一般课堂教学的导入需要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新颖性,常态的导入形式有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设问导入法(针对教学内容导入)、预习导入法(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导入)等形式。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这些常规的教学方式使用者很多,各有优点。复习导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设问导入法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培养学生能力。预习导入法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习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10节《鸦片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开头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历史背景的介绍,是这章内容的重要基础。该文之前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掌握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过程,初步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发展条件。因此,《鸦片战争》一课的导入既要结合前面的知识储备的温习,又要和前后的知识进行链接,给学生构建一个初步的知识脉络。这堂课的导入既需要对知识脉络的联络,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就必须考虑新颖的导入方式,迅速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将自己曾经参观过的鸦片战争博物馆作为这节课的导入点。

上课伊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阅读课文,没有回顾前面所学知识,直接问了学生以前到过哪些博物馆,对博物馆有哪些印象,喜欢博物馆里的什么,到博物馆之后有什么感受等问题。学生立马被调动起来,谈了他们眼中我们这个城市的博物馆的各种馆藏精品,谈起了他们到过的其他博物馆。这个时候,我通过PPT将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了这个博物馆的概况、它的基本陈列(《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史实陈列》《鸦片战争中英海战陈列》《虎门故事展览》《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展览》),逐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这个时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全体同学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能够在这个博物馆的哪个展厅出现,分别出现在哪里。

于是全体同学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迅速地阅读课本,分组讨论,进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这堂课学生的讨论,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火再燃”等内容装入他们认知的博物馆里,虽然有些纳入有些牵强,但是学生对这堂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导入就已经达到教学目的。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历史课堂导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有吸引力,使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

作者:吴刚谭莉工作单位:湖北省远安职教中心

第三篇

一、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结果,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落实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向、明确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内容的分析来确定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所以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新授内容之前,将教学目标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予以掌握。教学目标有两种表述方法:第一,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的目标;第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

2.明确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

接受新知识,必须建立在和它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基础上。学习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已具有的与学习新知识相关的能力水平或知识储备。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教法,但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备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且传统备课中对“学生情况分析”不作要求。但是,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需要、个性特征及差异、认知水平等学情分析,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作反复比较,从而让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能力,也对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新知识更有利。

3.合理地安排学习步骤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许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思路选择教学方法,确立教学步骤,通常是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谈不上有的放矢,更难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的调整没有计划,只是依照教学内容的深浅和教师的猜测断断续续地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科学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选择适合学生特点以及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学与学习规律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步骤设计至少需要四个相互联系渗透的环节:第一步,复习导入,从而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步,出示新课标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目标;第三步,讲授新知识,从而形成新知识网络;第四步,巩固课堂,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迁移升华。只有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教师才能准确地掌握课堂节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科学测量学习结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和拓展性应用要求较高。所以在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时要有针对性,要做到量化,要正确认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类别。广义的知识目标学习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检测上述两类知识主要是通过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如果要检测预定教学目标和预期学习效果,就必须要有科学检测学习结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1.以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学过程的灵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2.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

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改掉以教材或教师为本的教学传统,真正地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至上”的意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实际情况,应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分层教学,降低教学中心,深入了解学生。因而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储备、技能培训,还包括情感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师生距离,调动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

3.强化教学目标管理,规范教学

教学规范与否,关键在于课堂设计。规范教学环节包括规范备课、上课、教学效果测评等。要规范教学的上述环节,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这一重要教学活动,规范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共同分析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共同商讨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任务的测量方案。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共同论证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从而保证最优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更要着眼于“会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着重教学生学会自导自控以及引导训练,教学生学会自疑自检;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时激发主体意识,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习效益。

作者:贾春霞工作单位: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