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2-09-23 03:55:00

中学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摘要: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和“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决定了中学历史学科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精神方面,肩负重要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是摆在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任务。本文略谈笔者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或者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同时,它又是内在于实际主体(也是文化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作为群体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也即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情感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⑴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它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⑵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形。在历史的辨证发展中,民族的精神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同时又是互相吸收、互相开放的。尤其是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间优秀文化的开放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四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次: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概念和术语)、历史的研究过程、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历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层次: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文明观。

第三层次: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表现在:①全面(从不同方面关注人的人性、精神、心理)、客观(实事求是判断思维路径、价值取向)、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对历史发展起阻碍的历史人物,更应该从人性深处那些看不见的微妙角落分析其影响。既重视正面人物、事件的分析,也重视反面人物、事件的剖析。②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特别是历史上的弱势群体的地位。③学会设身处地的体会历史主体的内心世界。④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及其个性等。

第四层次:人文理想的树立。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精神情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从善抑恶、昭明废幽的追求;热爱和追求真理;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注重社会责任、关心国家社稷;重视群体和谐;推崇精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个层次是一个统一的结构体。人文素质与素养是基础,人文关怀是核心,人文理想是人类的最高追求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须注意:①在总结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共性的同时,重点注意不同时代的区别,重在研究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②在注重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③在注重群体民族风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命运的发展。

现代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进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的实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创造平等、和谐、重视个性的人文环境;二是在历史知识中凝练、深化人文精神。前者要求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人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后者要求教育内容人文化,是关键和目的。

一、在人文环境方面重视人本主义课程的研究,吸收其精华。

1.人本主义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教育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该课程以“全域发展的人、解决社会问题”为培养目的。强调个体与群体统一,传统与现代整合,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强调“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借鉴具有一定启迪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2、提倡以人为本主体性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并具有主体性。”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三方面:①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历史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②能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历史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③创造性:表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历史教师要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体;二是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促进学生人文内化。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自主思考、选择、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习惯,最后内化成人文品质。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课题组在实践中创设开发出13种课堂主体活动教学的子模式:发现式、情境复现式、范例式、问题探索式、资料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去借鉴。

3、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人文精神的弘扬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的选择。多媒体的人机对话、人工智能、超文本等外设、虚拟现实等功能,可以使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适应自己的需要去发展学习的过程。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内在化为学生接受外界信息,交流、分享他人的思维和方法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这种交互既是师生的对话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可以充分唤起学生对人生经验与价值的探索。

4、尊重学生思想情感,创设民主平等的人文气氛。

此方面包括师生关系和友善,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化,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作到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和适度的宽容。

二、人文知识传授方面。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文精神存在的根基。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弘扬人文精神,需要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陶。丰富的人文知识包含在人文学科之中。历史学在人文学科中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历史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更多地教人求真与美。先哲们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思想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强大的武器。历史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对于提高人的人文修养、思想境界、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学习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学对继承光大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全民族历史意识都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提高人文精神必须做到:

1、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凝练上升成为历史哲学、历史智慧。

优秀的人文精神孕育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之中。但是,人文精神同人文知识具有不同的内涵。历史教学应把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化作学生自己的精神品格。国内学者将历史分为三层:原始的历史(陈述性的)、反省的历史(自我觉醒、自我剖析的)、哲学的历史(以史为鉴,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传授的知识应分层把握,对每一个知识点除讲清来龙去脉外还要进一步挖掘。从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其思想性。看是否揭示了事件的本质,是否鞭打了假恶丑,歌颂了真善美;看前人揭示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事物发展前景的预见,从而判断对解决当代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价值;看前人的言行是否具有超越时代的品格,从而鉴古知今,洋为中用,使历史知识在历史哲学的指导下,上升成为历史智慧。历史哲学即人们对于历史本性发展过程从哲学高度上的反省。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历史的前提、思维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公务员之家

历史智慧是前人对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才智、智谋(即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所积累的智慧)。作为前人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之一,它的生命是永存的。主要表现在①鉴:借鉴(即司马迁所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②势:趋势(事物变化相互影响的结果);③理:原因(事物变化之内在法则);④道:由诸多法则结晶出来的智慧及运用这些智慧的才能。例如:以“大禹治水”这一知识为出发点,学生就可以总结我国与水有关的一系列知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治水英雄及其品格,水与四大文明古国,水与农业;从而引申为水与中国封建社会,水利与王朝兴,水与生态平衡,水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性格、认识、利用自然规律等。总结前人用水、治水经验,教训,智慧。从而针对1998年三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以史为鉴,献计献策,提出治理方法,反思人类对生态平衡破坏的错误。

2、重视每节课思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历史课中的思想教育目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实现每节课中的思想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轻过程重结论、轻情感重智能的现象,限制了历史学科人文教化作用。历史教学思想教育目标包括四个部分:①理解社会发展规律②培养爱国主义和正确的民族意识③正确的国际意识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寻找知识与思想品德的最佳契合点。一是加大显性历史思想教育目标实现的的教学力度与深度;二是充分挖掘隐性历史思想教育目标。如从提出的理论到变法的内容看,康、梁倒退了,但教师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分析发现:康、梁是脚踏实地,务实创新,远见卓识的改革家。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目标与现实结合的品格。

3、重视历史人物事迹的介绍和典型人物的分析。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从其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的意义,汲取历史经验,把握今天的生活,仁者爱人。如学生通过对的了解,认识到总理有渊博的知识,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运筹帷幄、处乱不惊的魅力,矢志不喻、忠心耿耿的为民态度,力挽狂澜的领袖才能,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从而产生敬慕,剖析自己的做人行事。又如补充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分析“少帅”所面临的困境、心理压力、前途出路,理解“少帅”维护祖国统一的英明抉择和爱国之心。从而强化学生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认识。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学。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竭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体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是对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容和培养做了最完美、最振耳欲聩的阐释。我们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心灵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