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8-14 02:51:06

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摘要】对初中生来说,历史学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过去的良好途径,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更好的见解和提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学生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实践证明微故事恰恰符合初中生的自然学习发展规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故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运用策略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对学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生活,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效率。很多教师早已认识到其意义,并积极运用了诸多教学方法,然而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对历史故事的把握程度不够,往往华而无实缺乏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进一步提升时,缺乏了对故事的内在研究,没有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成了一则单纯的故事。其次,历史教学中缺乏创新性,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不够重视。历史是一门通过讲述来进行的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没有将历史故事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呈现出来,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微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运用原则

1.正确对待历史,真实体现历史。历史学真实的记录过往发生的事件,无论如何创作和设计历史故事,教师始终要坚持历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在设计微故事时应该充分借鉴史料记载,对比不同的史书,总结归纳出具有教学意义的真实合理又不乏趣味的历史片段,并结合教材和教学要求对微故事进行编排。2.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时代潮流。现代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学生成长的故事,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学会通过借鉴历史来分析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3.结合教材内容,故事灵活选材。历史教学始终离不开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故事编排上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体现教材教学重点、难点,利用故事形式将他们自然的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的吸收学习。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因此,在故事选材上应该灵活多变,选取能够应和学生认知和兴趣的微故事,增强故事的悬念和曲折性,加强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策略

1.改变教学风格,提高学习兴趣。作为历史教师,应该主动改变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利用幽默风趣的讲课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的引入要能抓住学生的内心,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故事题材和悬念性的故事开头,同时可以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自由探讨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开阔学生思维意识。2.历史故事的分类选择。历史微故事包含的种类很多。按照研究阶段分析,我们可以将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等形式;按照历史记载形式,有人物传记和纪事本末体等形式;按照历史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传说历史故事和真实记载等类型。教师在设计微故事时可以根据故事类型和教学意义来考虑,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意义,对于较为宽泛的话题,可以选择年代较为久远的故事,灵活地编排故事内容,充分地发挥历史的教育意义。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教学,可以选取具有明确史诗记载,中心思想明确的微故事。3.深入提炼故事背后的含义。历史微故事的运用不仅要考虑内容生动性,提炼故事背后的内在含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考虑与相关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的结合,深入挖掘故事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模式,让学生们小组结合,首先进行故事讨论,培养学生对事情的分析辨别能力;然后每个小组可以互相交流,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教师要做好引导职能,将故事的内在含义引出来,并与现在生活相对比,明确历史教学目标。4.微故事在课堂中的运用。微故事的运用要把握以下几点,应该灵活的构建情节架构,为故事设置悬念,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故事的运用时间应该紧随课堂发展,在不同的时机,教师可以见缝插针,引入历史故事,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解。最后要注意微故事对学生的情绪调控,课堂的结尾教师要总结历史故事的教育意义,鼓励学生向历史故事中的人或事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情景教学助力微故事的运用,利用课堂情景剧的形式可以深入刻画历史微故事,强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四、结语

历史学的教育意义非同凡响,现代教师应该充分研究微故事在历史课堂中的教学意义,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善用历史微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终让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人性化。

参考文献:

[1]何国盛.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2016,(06):122.

[2]李艳.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2013,(07):123.

作者:宋伟 单位:山东省宁阳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