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困境与对策10篇

时间:2022-10-13 02:55:45

初中历史教学困境与对策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初中教学目前整体呈现着多样化的趋势,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却有着很多的限制性因素,扬长避短是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以自身初中教学经历结合历史学科专业特点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抛砖引玉,推动历史教学现实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现状;兴趣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学习的主体是年龄在13岁左右的初中生,教学内容涵盖整个中国通史以及大部分世界通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课堂教学,除此之外,初中历史还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现实意义深远。历史学科除了知识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国史的内容,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引导、核心价值观构建都是分不开的。其次,满足中考需求。历史是中考科目之一,占中考总分值的10%。从长远看,初中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基础,高中历史的难度和分值都在增加。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初历史教学直接满足中考和未来历史学习的需求。再次,教学简单而直接。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初中历史教材目前主要采用人教版历史课本,已经沿用了很多年,课本中对历史知识的描述简洁直观又兼顾了重点与范围,是一部可圈可点的教材,这从根本上奠定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特点——简单而直接。

二、限制历史教学提升的不利因素

(一)教学时间短

以区重点初中教学安排为例,每班每周教学计划40课时,其中历史只占2课时。也就是说,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遇到活动、假期、换课等原因,2课时的历史教学时间也无法保证,很多学校八年级教学中经常出现历史课被占用的情况。

(二)重视程度低

从师生重视程度来看,很多初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小科不重要。甚至很多一线历史教师也受其影响,在教学工作中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教学态度不够端正,教学准备应付了事,教学计划得过且过。

(三)课后巩固不到位

课后学习时间少,练习、考试机会少,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这一环节基本上被语、数、外、物四科占据。在八年级的练习和考试中,周考、月考大多数也没有历史内容,甚至有的学校只在期末安排历史的考试。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教师增强知识把控能力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特点是知识点与内容简洁明了。教材内容的简洁难以避免存在着背景知识单薄和历史事件关系不够紧密的不足,需要教师帮助完成。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必须比历史课本的内容更深刻,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这一课知识含量大、考点多。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上所写的内容虽然涵盖了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要点,对于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联系等内容却未有详述,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些内容,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成两个孤立的事件。我们尝试把二者关系的讲解加入到授课内容中,学生理解程度明显提高。这需要教师既通晓两大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又能在初中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深入浅出。

(二)活跃课堂氛围是有效途径

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活跃课堂氛围是关键。传统教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广大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毕竟是有限的,除了对历史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因教师和课堂氛围而存在的。历史学科是严肃的,但是历史教学可以是轻松幽默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新文化运动》是学生公认最枯燥的一课。我们在教学中试着引入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些师生辩论的内容,并进行绘声绘色的模仿与还原,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了过来。当然,课堂效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让学生更真切和主动的去理解,通过课堂最后的知识点总结和引导性概括实现画龙点睛。我们都知道历史教学是很强调实践的一门教学课程,但是近些年来,更加深入的理论基础是它的主要趋势。那是因为传统历史教学当中,由于历史还并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门标准化课程,所以历史的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标准教育这种模式的边缘。所以加强了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将经验转化为文字,将语言转化为书本,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来说是更有益处的。除此之外,我们所说的强化了理论基础并不简单只文字和基本功的强化,还指的是由于历史成为一门学校标准化课程,在历史教学当中也应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结。这种联结体现在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上,针对教学主体所采取的相应方式上等等。毕竟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综合素质等等,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的历史学家,所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是教学辅之以实际操作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保持应试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关键

历史是中考科目,应试性是初中历史的一大特点,也是很多中学在教学安排上最在意的方面。这也造成了历史教学为提高分数“死记硬背”的误区。从学科的角度以及自身教学经历总结来看,初中历史教学的应试性与知识性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相统一,统一后的二者会更好的推动应试效果。之所以特别提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性,因为升入高中继续学习是大多数初中生毕业后的选择。因此,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性有利于于他们未来的历史学习。历史学本就是真实的、有联系的事件,即使是针对初中生理解能力而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不能脱离这一学科精髓的。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对初中生来说,历史教学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初中生处于一个思维能力形成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还无法把抽象的思维用具象的模式在脑海中形成概念,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有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声音、照片、录像等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这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的心理世界非常简单,对事情的判断也是非黑即白,但是历史学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如何让初中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克服理解的难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近些年来比较风靡的网络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把历史事件变成可爱的卡通故事,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卡通故事可以更好地吸引其兴趣,再配合上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习兴趣就可以转化为学习效果。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具有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等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便利。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得以不断增强,网络管理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配合上多媒体技术一定会给中学历史教学不断增添全新的血液和动力。

(五)课后作业的科学布置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包含课上教学和课下学习两部分。作业的布置是课上和课下的重要衔接,对于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停留在简单的“题海战术”,这实际上是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扩展。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但无法实现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巩固,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与教学的初衷南辕北辙。所以应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对中学生的教育要顺应青春期少年的性格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首先,作业的安排要有层次性。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作业的布置应当有所侧重、有所区分,不该“整齐划一”。根据学生各自的优缺点,分别从不同的切入点为其布置作业,最后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锻炼。其次,作业的安排要有趣味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中学历史作业的布置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敢于挑战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呆板、僵化的部分,摒弃“填鸭式”和“题海战术”。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要把课后作业变成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一种延伸,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下课之后有事情做而已,让学生意识到作业的完成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作业安排,培养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意识,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是在遵从初中教育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精髓的前提下发展的,但是受限于课时少、师生态度不端正等很多现实性因素,如果一味地墨守陈规,教学效果难有起色。我们在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用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历史知识讲授的把控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课堂效果、学习积极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保证初中历史的应试性需求,可行性极强。

作者:张奚铭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亚夫.历史教学课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8]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9]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0]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情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推动力。首先,人具有多重性,不是单一简单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动摇性是人生来就自带的。人的体内好像随时存在着辩证法,对待事情一会儿确定一会儿又不确定,看待事物有时看到正面有时又看到反面。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生物,常常在理性面前被自己的感性打败;人是有思维的生物,能够明辨是非,却经常做出是非不分的事情;人是有创新能力的生物,但时常在把创新建立在原有基础的对立面,以新敌旧;人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但也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此,人是多变的、是复杂的。其次,人又身处在人类社会。社会包括各个方面,大到整个人类国家,小到家庭个人,每时每分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人们在这些大小社会下进行相互传播,每天处在发出、反馈、思考中,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情感和观念。最后,人是可以朝着一定的大方向发展的。因为人的情感观念等会随着周围讯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应着重注意人所处的环境,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形成一个正确的三观。情感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促使学生做出正确行为和科学选择的重要因素,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推动力。

(二)可以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还处在青春期,情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悲剧,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疏导是一名人民教师应当注意的点,时常给予学生关心,与学生的交流不仅局限在课堂内容上,与他们谈些课堂之外的话题,不要下了课就各奔东西,在交流的过程中细细体味学生的思想动向,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增加双方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面对教师时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导,有困难时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这也是老师的重要责任。双方如果产生了友好的关系,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会以饱满热情的态度来听讲,教师也会有浓厚良好的教学情绪,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了。所以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工作进行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是新一代师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生因为对老师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会抱着极大的好奇心上课,这个时候是老师吸引学生最好的时机,如果第一印象不好,那么之后的教学工作就会麻烦。如何将看似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这就要老师在这方面好好钻研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老师一定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的专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控历史中波澜壮阔的世界,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

二、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

(一)增强学生代入感,引起学生情感波动。出现课本上的历史内容是枯燥乏味的,也是生硬的,短短几行字包含了多少腥风血雨、人情冷暖,这些都是单单通过课本体会不来的,这就需要老师发挥自身的情感力量,将历史情怀从自己的讲述中传递给学生,好比《百家讲坛》那样,当然不是说要按照那种模式上课,但我们可以汲取其具有吸引力的部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将那段历史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让学生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历史架构中,思维跟着历史事件的发展而随之波动,与当时年代的人们“一起”再重新经历那个值得被纪念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适时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讲到商朝的时候,可以问同学们《封神榜》里的人物有原型的都有谁,电视剧呈现的和历史真实发生的事有哪些出入,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充分激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一旦沉浸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就容易对历史事件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会感到清王朝的腐败和懦弱,会对侵略者产生愤怒,从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出内心想要变强、变优秀、报效祖国的念头,这才是学习历史应该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而这跟“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感教育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需对所讲内容进行全面把握。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起引导作用,把握着学生的思维动向,所以历史教师上课前应对所讲章节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不光是对课本本身,还要研究其背景下课本外的知识时,从不同方面入手对历史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真正了解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从而在教学中将历史事件反映出的精神内涵传输给学生。只有教师对所讲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才能在课堂上用生动有力的语言为学生讲述发生过的事,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的视野开阔了,自然会带给学生正面的影响,课本上的知识总是笼统的,也是呆板的,教师通过课外知识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一领前人的风采,使学生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倘若自己身处那个跌宕的年代会怎么做,会有什么感受,由此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前人的不易,明白其被计入史册的意义。我们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铭记历史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对其进行反思总结,而不是知晓发生了什么事就完了,那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领学生去博物馆等地方看一看,边看边讲解,加深学生印象,给予其直观的感受,减少历史带来的“虚幻感”,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身边。

(三)通过多媒体营造氛围。多媒体结合视、听、说三方面的功能,并且以互联网为依托含有大量丰富多彩的资源,学生观看课件时要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这样一来就更容易身入其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单纯在听讲过程中度过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书本上的知识通过专业文字表述出来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教师口头讲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情景只能靠想象,增加学习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到所学内容,化抽象为具象。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大进步,且学生课外时间并不多,所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纪录片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来说有极佳的作用。比如可以在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播放《百年中国》、《长征》等纪录片,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留有深刻的印象,亲眼目睹比“道听途说”更加具有说服力。结语情感教育是任何学科都应关照的一点,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将情感教育很好地融进课堂,我们要增强学生代入感,对所讲内容进行全面把握,用多媒体营造氛围等,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历史学科会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

作者:杨邓晴 单位: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

参考文献:

[1]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柴秀萍.探索情感教育,优化初中历史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史学忠.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途径[D].西北师范大学,2006.

[4]高雅.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第三篇: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是初中课程体系中人文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改革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利用好故事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明显。

一、故事化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性质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普及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普遍来讲,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历史知识,会讲授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人物。在讲解这些历史事件时,必然会涉及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教师会利用叙事性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对历史事件进行故事化处理,以讲故事的方法去讲解历史知识,会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效,也能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2.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过渡到青少年的重要成长阶段,其心理与身体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认知水平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但其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还不能完全理解课本对历史知识的描述,他们习惯用直观的经验或者感觉去认知事物。而且在历史课堂中,初中生的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听课上。因此,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能够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符合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特点

义务教育模式下,初中历史课本上除了对历史事件的基本文字描述之外,还插入了一些配图,并通过注释的方法对一些历史名词加以解释。初中历史课本中还有一些字体较小的楷体字,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本编写者在课本中插入历史故事,是为了让历史学习变得更有趣,也是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正文知识点。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是符合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特点的。

二、初中历史故事的选择方法

1.历史故事的选择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这就需要教师从课内外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在选择历史故事时,教师要对众多历史故事进行甄别,通过查询相关的史实资料,选择真实可靠、有历史来源的历史故事。特别是正史上没有记载的故事或者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教师要格外认真去分析。利用故事化教学法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绝不意味着让历史教学偏离史实的轨道,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胡编乱造。

2.历史故事应当符合课堂教学目标

可以为教师教学所用的历史故事有很多,但初中历史课时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去选择历史故事,用历史故事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历史故事,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外历史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姜太公、商纣暴政等。课堂中的历史故事不必个个精讲,针对性强的历史故事出现在课堂上,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3.历史故事应当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初中历史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记住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与学习历史知识去指导他们现在的生活。在选择历史故事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现实背景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后,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历史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鉴宝类节目让学生感受第二次鸦片战争造成的国宝外流后果。

三、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实施办法

初中历史的故事化教学开展,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合理处理历史故事的情节

初中历史教师要对历史故事的情节进行有效处理,增强历史故事的吸引力。历史故事的情节与结构是否合理,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师在讲历史故事时,故事的开头一定要特别具有吸引力,要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的故事内容不能太空洞,要有细节,有逻辑,给学生逐层打开的感觉。教师要把握好故事讲解的节奏,平衡好故事讲解的详略。故事的结尾应当与故事开头相呼应,或者给学生设计一个小小的未解之谜,吊一吊学生的胃口。初中历史教师要十分了解历史史实的来龙去脉,把握好学生的特点,才能让历史故事促进历史教学效率提高。比如在讲解《秦王扫六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讲到这里,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说一说荆轲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与学生讨论后再继续讲故事,让学生以历史故事了解秦王扫六合的细节以及成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在课堂中选择适宜的历史故事植入时机

一节历史课由多个教学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有存在的意义,更有其要完成的目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历史故事,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只有时机得当,才能事半功倍。历史故事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就会成为学生的提神神器。在导入新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从课下状态过渡到上课状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难点时,教师也可以用历史故事去化解难题,让学生的历史学习信心得以保持。比如在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通过张骞这个人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在故事中去了解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平时不易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减轻历史学习负担。

3.讲究历史教学故事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要提升故事教学法的效果,需要教师优化语言表达的方式。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丰富个人历史底蕴,了解每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注意教学的表达方式,态度鲜明且客观,能够让短小的历史故事发挥更大的作用。综上所述,开展好初中历史故事化教法,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熟练利用故事化教学法,将历史故事引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更轻松地记住历史知识。积极改革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乐趣,能够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何建中 单位: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望高中学

参考文献:

[1]范秀群.发挥多媒体优势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现代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5).

[2]王松光.课程整合,让历史课更有历史味———实验中学对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尝试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7).

[3]李建华.试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J].中华少年,2016(15).

[4]索丽静.浅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举措[J].课程教育研究,2016(7).

第四篇: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提高了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准确传授知识,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个性化发展成为现实。就初中历史而言,传统的试卷评价已经不适合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节奏,它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也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所以本文所探讨的新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为师生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行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一把尺子,便多一批好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

一、初中历史开放式考试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

初中历史开放式考试是相对于闭卷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而言的,它占到学生总成绩的40%左右。它的考试内容包括能够反映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相关专业考查报告、论文以及历史事件读后感。另外,教师还基于历史教具制作、历史话剧编演、历史书画绘制等等考查动手动脑能力。如果仅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这种新的开放式考试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是立足于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它比较考查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因为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其表现形式规避了传统教学中机械记忆理解学习内容的考试方式,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想象能力。另外,考试内容也不单纯局限于教材,它还有更多学习生活当中的知识内容,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更加轻松自由。以下以苏教版初二历史考题为例加以说明。题目:“请填写国歌的歌词及其作者姓名以及它是在哪一年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根据歌词分析,你对‘中华民族应该居安思危’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这道试题考查初中生对教材历史内容的掌握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拿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开放的答题氛围,阐述自己对国歌歌词的感受与理解。一般来说,这一题目的正确回答引导方向应该是“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并基于这个方向来回答问题。只要表述逻辑思维清晰、思想方向正确就可以得到满分。当然它也欢迎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在回答题目时体现出自己的质疑精神,例如如今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文化手段压制我国,按照“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思想,我国是否应该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等等。在这样的质疑思维下回答问题,能够体现出历史考题在评价学生历史学业成绩方面的优越之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居安思危”这四个字的内涵,拥有了同龄人所没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忧国忧民意识,达到甚至超越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所以教师在布置考试要求时,应该将考试的操作方法与评分标准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最终形成有效的能力发展[1]。

二、基于评价项目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构架

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应该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构建,保证评价项目与内容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评价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应该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目标,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总体来看要以适应素质教育为要求建立科学全面且客观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所以该评价体系构架应该由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日常成绩三部分共同组成。在基础知识层面所采用的是闭卷考试模式,它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与评价,它的评价成绩比例占到总比例的60%。其次是应用能力。应用能力也是初中生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关键,主要以开放式考试形式为例进行建设。开放式考试会在学期初期就进行布置,并在一学期内完成。它的形式相对灵活且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专业研究及创造能力,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模式,其成绩占到总评价成绩比例的30%。最后是平时成绩。运用平时成绩对学生历史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最为客观,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的考试负担。该评价体系建议教师以学生的总评成绩等级机制作为标准写入成绩簿。可以说,新的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实现了从“为考试而教学”到“为创造而教学”的价值立足点转变。它整体表现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且时间可行性空间更大。并且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也给予了教师历史教学更大的灵活性,实现了更多教学可能[2]。其结果就是让教师能够通过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更好、更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水平,最终达到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双重重视的施教目的。

作者:唐海燕 单位:江苏清浦中学

注释:

[1]张晓琴.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透视[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

[2]赵艳玲.“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实验报告[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9).

第五篇: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探讨

为了推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才,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探究引导,使其自主地探究学习。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应用。基于此,本文将梳理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工作,以促进探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提升。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其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进行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还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这势必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的要求等,不是课程标准本身就能解决得了的,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困惑、疑虑、担忧也都是很正常的,为促进学生全面实现自身发展,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便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对于目前教学现状而言,众多教育工作者纷纷关注和广泛引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将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工作进行整理和探究,进一步完善探究式学习模式。

二、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

历史的探究式教学即教师在受到历史知识的影响和指导下,自行设计学习环节,同时实施课程学习方案,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领悟知识的内涵和真谛,进而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初中历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造性在设置课程和开展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而必须将实践探究教学置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突出位置,并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入教学中,以实践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历史事件和人物,促进学生对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构建健全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科学地设置课程方案,同时利用情境教学法进一步探索课堂中的历史问题,帮助学生保持高度的思维活动状态,进而实现高效的教学。

三、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实践途径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开展教学时,是否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若通过各种有效的多媒体方式充分整理以前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为学生播放幻灯片,可以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由于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繁荣和衰弱,教师必须强调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惯式,同时认真复习和总结已学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必须重视正确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和知识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思考习惯。为促进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故事性教学法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相适应,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悬念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有重要作用,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探究学习当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观点。例如,教师在讲述初中历史中“社会变革和国家产生”这一课时,必须积极引进和采用自助式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何谓孝?”的问题,问题虽然简单,但折射出丰富的内涵。然后,可以让学生举出自己身边的事例,讲述感人肺腑的故事,接着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到黄泉不复相见”的历史典故,给学生讲述郑庄公挖掘黄泉见母亲的故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内容,同时教育学生要孝顺,进而达到双重的教育目标。

(三)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能否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就以教师给学生讲解抗日战争历史这一课为例,可采用预先对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使其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等。在上课期间,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生所搜集的这些有用的历史资料,使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史实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探究深度,对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探究,针对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对战争的根源进行挖掘,以此揭开历史的真相,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总之,在经过上述研究后可知,为保证历史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改教育的目标,探究性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关注这一教学手段,按照上述要求和原则正确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以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初中生的历史素养,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作者:邱在娟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

第六篇: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

众所周知,历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见证与载体,于现代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通过对历史的学习,逐步了解文明的发展、世界的变化以及各地风土人情的由来。历史虽然具有异彩纷呈的内容,但其本身却十分严谨且枯燥。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存在很多弊端。对此,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初中历史教学重点逐渐向生本化转移,在扭转传统教育造成的发展瓶颈时,逐步引入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优化历史教学。

一、将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众所周知,社会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社会课程教学模式融入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学优化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它将有利于历史课程站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思想高度,促进学生于历史教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对历史事件拥有独到的观察视角,进而形成自身的批判意识,塑造积极良好的三观。可以说,学生通过自发地探究历史背后的深刻寓意,不仅可初步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同时对历史与社会的看法也将会有所不同,对社会形势与政治决策的思考将更为趋于理性与积极。

二、将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课前营造自主先学氛围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详细研究,拟定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清楚所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并对所学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探究历史成因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之前,教师应先制作长征教育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逐步踏上探索长征历史之路,利用现代化技术从影视作品、文字材料中了解长征相关内容,弄明白长征的源起、经过、结果、作用、价值与对现代的启示,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上推行自主讨论方案

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与发展成因基础上,教育者构建课堂自主讨论平台,令学生延续课前探究精神,于课上讨论中交流思想,并就此进一步探究历史问题。为进一步营造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讨论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按“组间相当,组内有别”的方式划分学习小组,使学习优异者敦促学习不佳者,推动学习不佳者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引导下参与探究学习,并对历史知识有所了解与掌握。

3.课后编辑撰写学习报告

传统的历史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往往用作业、背诵课文等方式敦促学生巩固学习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历史知识的内化,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此,探究性教学模式不再以以往的作业布置或课文背诵为唯一的巩固学习方法,而是更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以学习报告总结的形式促使学生总结一天学习所得,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便于学生自觉回忆与科学掌握课堂知识,并对探究性学习方法有所内化和提升。综上所述,借鉴采用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历史教学将进一步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与前瞻性认知的合格公民,真正于初中阶段塑造其良好的三观,便于其更积极、更阳光地面对生活。

作者:胡余发 单位:江苏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俞卫红.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10).

[2]茅志明.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6(15).

[3]薛云飞.浅谈探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体会[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6).

第七篇:初中历史层次化授课意义探究

摘要:有效的分层次化教学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在分层次的同时还能优化学生资源配置,实现学生之间的融合,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历史;因材施教;思维

人与人由于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开展分层次化的授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开展层次化的授课可以让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针对性地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分层次化教学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在分层次的同时还能优化学生资源配置,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次化教学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校肯定会采取不同的标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标准,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是全方位的了解。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次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从他们的已有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个人表现力、智力等因素进行一个全面的融合,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的层次。有效的课堂历史教学需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是面对所有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眼里面只有为数不多的优秀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层次化教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提升教学质量。

二、准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活化教学过程

层次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而是通过分开再把学生有效地融合起来。分层次化的教学起点在分,落脚点是通过分来优化学生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在分层之后,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了如指掌,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性地优化设计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每堂课都能学有所获。首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让他们掌握住基础性的知识,对于中层学生,要适当的对他们进行训练,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有所拓展和训练,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而对于上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最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活学活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层次化的教学,因为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跟随教师的步伐认真听课,在完成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锻炼。初中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为此,在初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课堂,如果能巧妙地开展知识教学的留白艺术,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这样也能促进知识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初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课堂留白来说,需要针对历史事件的学习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突破定式思维,找出新颖性的历史答案,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都会大大提升。有效的知识课堂教学留白有一定的策略,在知识留白问题的设计上要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从问题的难度到密度,再到层次化都要关注到学情,否则就是无效的教学留白。对于问题留白的设计,在层次上要体现的更加明显,从问题的深度上逐渐加深,从第一问问基础,第二问问应用,第三问问能力的层次化设计,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能力,照顾到了所有层次的学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构建了高效课堂。实践证明,有效的历史知识课堂教学留白,应该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恰如其分,难易适中,在问题的设计形式上要多种多样,能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知识教学留白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升教学的质量。

四、完善和创新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地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它并不是要求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充满一样的知识和能力的学生,而是让他们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层次化研究有益于构建新型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能力、品德修养、个人表现等方方面面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区别对待,切记一刀切、一风吹。在素质教育推广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评价学生的方式上和内容上都要做到创新。层次化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确实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化,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该从多角度和多元化的方式上进行评价考核,评价中以肯定和鼓励为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会提高。在开展差异性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就会容易突出,那么他们的个性就会得到褒扬,进而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由于生活环境、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差异化。既然学生之间在学习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那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作者:鲁云 单位:江苏省南京民办育英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佩其.一道解析几何课本例题探究性学习的实践[J].数学教学.2002年04期

[2]王安英.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2年08期

第八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应试教育”逐渐淡出教学的舞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效果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景、场景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也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学科,要求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的史实、过程及详细的情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是实现不了这一教学目的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笔者看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历史观,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任务重大。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应是扮演“导学者”的角色。在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背景下,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如此,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健全、综合素养的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单靠历史教材自身的魅力是不够的。此时,老师就要起一个助燃器的作用,老师对于史料要进行精心筛选,创设问题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纸面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更加生动化,在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就更加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适宜的史料知识创设其所需的问题情景,发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使得初中历史的教学富有生命气息,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涵养,促进他们在历史学科上的进步。

三、运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状况,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可以说,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可以多加引用。如在学习某一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历史事迹的时候,为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和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到博物馆去参观有关历史人物的史料记载等。如此,学生就更加立体地了解到了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吃力了。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想很好地实现情感教育,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情感,培养学生对历史这一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取得实践课程效果的最大化。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无限潜力,首先学生就要对历史这一门学科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知识的构成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地图、表格等。在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PT等把初中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在声音、图像并存的动态画面中了解历史知识,这就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同时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我教你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多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讨论环节、提问环节、思考环节,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得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如此,通过情感教学就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赋予历史课堂的情感性,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情感教育贯穿在历史课堂中,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作者:李晓丽 单位:农安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6(120):45.

[2]王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J].赤子:中旬,2014(3):120.

第九篇:插图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浅探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实。过去的历史无法再现。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把过去的历史呈现给学生,这就是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插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它不仅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发挥了文字不能发挥的作用,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形象地再现了过往的历史,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插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分析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第三等级对封建统治者普遍不满”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笔者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法国社会等级制度》和《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让学生通过读图了解到18世纪时的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全体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形似金字塔,塔尖是国王,塔顶是教士和贵族,分别是第一、第二等,而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处于第三等级,政治上无权,却要供养第一、第二特权等级。资产阶级对无权不满,积极争取权利;广大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理解了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与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既培养了学生从图片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材中的插图大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让复杂的历史现象在图中简单化,能直接反映本课的主题,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更容易接受。比如九年级上册《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罪恶的‘三角贸易’”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殖民者贩奴的罪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想象课本中的四幅插图即《被抓获的黑奴》《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三角贸易”示意图》《黑奴运抵美洲》,学生通过观看插图很清楚就理解了西方殖民者“捕奴—运奴—贩奴—获利”的过程,并理解了贩卖、屠杀黑人奴隶换取财富,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和残酷性,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学业考查试卷中也多有识图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中大量形象直观的插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挖掘插图的信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插图中的有效信息,做到以图学史、读图学史。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笔者运用课本插图“”时的壁画: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它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经过交流、探究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吹牛,有的说太夸张了不可能,还有的说不符合客观规律等等。随后笔者继续追问:当时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通过结合课本思考并分析插图,学生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就做到了以图学史,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图片,如人物图、文物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亲和力,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时,笔者结合课本《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彩图,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领略到青铜之美、艺术之美,感受到夏、商和西周的青铜文明具有很高的水平,体会到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有很大发展。结合造型美观的《商朝的玉虎和玉象》插图,了解夏、商和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通过欣赏插图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有关青铜文化的知识,在接受历史美和美的历史的教育过程中,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审美能力,把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审美情趣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恰当有效地运用插图教学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因时、因地、因人合理、有效地运用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丽艳 单位: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三中学

第十篇: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引言

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就我国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媒体教学还没有得到普及,依然将历史当作一门不太重要的学科,不够重视,进而影响到历史教学的发展。历史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2多媒体的概述

多媒体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是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媒媒体。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多媒体的出现,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使得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3.1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一直以老师为主,机械式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这种模式下,不仅课堂氛围低沉,同时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它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可以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知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下载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并结合视频内容开展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再现《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其感受历史,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2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学难点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师惯用的方式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彻底,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容易忘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知识点简化,通过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来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进而使得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知识[1]。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知识时,对于洋务运动和“洋务派”这两点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误区,学生学习来很容易混淆,我利用多媒体,将两者相关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全面的了掌握《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相关知识点,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3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是以本为本,照本宣科,教师处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效率低。而多媒体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学习到课本上许多没有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2]。

3.4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是以围绕着特定的线索或者事件而发生的,而这一过程中有着许多其他的问题,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全面的挖掘历史知识。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现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观察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视频,可以更好地开动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4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历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加大历史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多媒体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大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段臻 单位:宁都二中

参考文献:

[1]慈景新.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7-98.

[2]周小芬,张国华.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实践及作用研究分析[J].时代教育,2014,(24):205-207.

[3]张骞,刘华梅.新课改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