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林业投融资困难研讨

时间:2022-09-06 10:00:40

应对林业投融资困难研讨

资金一直是林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寻求高效可靠的林业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一直是林业投融资的研究重点[1]。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林业投资不足是造成林业发展滞缓和经济低水平运行的重要原因,我国林业长期以来一直受投资不足的制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仅仅依赖政府财政,将很难满足林业建设的融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林业投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我国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1信息不对称

由于市场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优势方为了自身利益就有可能隐瞒相关信息,选择对信息劣势方不利的行为,从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

1.1.1逆向选择林业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在放贷时更多考虑贷款的安全问题,同时社会对林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林业企业与金融部门进行交易时处于信息优势,而金融部门处于信息劣势,金融部门职能根据所有林业企业的平均信用状况确定贷款利率或信贷条件,然而不同林业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偏好并不相同,这就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初始平均利率—低风险企业推出市场—较高利率—较低风险企业推出市场……”。

1.1.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信息不对称的又一结果。得到贷款后,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林业企业采取违背协议的行为选择,改变贷款资金用途,投向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而其中的风险将由金融机构承担,这势必损害金融部门的利益。

1.2非公有制林业主体投资动力不足

1.2.1我国林业正经历着以国家投资为主向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向过渡从1998—2002年的林业投资情况来看,我国林业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国家投资在林业投资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林业自筹资金占很小的份额,说明林业投资主体仍为国家,非公有制主体投资动力不足(如图1)。但是从2004年到2005年,林业自筹资金有所增加(如图2),国家预算与林业自筹资金各自所占的份额差距不大,这种变化符合我国客观情况。2003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发展的决定》、2004年出台《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资金的流向,同时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也为林业自筹资金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1.2.2林业税费负担重阻碍投资者投资积极性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当税率提高时用于消费的相对价格会下降,用于投资的相对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导致储蓄增加、投资不足。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值得借鉴。如图3所示,税收收入是税率的函数,税率应有一个合理的水平(如P点),当税率超过这个水平时,人们的工作激情会下降,投资会减少,而中国林业税费种类繁多,重复征收现象明显,缺乏有效的税费体制,给林业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阻止了潜在的投资者。所以,林业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税率水平。

1.3资金假溢

资金假溢,是指部门存在大量资金需求,但实际上该部门的资金往其他部门流出的现象[4]。融资过程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配置不合理,通常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使得人们有机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而外在的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促进资源向更为合理方向配置。林业资源配置制度不完善导致了人们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这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交易费用,使林业融资成本明显偏高。由于制度不完善形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这样的结果是融资者对资本的需求偏低,投资者对资本的供给也过低,从而市场融资维持在低水平,出现林业系统资金假溢(如图4)。

2关于解决林业投融资问题的途径

解决林业投融资问题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通过某种方式吸引过剩资金流入林业,通过健全制度,将林业与某些金融工具相结合,避免风险降低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规避林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吸引投资者。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金的配置有商业性信用和政策性信用两种。政策性信用主要解决资金市场调控无法满足,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行业的资金需求,带有扶持的性质,例如,林业;商业性信用在资金调配过程中惟一考虑的是资金的增值性。因此,对于资金的配置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完成。

2.1间接引入:建立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2.1.1建立我国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构想本世纪20年代之前的200年左右的时间里,放任的市场经济对于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经济单位的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它却逃不出频繁的经济危机。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宏观经济平衡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为保护农业,西方国家政府先后设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实践证明,这种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行之有效的。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建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农村金融不断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当前林业的发展与当时的农业发展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难以兼顾林业发展所需,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林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一个独立的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可以体现出国家建设林业的意图和决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履行其相关的职能。我国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将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林业资金短缺这一顽疾提供客观条件。

2.1.2我国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根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相关特征,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供应和管理林业政策性资金,调控林业信贷资金,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完善林业金融体制,确保林业资金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林业政策性业务与林业生产相结合。实行独立核算,资助、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1)组织结构。分部式组织模式(图5)。这种职能组织模式有利于林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顺利展开,克服商业银行的不足,更好地推动林业政策性业务与林业生产相结合。在实施中,需要注意部门、地区间的沟通、协调,提高办事效率。(2)机构性质。筹措、供应和管理林业政策性资金,扶持并促进林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执行国家林业产业政策。(3)外部关系。政府是组建者,又是监督管理和考核者。政府提供专款,同时限定其业务范围,并依据政策法规检查其性质、职能。这里我们采用混合型的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提供全部或部分资本金,业务营运资金自筹,政府与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宏观指导、政策限定和监管督察上,只要不违背国家法规政策,在政府规定的业务范围内自主进行经营。(4)主要任务。有计划地筹措林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加强林业信贷资金的总量调控;实现林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向目标;确保林业政策性资金良性循环。

2.2直接引入:建立林业投资基金林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金融衍生品的不断涌现,为我们解决林业投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资产证券化、林业投资基金和BOT项目融资这3个方面。其中,林业投资基金是当今世界金融市场最流行的投资工具之一。投资基金是金融信托的一种,由不确定多数投资者不等额出资汇集成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份或收益凭证的方式筹集),然后交由专业性的投资机构管理,投资机构根据与投资客户签订的投资最佳收益和最小风险目标,把集中的资金再适当分散投资,投资收益由原有的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平均分享红利[5-6]。

3小结

林业投融资问题的解决需要从2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林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筹集林业发展所需资金,调控林业信贷,为林业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避免林业借贷中所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建立林业投资基金。通过与金融工具的结合,弥补林业自身的不足,吸引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吸引社会巨额闲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