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林业经济学发展理念

时间:2022-03-15 11:11:00

剖析林业经济学发展理念

林业经济学是我国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从1957年我国第一本《林业经济学》教材(张建国主编)版、1959年北京林学院首创林业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6O年代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相继招收了林业经济的本科生算起,林业经济学的教学研究T作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林业经济活动的发展繁荣,林业经济学教学研究T作步人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前几个关乎林业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需要在学术繁荣时期冷静反思:一是林业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是什么;二是“林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三是未来“林业经济学”如何发展。

一、林业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

中国林业经济学教学研究整体上取得的巨大进步无法掩盖发展现实中的问题,即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本学科系统的理论体系,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林业经济学著作,多注重林业具体方面或管理T作情况的介绍、对现行管理模式与做法的论证和陈述,为有关林业管理决策进行理论论证,没有形成共性、核心的基本研究命题。为了构建起林业经济学的体系,需要思考林业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到底要研究什么。不回答这个问题,林业经济学就无法发挥对林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指导作用,教学研究丁作容易被生产管理实践牵着鼻子走,理论滞后于实践进展,也无法稳定自己的学科和社会经济地位。

林业经济学尽管目前被划为管理学门类下林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的研究范畴,其本质和基本任务则是经济学的l2]。关于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自亚当•斯密以来形成了两种基本的认识:一是继承亚当•斯密先验主义传统的奥地利学派,坚持研究礼会财富的生产和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管理;另一种是当前主流的实证主义学派,研究稀缺资源条件下人类在配置资源方面是如何行为的一门形式化的利:会科学,并坚持在研究中贯彻实证主义的方法,试图构建价值中立的精密科学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对经济学本质和任务的两种认识现了融合趋势,实证主义研究的成果必然在社会经济事务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被打上规范的烙印,任何规范研究也必然要借鉴和运用实讧E研究的成果。而受制度经济学产牛和发展的影响,现代经济学也已修正了新古典模型制度既定的先决条件,增加了供给有效率的组织(制度)以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林业经济学只是把国民经济一个具体部门作为研究对象,显然无法超越经济学的这一基本范式,其本质和任务可以概言为专注研究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的规律,解释林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构建更有效率的各项林业发展制度。这是经济学基本逻辑映射在林业经济研究中的理论必然。从上面的认识去把握林业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就能充分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及其不同时期林业经济学具体内容体系的异同和发展变化。

人的经济行为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约束,不同国家、地区森林资源基础条件不同,森林资源管理目标不同,优化配置资源手段也各有差别,为了解释特定时期、地区林业经济现象的林业经济学理论成果也就异态纷呈。如前苏联地区及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林业发展和布局的规划与预测,各种生产计划、定额、基本投资和林业产价格构成与经济核算,林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流动,林业中的物质技术供应体系,林业劳动力和林业职业,林业企业管理的经济组织原则与机构,以及林业部门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林业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林业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上述研究内容与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林业经济活动的运行管理是一致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介入和干预,是该时期林业经济学研究的约束条件,从而形成了如何运用计划管理林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学术研究内容。

进入2o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基本经济体制逐步从有汁划的商品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林业经济活动运行的基本制度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形式也逐步转为以市场为基础,林业经济实践发生了多方面深层次变革,浮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围绕着这新现象的解释、新的管理体制改革论证,形成了目前林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林区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林业经营体制改革、林业多种经营、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资产化、林业发展战略、保护性林业、公共林业、森林多种价值评定、重点林业T程绩效评价、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等。欧美地区自工业革命就确立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体制没有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加之林业经济活动市场化程度较高,林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实现森林所有者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管理规律。

随着宏观经济学的确立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林业地位、功能认识的扩展(从经济林业到生态林业),林业经济学也增加了如何通过国家干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方面规律的研究。如W•DavidKlemperer强调林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标准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由于林业的特点造成的市场失效的相关规律,以提供适当的干预,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_5]。ErinO•Sills和KarenLeeAbt强调林业经济学是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国民经济对林业的影响,土地所有者和政府实现森林管理目标的手段,并对基于各类市场的林业政策进行评价;同时研究了林业非市场化产出的价值评价、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律。

二、林业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体系

从林业经济学的本质与任务看,其难以超越经济学的一般性命题,只是专注林业经济的特定领域开展研究,因此其理论内容体系应主要围绕林业经济活动内容和范围展开。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构建自己的理论内容体系时首先要坚持遵循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坚持抽象林业经济领域的一般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命题,即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对林业资源配置有什么样的要求,按变化的要求应该怎样对林业资源进行配置,怎样从经济角度促进与林业资源配置要求一致的社会行为选择,而不是仅仅对具体问题进行特定性命题研究。构建林业经济学理论内容体系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作为依据理论。理论经济学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我国林业经济学最近之前一直采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个体系就是当前流行的西方经济学。

选取哪种理论体系作基础,首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在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时期,不允许采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除国内极个别研究单位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为了解西方学术思想动态,或为批判资本主义开展一些比较研究,鲜有公开从事或采用西方经济学进行应用研究的情况。目前,这种学术思想的禁锢已经被打破,理论经济学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不断加深,使林业经济学的学者面临的可选择的经济理论令人眼花缭乱。但基本社会经济环境对应用经济学依据理论选择的制约作用依然存在,体现在基本社会经济环境对林业经济活动当事人行为选择的约束上。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约束下,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目标函数会形成差异,为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路径也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林业企业的目标不是利润导向,而要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就需要在实际中研究合理的定额;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也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经济剩余索取权激励,多为控制权或者国家租金索取权激励机制。人们这样的行为,本源目的仍是追求自身在现实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推论,但也是人社会经济行为的基本规律,不论在哪种制度下,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计划经济体制约束下,具体的利益发生了变化,实现目标的行为和手段也发生了改变,这种背景下研究人们行为规律对林业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实现林业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都只能采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社会经济各类主体的行为基础是经济目标激励,而西方经济学就是关于约束条件下市场交易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目前林业经济学研究应该采用西方经济学作为本学科的依据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土地、集中连片森林资源国家所有的特点则可以作为林业经济活动的特定约束条件处理,从而将林业经济学整体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基础上。构建林业经济学体系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就是具体内容体系的架构。这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体系;二是林业经济活动的范围与内容。西方经济学从古典阶段经历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和制度经济学等众多流派纷呈的发展现状,但不论哪一个流派,到目前为止都是遵循先微观后宏观的研究范式,各种流派和经济学说也不过是分别从某个角度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大厦进行的完善。这是林业经济学能够应用的基础理论,林业经济学的内容结构应该与一般经济学这种逻辑保持一致,在搭建内容体系时坚持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林业经济学开篇应该先明确本门学问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提出林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社会对森林资源(包括土地)配置要求的动态变化;在现实社会经济约束前提下人们利用森林资源行为与社会对森林资源配置要求的矛盾;如何有效管理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与社会对林业需求变化保持动态平衡。整个林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将从这3个基本命题进行演绎成一座理论大厦。

三、林业经济学的未来

社会科学理论贡献的大小决定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部门。世界各国普遍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普遍重视林业发展,增加对林业投入,加强林业的管理。林业也成为国际重要议题,出现了许多关于林业的国际协定,这些都凸现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的提升。这必然意味研究解释林业经济现象的林业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门类中重要性随之提高,林业经济学研究将进入新的繁荣时期。这些条件只是为林业经济学研究繁荣、地位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供了机会,要把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林业经济学人做出更大的努力,除了把握林业经济学的本质、任务和基本框架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一)必须坚持内部逻辑一致的研究规范

经济学是一套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逻辑体系,应用部门经济学的构建也必须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基本要求。第一,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和条件给明确的定义,林业经济学内容体系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统一;第二,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提出的管理建议对策都应来源于前述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作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逻辑推理。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对观点的整体分析比较重视,对基本变量之间关系和逻辑推理重视不够,对具体问题关注较多,对问题背后的支撑理论研究较少,在提出建议对策时,往往用个人判断代替理论的逻辑推理。

(二)应加强林业经济制度的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忽视价格以外的因素对经济均衡的影响,尤其是忽略了制度因素,认为价格信号既是市场信息灵敏的显示器,也是其他有关制度安排效率的检验器。但现实中,恰恰是制度安排统治着市场上的交换以及生产本身,并且价格制度的运行也需要成本。在制度经济学之前,新古典体系理论把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变前提,专注资源配置问题;吸收了宏观经济思想的新古典综合派虽然提出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宏观体系,也没有涉及制度自身的研究。作为部门经济学的林业经济学研究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规律和宏观层面的国家林业干预问题,目的是实现森林资源利用管理的效益最大化。但森林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除了受价格机制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还包括制度因素,不同的制度安排在同样的价格机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有差异的。价格机制实现市场均衡时,社会资源配置整体福利最大(帕累托最优),但通过制度变迁就可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非帕累托改进。本质上,价格也是一种制度,也不是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所以把制度作为经济研究的不变前提是不符合实际的,短期分析可以把制度作为既定的约束前提,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遵循内在的演变规律。从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来看,必须研究制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和制度变迁的规律。在林业经济领域,一方面当前中国林业各项体制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体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林业制度变革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再生产具有长期性,都要求我们必须对制度问题给与更多的关注。

(三)关于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林业经济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其研究方法有两个来源:首要的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林学的方法。当代经济学在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方法论上却走人了高度形式化和技术化的“窄门”,当代经济学研究中共同演练“想一个研究题目一做出几个假设构建模型进行数学推导证明得出结论再进行理论推测或提出政策建议”的“实证分析”和“科学解释”的理论格局],林业经济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方法论体系。这种高度形式化和过于注重技术化的研究风气已经使经济学(也包括林业经济学在内的各种部门经济学)越来越偏离理论分析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方法论的选择上,不能完全背弃先验主义的斯密传统和“经邦济世”的历史使命,不能用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一统林业经济学的研究。正如市场竞争会提升效率一样,在林业经济学应用研究中,也应鼓励多种研究方法和诸多流派的共同多元发展,才会更有利于中国林业经济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