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

时间:2022-02-07 10:27:44

林业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

一、非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设视觉传达设计类课程的有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研究院和非艺术类院校。其中,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研究院的视觉传达设计类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而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近几年,我国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人数超过了文学、法学和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跃升至第6位[1]。但是,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有些非艺术类院校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又降低了就业率。1999年,北京林业大学森工学院成立艺术设计系,开设的第一个专业就是视觉传达设计,至今已有18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分散于材料学院、工学院、信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全面整合,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2015年,艺术设计学院在修订2015版教学大纲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按照多学科交叉、艺术与科技相互渗透、知识结构综合化的思路对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独有的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为非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的实践

(一)改变传统的以技艺为本的教育观念。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教育多重视技艺的传授和训练,忽略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重技术而轻人文、厚实用价值而薄文化价值的“技术本位”培养方式,造成了学生修养浅薄、视野狭隘,缺少文化底蕴的不良后果。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既要有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有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唯技术论,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陷入“技术本位”化的误区。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开设了“艺术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美学”等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艺术设计鉴赏”“艺术哲学”“中国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丰富的通识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融入文化素质培养的内容,使专业技巧的训练成为突出展示设计精神和挖掘丰厚文化底蕴的教育。(二)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希在“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强调多样化、个性化和鲜明的办学特色[2]。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具有浓厚艺术设计氛围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其中园林学院、材料学院、工学院、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都设置有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而艺术设计学院作为成立不久的新学院,要想在专业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照搬原有的课堂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求。1.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以视觉设计为基础,生态环境设计为特色的教学路径。如在“交互设计”“广告设计”“CI设计”“信息设计”“标识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大了对生物学、植物学、地理学、气象环境学等与绿色生态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课程作业的命题也从传统的商业设计转变为与绿色生态相关的各种视觉设计。例如,笔者在设计课程作业时,将图形设计课程作业布置成可视化设计,像植物分类系统、中国植物物种分布图、鸟类迁移路线、木材干燥途径等,让学生通过图解、图标、统计图等可视化设计手段进行表达,使设计达到简单易懂的效果。而海报设计作业的主题是保护自然、关爱动物、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等内容。通过课程内容和作业命题的改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开展视觉设计的专业训练党的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表明国家对我国绿色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围绕这一理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强化了图形、色彩、文字、版式、标识等视觉元素的表现技巧,通过图解、图标、图表等形式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能够把林木品种识别、水土环境破坏、城市环境污染、林业经济结构等复杂、晦涩、枯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通俗易懂、生动美观的视觉形象语言的设计能力。(三)构建多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强调形象思维和个性创造的学科,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目前非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模仿传统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从单向的思维方向出发,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差。要打破这种局面,课程设置应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3]。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在参考学校其他设计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导师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规划未来。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探索了“混班教学”的模式,例如数字艺术与视觉传达两个专业学生一同上“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任务分别由这两个专业的教师承担;而“包装结构设计”课程则聘请了材料学院包装工程专业的教师任教。再如“交互设计”课程作为大学二年级的选修课程由信息学院的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作为大学三年级的必修课程由本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授课。“跨界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出跨专业学习的兴趣点,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2015年中国国际包装创意大赛中,视觉传达专业的一名学生通过深入研究包装结构造型与包装装潢,将二者进行巧妙融合,设计出的作品获得了大赛三等奖。(四)强化项目教学。由于忽视实践性教学,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实践技能普遍低下。为了能培养出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教研室提出了“实验室教学”的理念,有计划地建立了苹果电脑机房、丝网印刷、3D打印、包装模型制作、手工书籍制作、综合材料等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各种实验性的尝试,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任课教师还探索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项目教学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多样、交互性广泛等特点。通过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把导师科研课题、青年教师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等作为项目来源,把课题研究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促进项目教学的开展。项目教学的对象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学生一旦进入项目团队就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并能分配到具体的设计任务,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项目研发来展开。项目教学营造了一种合作互助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同伴互助、开展良性竞争,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项目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探索互动合作式教学的新模式[3]。教研室规定,项目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按教学大纲自主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但教学内容则必须符合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项目教学把课程变成了课题,作业变成了提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教研室采取了“真题真做”或“模拟真题”的实践性教学,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渠道,把公司企业的设计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围绕企业的具体需求开展实地调研与方案设计,为学生提供商业环境下工作体验的机会。教研室倡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点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五)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学管理人员。目前,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开设时间短、后备专业人才缺乏、教学管理与教辅岗位空缺大的问题。虽然综合性大学有着教学资源丰富、学科相互交融等优势,但由于设置了文理多种不同的学科专业,导致学校的统一管理与各学科的个性化发展面临着冲突和矛盾[4]。例如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室分布等方面,学校采取了文、理科通用的管理模式,忽视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创作性、自由性等教学特点,导致了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教务工作上下不联动,专业教师与教务工作者沟通不畅,甚至产生相互抵触的后果。因此,教研室提倡、鼓励没有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辅人员进修艺术设计专业,选拔和引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具备了一定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后,教学管理人员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缓解教学与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

三、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的成效

(一)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与绿色生态设计的有效结合。围绕建设有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理念,教研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创作、参观讨论等众多教学环节中践行了与绿色生态设计紧密结合的中心思想。通过专业基础训练及旅游景区调研,教师带领学生开发、设计了18个自然类景区与14个人文类景区的旅游导向图标。这些图标是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图形符号中还没有涉及到的内容,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家旅游局的行业标准图形符号,如果这些导向图标作为标准开始应用,会提高我国旅游景区导向系统的完整性及游客的旅游体验。原有28个国家标准导向图标与新开发的32个导向图标对比见图1、2。图1自然类景区原有的11个国家标准导向图标与新开发的18个导向图标对比图图2人文类景区原有的17个国家标准导向图标与新开发的14个导向图标对比图同时,在艺术学院教师指导下,学生为“绿桥杯”全国大学生环保艺术设计大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学生设计的获奖作品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大厦进行了展览,学生设计作品见图3。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实现了从艺术设计观向生态环保设计观的转换。目前,教研室已形成一套与林业科学、绿色生态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案,以培养出用视觉设计语言为我国绿色事业发展而服务的创新型人才。(二)实现了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实践性的专业。它要求学生要将设计创意与设计实践融会贯通,将设计理念注入到设计的实践操作中。艺术学院通过“真题真做”、企业订单、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等实践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精准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例如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课程设计:①课程设计对象必须是实际企业的上市新产品,且是陈列在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商品;②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产品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分析同类产品与竞争对手;③结合调研报告,教师讲解理论知识;④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实验室制作包装模型;⑤学生课堂展示作品并相互评价;⑥教师邀请企业负责人在现场进行作品评价;⑦举办包装设计作品展,相关企业购买设计方案。通过这些教学设计,学生在宋河酒业、汾酒集团、金沙河面业等企业举办的包装创意大赛中,均获得了好成绩。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实践教学,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近3年的就业中,就业率达到99%。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4—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见表1。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BJFU2016JG064。

参考文献

[1]李向伟.我国高校美术与设计学科亟须构建自主性评估体系[J].新美术,2007(1):87-92.

[2]杨晨光.推动高等艺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部召开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座谈会[N].中国教育报,2009-04-26(2).

[3]陈妍.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114-115.

[4]高颖.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3(11):78-82.

作者:王瑾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