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8-18 08:29:17

德国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我国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去。

一、德国校企合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经验及举措

虽然德国生产原料资源比较短缺,但是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状况仍然位于世界前列。这与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德国的职业教育为其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产业工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具有科学而完善的体系,其模式主要分为“现代学徒制”和“双元制”两种。“现代学徒制”是指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成为其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现代学徒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企业培训为主,按照企业所需培养人才。而“双元制”是指学生的整个培训过程在职业学校和工厂企业两个场所进行,在学校主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双元制”也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并且,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学习与工厂企业中的实践学习是密切结合的。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闻名全世界,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校企合作关键因素与做法。(一)政府的主导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在国家立法支持下,由政府统筹管理实施的。无论是“现代学徒制”,还是“双元制”,德国政府都起到了关键的主导作用。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其职业教育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比如德国《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成人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等,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度干预和具体指导。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德国政府规定了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由生产企业、职业学校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实施,保证了德国校企合作机制的良性发展。可以说,由政府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在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作用。(二)企业的主体地位。德国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而职业学校只是起协作作用。比如,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学生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不足整个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学生都是在企业进行实训学习。而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在企业里进行实际岗位培训的时间更多,学生每周在企业里进行技能培训的时间为每周4天,在学校里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只占1天或2天。由此可见,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企业占到了主体地位。(三)校企合作的专业委员会制度。德国每所职业学校都设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其成员由学校代表和企业人员代表共同组成。不论是“现代学徒制”还是“双元制”,这两种职业教育模式中都是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完成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成员进行深度沟通交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计划的编制等。另外,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还负责安排、改进和调整教学任务,也负责选聘教师、选定教学项目等工作。(四)“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为了保障和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德国政府建立了“成果分享、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德国政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金额的财政补助。凡是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践学习的企业,可对其适当免除一部分国税。同时,按照企业援助学校职业教育的资金数额的大小,企业可以获得其教育成果的分享权。另外,职业学校由于为企业培养其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也会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成功举措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家调控和企业自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德国政府通过立法等形式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度干预和具体指导,并明确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占主体地位,促使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从事某个行业工作的技术人才,与行业知识的相关性较高。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不是职业学校自己单独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在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校企合作经验,由政府出台制定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企业和职业院校遵循利益共享、过程共管的原则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机制。同时,政府还应出台措施进一步监督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使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作用。另外,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单位,政府可以在税收等制度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二)深化校企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关系都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合作层面普遍较低。学校还是按照校企合作之前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企业只是为学生最后的毕业实习提供了实习场地或者仅仅是提供了名义上的实习实训基地。导致这种松散的合作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关于学生培养方面的交流太少。由于学校和企业各自受到组织、制度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各自遵循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人员规范,对校企合作从认知到责任义务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将导致双方不能充分理解对方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就有可能对双方在校企合作的诚意上产生不信任或者产生误解,进而导致校企合作无法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这将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造成严重的影响。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变革。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校企之间要针对企业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共同商讨新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加强对教学问题、管理问题、纪律问题等关键问题的交流和协商,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成为实用型技能人才,缩短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三)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享受教育成果。另外,按照德国法律规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还可以享受一定的财政补助及免除一部分国税。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政府也可以通过有关立法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构建一个更为良性的校企合作法律环境,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确保职业教育质量,让参与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法可依,使校企合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能够获得利益,不仅能有可观的经济回报,也能收获广泛的社会效应。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不但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得到自己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能够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目前,国内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最后一年或者一个学期才到企业实习。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缺乏实际锻炼,缺乏实际技能的迫切需要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消极的校企合作模式。要培养出真正的职业技术人才,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实习实训基地,而是企业的全程深度参与,这包括职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定、课程材料的开发、教学项目的设计,甚至包括合作院校教师的进修和培养等。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加强沟通,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块,并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时组织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行业进行学习进修,以便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培养出真正具有高技能的技术人才。

三、结语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实力。为促进我国产业工人现代教育,必须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举措,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职业教育社会环境,注重职业能力,搭建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良性管理体制,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作者:马玲玲 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殷红.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D].天津大学,2012

[2]吴戈.德国职业教育启示下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