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企业责任探讨

时间:2022-10-25 09:54:17

职业教育企业责任探讨

摘要: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保障和选择的平台,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本文对比国内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效果,深入阐述了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向、方式,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职业教育责任。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责任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承担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赞誉。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外部责任,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看,企业应该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企业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Corporate)作为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之间存在着严峻的竞争,也存在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能够使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是程度高的自动化、技术先进的设备,而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一个企业要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在激烈的行业竞争里获胜,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形成这种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充满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在实现个人职业设计目标的同时,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的优秀员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总体要求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二、国际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涉及领域广、力度大、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方式、成功的经验,能够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的参与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表现在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解决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双元制”模式在企业界的积极参与下形成,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根基,其成长、成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博弈过程,主要特征是:私企与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在这种“双元制”下企业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程序的主导。在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德国“双元制”是由企业来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在中等教育阶段有60%~70%的教学和实践都在企业开展,一般学制为2年至3年半;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则会安排5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一般学制为3年;从学习地点的选择看,企业建立有专门的培训基地,这些基地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还配备高科技的教学场所,学生不但可以接受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可以在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教学,也可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各企业都有着完善的培养资料,按照专业类别编写各专业统一的培养计划及规则,例如联邦政府颁布的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就是企业培养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师资力量上,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用企业员工作为指导教师,员工隶属于企业,必须要有2至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取得培训师资格,这些“师傅”不但有丰富的经验,也会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2)培训费用主导。德国“双元制”体制下,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于企业是主要的职业教育受益人,因此一般将学生的培养费用计入企业经营成本,而政府在职业教育培养中付出的经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3)立法上的主导:企业一旦参与职业教育,就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保障国家、企业、学生的相关利益及教学效果。例如《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和《职业培训合同》等法律和法规,都是企业必须要遵守的。企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受国家干涉,反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企业也以参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为己任,逐步确立了“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新加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新加坡采用的是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考虑本国的国情,较好地适应了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目前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都采用教学工厂模式。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工厂即职业教育学校,但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来设计,具有企业的某些特质,不但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还具有企业化管理的相关特征,很好的将校园与企业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学习、工作态度,而学校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进行创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也使得教学工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工厂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教师不但要精通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更好地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3.澳大利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澳大利亚目前采用最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TAFE模式,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也就是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基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通常受政府监督,教学质量较高,目前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TAFE培养模式下,学校教学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学习的学生可以是各个年龄段、各个专业背景有学习需求的人。TAFE建立了专业学习包,提供全日制、半日制、函授等多种授课形式,只要学习者进行相关的学习拿到规定的学分,学校就会为其颁发相应结业证书。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覆盖面较广,也使得职业教育迅速普及。学习包当中规定的内容由政府官员、企业专家、学校老师、学者等参与制定,保障了科学性、合理性,也发挥了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TAFE模式同时注重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在国家培训局的监督指导下,培养方案不断得到完善,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

三、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

我国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一直在以立法形式推动企业参与,在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地位、作用以及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都做出过明确的规定和要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做出如下规定: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各地区、行业,对职业教育企业责任及参与方面也做出过不少的规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制定了比较有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但目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积极性和利好的认知还不够,在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落实环节上,企业真正实际参与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社会赞誉,实现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共同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责任,就是协助职业院校共同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在宏观层面上,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企业有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责任,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等。在微观层面上,行业企业应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招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在实现职业教育责任的同时,从职业院校得到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深度合作的职业院校优先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借助合作院校的师资力量,系统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借助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工作。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实现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中。

1.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招生。职业院校的招生应实施分类多元化招生。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研究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和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在招生宣传、新生录取等关键环节让未来的“客户”参与,使企业的人才标准和需求渗透到学校工作中,让学生入学前对企业人才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招生,也有利于企业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的推动。

2.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离不开市场需求的调研,只有准确分析和预测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行业企业应介入专业调研、新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调整等环节,因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对以上工作的推动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责任。

3.校企共同制订课程内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关键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要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对接。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确定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4.校企协同实施教育教学。职业院校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场所的设计上为学生提供边学边做、模拟演练或真题真做环境;企业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厂房、车间,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环节;把某些实训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安排到企业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可担任现场指导师傅,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使教学过程融于生产过程。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格修养,使学生更早的了解企业文化。

5.校企共同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肩负起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目前,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还是更注重学历层次,在实践经历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要求和标准,所以企业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形成完善的教师赴企业锻炼机制,企业积极开拓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岗位,与学校共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6.校企共同开展学生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鉴定和测评,也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从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是否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是否达到职业岗位标准,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所以企业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不同阶段,按企业用人标准考核评价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而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需求的对接度。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重大,但企业还没有完全融入职业教育,没有全面树立这份社会责任感,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应具有一致性,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度,使企业正确树立参与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院校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宣传和推动工作,让更多的企业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合作中实现企业人才储备和人才水平的提升,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院校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多维校企合作平台,有效融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使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过程中看到企业更美好的前景。

作者:银花 褚菁晶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2]洁安娜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高华、付菊.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特点[J].机械职业教育,2005,(3).

[4]周彦文.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5).

[5]李淼.中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1).

[6]聂伟.论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基于企业公民视角的校企合作研究[D].天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