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9篇

时间:2022-07-29 09:16:45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9篇

第一篇: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也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各类技能大赛也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它成为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试金石,而且还为学校间交流教学经验、切磋专业技术搭建了一个平台,真正实现了教学成果共享的目标。所以,各职业院校对技能大赛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在近几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队的出色表现更是像一剂强心针,激励着所有职业院校的师生们。

一、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的积极意义

1.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导致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沦为传统教育的附加品,“只有成绩差上不了大学的学生才会上职业院校”是许多人的观点。这也使职业学校的教学经常成为普通院校教学的简化版,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技能教学较少,或是技能教学严重脱离实际。而技能大赛则是以实际操作为主,在实操中不断总结与探索,最终让理论与技能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迫使学校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

2.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职业院校一般没有升学率的要求,使得学生也没有学习压力。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只能以期末考试的方法来考核,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能力反而越来越差,经常会固守原有的知识,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而技能大赛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每次比赛都会出现一些新兴的项目,比赛设备每年也会根据企业或社会的实际情况改型。从而促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项目的更新、设备的改型。

3.给优秀学生以展示的平台

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够理想,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天赋。平时的课堂学习并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天赋,而技能大赛则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更给了他们一个奋斗的目标。在这种目标的驱动下,他们能吃苦耐劳、潜心学习。4.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越来越高的专业能力和学生之中优秀代表的辉煌成绩,会给更多过去曾经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被社会歧视、甚至一度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学生新的希望。而大赛训练所采用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平时的专业课程中的使用,也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高、主动性更强,使教学效率提高。

5.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提高教学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之一。学生技能大赛想要办好,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赛项的确定、赛题的设计应该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因此许多成功的比赛都是在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组织下完成的,企业在大赛之中发现有潜力的选手,为企业的人才发掘找到一个好的途径,而学校则通过大赛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就业打开一扇门。这种双赢的方式,也被学校和企业所接受。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比赛项目对设备依赖性高

部分比赛项目对指定设备依赖性太高,学生在备战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很多精力花在了熟悉指定设备上。这对比赛的公平性和推广都有负面影响,许多学校会因为没有指定设备而直接放弃比赛;而学生即使通过练习指定设备取得了好成绩,也不代表他真的对该项目有了很深的认识,也很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就成了为比赛而比赛,而失去了技能大赛为教学服务的初衷。

2.缺乏全体学生参与的氛围

现在大多数学校在为参与技能大赛进行选拔培养时,一般都采用精英制。先通过学校各班级的初选,选出班级内的尖子,对这些尖子单独进行培养,再通过省、市各级比赛进行筛选,最后到全国参加大赛,更优秀的可以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这些选手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普通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技能大赛根本没有参与感,总觉得“与我无关”。学校应该形成长效考核机制,通过这种考核来代替过去单一的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或选拔人才的方式,真正实现以赛促学的最终目标。

三、小结

在机器替代人工的今天,只有那些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能发挥创造力的高技能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真正实现“以赛助教、以赛励学”的目标。把赛场上的高水准、高技能带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方翔 单位: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二篇:职业教育的特性和取向

特性是指事物的特征和属性,是事物内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规定,取向则是由事物特性所规定并选取的事物发展的应然倾向、趋向和向度,它属于价值层面,体现事物的目标、价值与方向。职业教育的特性和取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一方面,特性决定事物的性质方向,取向决定事物的运作立场。特性不明,将无法掌握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走向;取向不清,就难以遵从规律正确运作并取得成效。另一方面,人们对职业教育特性和取向的认知还是一个模糊的存在,一个研究未清、思想遮蔽的领域。因而急需通过研究思考,加以澄明和揭示、去蔽与彰显。明确职业教育的特性和取向,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生成性与过程取向,能育性与实践取向,价值性与超越取向,整合性与创新取向是职业教育多元的特性和取向。它们是相互系结、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

一、生成性与过程取向

生成性和过程取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职业教育的生成性需要过程取向的支撑,同样,职业教育的过程取向应以生成为目的。离开过程取向谈生成性脱离了实际,同样缺少生成性的过程取向会失去方向。

(一)职业教育具有生成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内化生成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罗祖兵指出:“‘生成’主要是相对于‘预成’而言的,其意思是‘变成某物’,它强调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本身。”[1]按照李文阁教授的观点,生成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生成性的标志为教育目标的达成,如技能习得、知识掌握、素质养成等。任何生成都有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二)职业教育的过程取向

过程是指事物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人的任何活动都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离开了过程,事物不可能存在,也无法变化和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是一种‘过程概念’,是一种引导的经过或过程;是一种形成的过程。”[2]职业教育的过程取向要求注重教育过程。例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要让学生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过程中掌握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全程所需知识和能力,这里过程就是知识,过程就是能力。没有过程,好比足球比赛直接踢完点球就结束了,而学生的“踢球”能力却培养不起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行走在自己学习过程的路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享受“尽人力”的过程。

二、能育性与实践取向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实践。能育性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存在,实践是实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具有能育性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活动,是能力本位教育,简称“能育”。传统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笔者认为,这一表述没有纳入“能育”是一种缺漏。表面上看,五育中的“劳”与“能育”最为接近,但是“劳”指劳动教育,其外延和内涵与“能育”相去甚远。“劳”隶属于学科教育体系,是一种辅助性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习惯和意识。于职业教育而言,“能育”处在首要地位,关乎学生就业与个体价值的实现,“能育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目前,职业教育占据了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能育”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却没有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应予以纠正,在教育方针中给“能育”一席之地。

(二)职业教育的实践取向

实践取向是实现能育培养目标的根本路径。首先,任何能力均须经由实践方能获得。获取知识需要理解和记忆,而能力生成需要实践。其次,知识经过躬行实践才能牢固掌握。涉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一种高度涉身的、情境化的活动,是认知的必要条件;墨子的亲知、闻知、说知“三知”理论,也揭示了“亲知”是人类最佳的致知路径。于职业教育而言,“会做”远比“懂得”重要,它是以实践整合知识、训练能力、解决问题为价值取向的另一类型的教育,是职业本位的“做中学”的教育,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取向。

三、价值性与超越取向

教育具有功能性: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职业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是固有属性,而社会性功能是衍生属性。职业教育价值性是其存在的重要前提,本质是培养人才,直接面对是个体,在促进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社会的推动。

(一)职业教育具有价值性

教育是一种应然的价值选择和期待,是对生存价值、生命质量的追寻和确证。“人作为有着自身需要、目的、追求、向往的活体,他总是为着某种目的而进行活动。因此,人所参与的活动总是涉及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和价值选择的活动,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3]教育被赋予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研究科学、传承文化的价值功能,肩负“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语)的重任,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的使命。

(二)职业教育的超越取向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赋予、开发和确认,必然是超越取向的。超越是对现存状态的否定,是向可能和未来的上升。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超越的过程。它是一种阶梯式的提升和连续性的发展过程。在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由贫乏到丰博、技能由生涩到纯熟、眼界狭隘到开阔,素养也得到提升。在校的3-4年是他们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的“拔节期”“灌浆期”,是未来职业建构的关键期与成型期,把握住这宝贵的学习机遇,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付出努力、超越自己。人的超越原则上只能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进步了,明天的我又比今天的我收获了新的进步,这就是超越。而不能盲从地和别人比,如你的先赋条件或学习基础不如人,你非要跟一个先赋条件和学习基础都很优异的人比,恐怕只能“人比人气死人”,不仅不能超越,还会比的失去信心,垂头丧气。超越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别指望一下子能怎么样,不能急功近利。它的效应往往不可能短期显现,但累积起来就会由量变而质变,产生飞跃,实现超越。

四、整合性与创新取向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与其它类型的教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职业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内涵的建设,通过整合达到提升。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创新,创新能够突显职业教育的特性,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具有整合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教育,整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之一。若无整合职业教育失去自身特色,混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对职业教育整合特性的认知目前远未上升到理性层面,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职教成功经验丰富,德国的“双元制”已经给了我国职业教育整合的启迪,姜大源先生提出“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也明确凸显了职业教育的整合特性。职业教育的要素、因子、构件,无论是显性、隐性或是具在、潜在抑或理论、实践的,还是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模式与方针、课程与教学等,均含整合特性。万物有复归于道,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道”就是整合。它放,可以一生万,衍生高职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收,可以万归一,回归整合的理论原点。[4]整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范式和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的规律所在。承认职业教育的整合特性是对职业教育创新取向的认同。整合的目的在于创新,整合有自觉的目标取向,有清醒的创新意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办学职能与培养目标的创新组合,课程工作化、工作课程化是课程模式的创新整合。不以创新为目的的整合与不以整合为手段的创新是不可取的。职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创新。

(二)职业教育的创新取向

理论创新是形而上的思想的创生与体系的建构。而我们的理论研究没有自己的原创,依然走在延循旧辙的老路上。我国是职业教育大国,理应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建构上,向世界输出创新的、独特的理论,首先应架构职业教育一级学科的体系框架。需要找到职业教育研究的形上范式和统领之“道”,凝聚和彰显自身不可替代的理论属性和价值标高,引领和带动职业教育学科研究。整合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之“道”。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应以整合理论为核心、为指导,创生职业教育品格的整合哲学、整合教育学、整合社会学、整合心理学、整合经济学、整合文化学、整合管理学、整合技术学等,以及上述主干学科之下的整合课程论、整合方法论、整合资源论、整合价值论、整合模式论、整合范式论、整合本质论、整合实践论等支撑学科,以此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研究整合的历史传统、国际经验、创新机制、学理基础等分支问题,使整合理论的创新奠定在广泛的学科体系和牢固的思想研究的基础之上。实践创新是形而下的机制创新与运作创新。它以创新的整合理论为指导进行具在的、实操的办学实践。如职业教育的课程重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整合、职业教育的双师培养、职业教育的集团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职业教育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职业教育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值得期待的是,当遵循职业教育整合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时,职业教育将会获得长远发展。

作者:张健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档案高等职业教育机遇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档案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特别是专科层次的档案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档案高职教育”)缺失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将影响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主要问题

我国档案高职教育无专业、无院校,致使档案专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我国自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本科教育开始起步至2012年,全国有30多所高校设立了档案学院(系、专业);全国中专、中职学校只有四川省档案学校开办有档案管理专业,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文秘专业中开办了档案管理方面的课程。但在全国高校中,无一所开办全日制专科档案管理专业,也没有专门的档案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只有“图书档案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专业。这种状况导致整个档案专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合理的梯级档案人才队伍,也使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无法在档案职业教育中得到落实。

二、发展机遇

2014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多个部门制发了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文件、政策,特别是教育部2015年10月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为档案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坚持适应需求新部署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坚持适应需求”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要求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强调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提出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2.赋予有关部门权利和职责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健全与行业联合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机制,联合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意见。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履行举办方责任。鼓励和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划与指导;扶持行业加强指导能力建设;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在规定的领域范围内自主开展工作,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制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项目一览表》中,对行指委进一步明确了激励措施,提出了主要任务: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指委在规定的领域范围内自主开展工作,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鼓励”“支持”“扶持”“推动”“加快”等关键词的多次出现,表明教育部对行业主管部门规划、举办、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寄予了厚望。2015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行动计划》答记者问时还指出:《行动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分解到部门、地方、行业协会、行指委和高职院校,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时限要求。

3.支持多方共建特色高校

《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部门、行业协会以合作共建的方式,参与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中西部高校;要求丰富共建形式,完善部省共建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协会与高校共建学科、学院和研发中心;要求完善共建机制,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协会在产业信息、科研、实训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落实管理主体职责,在学校建设规划、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指导意见》还明确提出扩大共建数量,优先在国防、农业、能源、矿产、交通、海洋、环保、医药、通信、建筑、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共建,2020年将共建学校数量扩大至100所。档案服务是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因而在中西部开展局省共建行业特色鲜明的档案高职学院,是落实国务院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档案高职教育迎来的发展机遇。4.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重视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有力指导。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很好的机遇,也使我国档案高职教育迎来了很好的发展环境。两办《意见》提出“加强对档案科研和教育工作的支持”,要求建立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引进和培养档案专业人才,这表明作为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即我国档案高职教育的发展将得到支持。2015年11月,同志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9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档案工作专业性强,人才培养任务很重。这充分说明我国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

三、主要对策

1.认识发展意义

2014年5月,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提出“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6月,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也指出,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而且愈加重要的位置,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办法,加强职业教育,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因此,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尚处于空白阶段的档案高职教育,是贯彻落实重要批示、总理重要讲话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2.纳入发展规划

2015年12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发表讲话,对如何制定全国档案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强调《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是部级专项规划,事关档案事业发展大局。对“十三五”时期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李明华提出要从6个方面重点着力,其中第六方面重点着力的工作是:“要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通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等方式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档案人才队伍专业化。”为使这一重点工作任务更好地得到落实,笔者以为,在实施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工作中,建议纳入档案高职教育发展内容。

3.提上工作日程

(1)成立档案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5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行职委员工作视频会议并在讲话中指出,加强行业指导已成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抓手。行指委是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同时也是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专家组织。截至2015年10月,全国共成立62个行指委,但其中没有档案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此,应由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抓紧成立档案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可由具有较高档案专业理论水平、丰富档案实践经验、较深厚档案行业专业阅历与背景的国家档案局及地方档案局馆、档案科研机构专家以及档案职业院(校)院(校)长、一线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

(2)设立“档案管理”高职专科专业

按照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要求,坚持以服务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为宗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档案事业(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尽快设立“档案管理”高职专科专业已显得非常必要。教育部每年都要开展增补一次专业的工作,因此可由国家档案局向教育部提出增补“档案管理”高职专业的建议。

(3)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创建档案高等职业学院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以档案命名的四川省档案学校、甘肃档案学校和湖北省档案学校等3所档案中职学校,都在做创建档案高职院校的准备。为了尽快启动我国专科层次档案高职教育工作,国家档案局可考虑先从三所档案中职学校中选择一所基础条件好、档案专业办学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学校进行重点扶持,采取局省共建方式,力促其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创建起档案高职学院。

作者:徐宏 刘剑波 单位:四川省档案学校

第四篇: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立法探讨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即企业与学校相互合作达成互利,学校利用其优越的教学师资资源,企业利用其优越的实践实施资源,通过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高度统一。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对于学校而言,能够为学校节省比较可观的经济利益,还能大大的解决学校实践场地有限、教学仪器设备老化、教学资金紧缺等困难。再有,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而言,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人才资源的储备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校企合作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专业创新人才备受市场的欢迎,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需要改革,培养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同时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完成工作能力的有工作经验的高职人才是现在高职院校的终极目标。校企合作,明显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双赢的一种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也大大的改善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的难题。自2013年成立中国校企合作联盟发展至今,我国已有一百多所高校与各地企事业单位达成了合作,像山东海大航海技术专修学院同时与威海铂利斯大酒店(四星)、抱海大酒店(四星)、中心国际大酒店(四星)等建立邮轮海乘专业实习基地;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与与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定向输送专业人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甘肃威龙有机葡萄酒有限公司及新疆国地测绘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等。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存在的问题

1.缺少法律支持深入推动校企合作。虽然不同省市地方已经成立了校企合作促进会、校企合作联盟,但是关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法律条规目前我国尚未出台,这对于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这一伟大方针并未给予法律上的支持。校企合作本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法规对于我国现代化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改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对于学生在企业劳动报酬、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划分、教师的奖励政策这些基本问题都不予以保障的话,那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又当如何促进。

2.缺乏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为培养适应高新科技、高端制作生产、高级技能人才的一项完善职业办学机制的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然而,缺乏立法保障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的主动参与性较弱,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需求。一些基本的企业支付学生上岗实习报酬、企业职工的教育经费支出、校企合作开发新产品的研究费用、企业进行职业教育产地的扩建等费用的税率问题若是得不到保障,将无法提高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对于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的权责利益均衡原则尚不完善。高职院校既是学生文化知识获取的场所,也是学生技能培训、实践结合理论的基地,因此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起到基础作用,若缺乏立法保障学生实习的课程开发、学生教育的毕业指导推荐及且职工再培训等作用,将不能完善校企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占主导作用。若取法立法保障企业按协议要求给予学生适当的劳动补助、为实习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做好实习期间的安全工作,将直接导致校企合作的崩裂。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引导作用。政府的鼓励及积极的扶持措施对于校企合作有促进作用,若缺乏立法保障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统筹规划、监督评价的作用将导致校企合作无法积极稳定的进展。

四、对于西方国家校企合作立法研究的借鉴

1.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政策。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教育质量一流及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作为提供专业技能的教学体制已经在澳大利亚全国得到了认可和互通。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是与国家许多工业团体共同开办的中级教育机制,同时也作为澳洲高等教育的主力,因为有接近一半的澳洲中学毕业生都会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学习。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涉及的课程广泛,并且对于学生的基本教育素质要求较高,且学院本身具备完备的培训方式、广泛的国际交流、良好的英文环境及丰厚的教育投资等优势,因此为技术与继续教育提供了规范的教育保障。

2.德国———双元制培训政策。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也被看做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模式典范,也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德国的双元制培训要求学生既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及普通文化教育知识,又要接受企业里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也与我国的校企合作有着相似的教育体制。与我国校企合作办学不同的是,德国双元制培训是在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统一组织,由工会、行业协会及教师协会共同支持,这样就使得德国双元制培训既具备了职业资格认证的法律制度保护,又得到了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质量保障。

3.美国———合作教育政策。美国合作教育是在国家立法支持的前提下,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职业教育办学,及所谓的工学交替式教育办学。美国合作教育的形式是将一批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另一组学生在企业中工作,一周后两组进行互换。这种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动手能力。美感合作教育以学校为教学主体,分为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在实用性及本土性上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美国合作教育在教师教学及专业设置上实用性更强、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经济与市场对于职业院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价值观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立法研究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立法研究是在顶层设计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立法原则是加速我国职业高校发展事业的促进因素之一。立法原则是维护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与一般的政策相比,立法原则更具有客观性并且相对具有强制手段。当维护校企合作的曾策力量不足时需要法律手段来解决。立法原则具有引导、预测及评价的作用,它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准绳之一。如果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升华为国家意志,将使得校企合作能进一步达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目的。另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立法原则即国家总统协调原则,国家扮演着管理校企合作事务的角色。对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监督与调配、对于参与职业人才培训的企业及教师的资金补助及对于接纳学生入场实习培训的税收问题这些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管理。

六、保障立法,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的立法、执法、监督运行体系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界人士纷纷表示,国家应该在立法层面加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比较欣慰的是,近几年全国各地陆续制定了校企合作的法律及其他的规范化文件,这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外,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重大改革事宜,必须要有政府部门联合企业及教育部门等利益相关管共同参与,所以建立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对于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利益冲突的协调、企业对学生工资福利的发放等难以落实的现象,健全的法律保障起监督作用。

2.设立促进校企合作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的积极参与性。长期以来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已经愈发的演变为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瓶颈,有关当局表示国家政府应该立法保障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以保障学生和准员工的培训数量。对于专项资金的设立,职业院校、企业、科研单位及政府共同组建的职业院校教育集团,通过对技术产品及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作为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来源,这也将成为未来专项资金设立的发展方向。另外,有关部门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加大企业的财务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税收减免或是财政补贴的方式会突破校企合作止步不前的困境。

3.明确政府、企业及高职院校的角色担当,确保各司其职。要想切实达到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应当立法保障落实企业、政府及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及准备录用员工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既然起引导作用那么就应该切实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给予全力的支持与配合,可以通过引导协调就业、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等。对于企业,在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企业必须在学生的生活、安全及技术的培养上给予帮助。而高职院校在对于学生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专业培养上的角色应确实落实。结语:建立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职院校为主导作用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校企合作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合理就业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校企合作与西方合作办学存在差距,但是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立法原则的重视,连同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定能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改革的越来越好。

作者:杨诗雨 应斌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五篇:混合所有制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当混合所有制概念引入职业教育,就立刻成为了职业教育的研究重点,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集团化背景下。本文深入分析了现阶段职业教育混合所制投资体制,并探索了混合所有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职教集团;资本

1研究背景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自此,混合所有制成为国企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各省直辖市相继出台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而不少央企、国企纷纷试水,积极尝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混合所有制在此次会议后,首次引入职业教育界,其一经提出,就立刻成为职业教育的关注热点,特别是以何种形式实现,更加成为关注的焦点。

2投资体制分析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不同所有制的两个及以上主体共同出资举办,其根本特征在于产权结构、治理主体多元化,其主要类型包括各职业院校以二级学院探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另外还有以整个学校层面进行混合所有制。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在探索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形成了如下几种模式。

2.1国办职业院校引入外部资本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以公办为主体,在尝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引入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投资形式是积极引入国有企业资本,另一种投资形式是引入社会资本,例如江苏经贸职业学院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联办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

2.2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国有资本

民办职业院校,拥有机制灵活、办事高效、市场反应灵敏的办学优势,但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发展缺乏后劲的现象。在实践中,一些职业院校尝试引入国有资本参与办学,以减少学校办学压力,同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示范作用和社会诚信效应,例如,民办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江苏省教育发展投资中心,中心占股5%,成为了全国少数国资参与民营学校的“混合所有制”学校。

2.3民办职业院校委托管理

公办高校厦门理工学院入驻民办院校厦门软件职业学院,获得民办学校的控股权,双方签订协议,实现师资、设备等多方面资源共享,另外厦门理工学院校长还担任软件学院理事会理事长。此类为典型的委托管理,是指办学相对困难的学校将管理事务交给更具专业能力的机构,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受委托管理的学校,其办理体制、学校性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收费标准不变。

2.4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政府与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设计,即公办学校可以和市场主体联合开展实训室及其他相关硬件实施的建设,实现国有资源社会共享,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由政府提供土地和师资,由企业投入资金和设施,收取学费收入,既缓解了政府投资压力,又为民营企业开辟了一条投资公共服务事业,获取稳定收益的新型渠道。

2.5多种资本合作投资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海南省教育厅、海口农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三方共同出资创办,该校隶属于海南省人民政府,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如何解决股份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探索混合所有制解决股份制发展瓶颈

现阶段,混合所有制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关键是加入国有成分,让股份制中的单一所有制性质(如完全民营企业)变为“公+私”,甚至“公+私+外(外资)”,这样既可以打破原有教育垄断,解决公办职业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僵化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又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对于民营职业教育的不认可。因为以国有股份加入增加了民营学校的公信力,解决了学校发展的公共资源瓶颈,规范了学校正常办学的持续。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其前身为江苏江海科教开发有限公司和陈明宇创立的民办股份制紫琅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该校开始向江苏省教育厅呈报引入部分国有资产参与举办学院的请示。2012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通过该校申请,引入江苏省教育发展投资中心(国有事业单位)。2013年该校成为江苏省第一所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的民办高校,2014年该校升格为南通理工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国有股份的参与彻底解决了这所民办股份制职业院校的生存危机。

3.2以职教集团的形式尝试新型股份制职业教育

2015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就是指具有集团特征的组织机构,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各方面力量,进行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行为。在教育部相关意见出台后,明确职教集团性质和法律地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一些职教集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股份制在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探索出了新的模式。例如佳木斯职教集团是全国首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职教集团,该集团现有中高职学校16所、本科1所、企业83家、政府部门15个、科研院所5个、行业协会7个、研发中心3个,是集产、学、用、培、鉴于一体的职教办学机构。在职教集团内部,各所学校、各家企业如同职教集团的各个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在一个整体下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另外现代产权制度即发挥了政府和学校的社会属性优势,又体现了企业的机制和体制的灵活。该职教目前还在通过混合所有制吸纳更多企业加入职教集团。新企业的加入不仅不会减少国有资本的总量,而且还可以扩大职教集团的总量,使职教集团整体做大,国有资本水涨船高。

3.3通过立法支持鼓励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的发展

鼓励支持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也同样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体制改革。在实际操作中,一是清理不适应混合所有发展的旧法规、旧制度,为不同性质的资本在职业教育领域投资、盈利、发展创造公平统一的法治环境。二是明确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法律地位、机构属性、资产结构、注册登记、收益回报、管理体制、资产处置、退出机制、风险防范等,特别是教育部正在积极鼓励的职教集团,更应出台在职教集团框架下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三是要加快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教育,这为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带了契机,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必须进行指引,从而疏导企业的营利属性和学校的公益属性。

3.4提升教学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引进第三方机构加强绩效评估

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行政管理改革也就提上了重要议程。第一,调整管理重点。政府在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中,即要扮演出资方,还要扮演国有资产监管者的角色。第二,调整管理项目。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部分行政管理权回归学校,在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工作由学校自己管理,混合所有制学校要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第三,调整考核内容。过去,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拥有的国有资本进行考核。虽然教育领域的公益性资本不能将增值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但办学成本的控制、服务质量的改善等应列入考核内容。最后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绩效评估应加入第三方评估模式,加强全社会的监督管理,不能自评自夸,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可信。总之,2015年教育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强大的职业教育集团为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融合发展给予了新的机遇。但法律、法规的配套,财政政策的公平支持,监管评估的强化跟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齐雅莎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第六篇:市场营销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市场营销模式之下,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对于学生的技能竞赛水平的培养,通过职业技能教学活动的开发,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通过有计划及学生配套措施的实施,保证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工作更有特色、更有成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实训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在综合性能力培养中得到更快的成长。

一、市场营销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技术人员学校的就业能力培训部门往往对高职学生实际就业能力开发重视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评估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时,容易满足于对学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市场营销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面对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现状,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加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导致大量的高职学生虽然拥有十分良好的职业规划,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了保证校企联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学校应该制定专人与去也开展合作讨论,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方式,负责制定本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计划并且安排实施。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应该与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科建设、培养模式进行挂钩。如果学校是以数控机床为办学特色的高职类教学院校。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教育中市场营销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重点开展营销工作关键步骤能力培养

在市场营销职业教育培养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商机挖掘”的方法,开展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相关的工作。在“商机挖掘”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按照能力挖掘的具体走向开展教育步骤的实施工作。在学生能力挖掘的过程中,应该从捕捉上门商机入手,开展迎接客户-分辨潜在客户的方法,对学生的潜在类型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工作。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可以采用导购开场方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最大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课堂转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社会的购物环境中去,让学生自己去开发客户的最大潜力,从而确定客户购买阶段的具体细节。在寻找显性商机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从寻找客户的活动入手,市场营销教学活动应该教会学生确定目标客户的群体特征,然后开始搜索目标客户群信息。在定义标准商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开发话术及文件的学习方法,开展更加深入的市场营销实训活动。

(二)开展“商机挖掘”的相关培训活动

在确定了职业教育开发方法之后,技术人员应该从实施开发过程入手,一步一步的和顾客进入最后的确定购买阶段。在职业教学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确定开发方法,然后对实施开发过程活动中的具体细节进行深入考量。除此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教会学生选择理想客户。在客户经营方面,帮助学生逐步定义客户业务中的相关问题。在了解了客户行业现状和机遇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习当下最为流行的营销管理经验,在营销活动中果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在市场营销商机挖掘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还应该帮助学生识别客户业务发展的方针,确定与客户的合作领域,根据合作的方向再去沟通具体的合作目标,从而最终确定好合作的计划。

(三)开展就业实训项目能力水平开发

在就业实训阶段,教师应该从销售流程的演示教学出发,让学生学会一套科学的准备客户资料的流程。在分解教学动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开始进行信任检查与准备工作。在于客户前面之前,应该准备好约见理由,从日程准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取更为简便和全面的信息准备手段。在承诺设定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使用问题清单详细列举的方法,实现知识显性化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开场白的规范性表达出发,开展业务类问题沟通专项能力培养教学。在项目类问题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采纳行动建议,从而帮助其获得客户承诺,并且要做好离场与反馈实践工作。在于客户前面前的寒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该从如何介绍自己入手,开始进行现状诊断与愿景开发规划。在项目类问题沟通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从采购流程的任务建设入手,开展角色探询工作。在项目测算活动中,开展项目周期建设,需要教学工作人员针对竞争对手的情况给予学生就业实训的相关建议,从而解除客户的部分顾虑。

三、结束语

在市场规划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造一个模拟实际销售场景的仿真性教学环境。在分析营销环境之后,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规划目标市场,从分析目标市场的趋势和走向入手,确定具体的投资回报收益效率。在建立了理想的客户模型之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发客户的平台,让学生拥有一个全面开发个人能力的晋升通道。

作者:徐敏 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合理渠道之一,运营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深刻彰显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与潜在内涵。应该了解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其主要教育任务,也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所共同承担的责任,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以及社会的共识。

1校企合作现存问题要点分析

1.1学校层面与学生层面

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制度,基础性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并且具体资源整合力度远远不够。加之品牌创新意识不足的影响,学校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积累程度相对较低,无法实施行业发展的科学引领与带动,学校技术服务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吸引企业进行参与合作,企业积极性低便会影响校企合作质量与校企合作效率。校内人才培养环节中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想,校企双方工作遵循教育规范和教育标准也未认真落实,致使最终产业需求无法正常得到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整体监管力度不足致使学生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优良保障。从学生角度加以分析,学生顶岗实习机制与学生实训内容等均未详细规定,上述二者与对应企业用人标准内容之间无法达成吻合,并且学生自身知识与所掌握技能也难以达到实训要求和岗位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实习内容和实习场地安全以及实习工作时间等要素均未明确,职业院校学生群体自身责任心严重缺失,不具备吃苦耐劳品质和艰苦奋斗品质。

1.2企业层面

企业应该成为培养职业人才的主体,要对未来员工和企业发展负起责任。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旧处于市场机制发展阶段,众多企业意见表达机会和操作空间尚不成熟,其基本职业教育驱动能力显著不足。企业战略发展理念不明确,致使其缺乏一定的校企合作参与动力,社会责任意识缺失使得校企合作关系趋于边缘化发展态势。当前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设置环节和课程开发环节以及相关实习实训环节中,企业均处于被动,基础性教育培训标准缺少规范化纲领指导,合作形式表现化现象较为严重。体力劳动占据主导,非技能依赖性较强,企业专业升级未完成状态下便进行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动力便会严重缺失。

2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政策要点分析

2.1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与整改

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效用。因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是指全社会合作、教育与产业合作、企业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教学标准的整合。从实际角度出发,深度明确职业教育的意义,校企合作运行基础即为合理统筹与科学规划,而其实质含义就是全社会统筹,需要有力摒弃传统行政部门操作弊端与不足,积极挖掘不同类型行政部门协调联动潜力,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的多方整合作来进行校企合作机制推进和完善。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党政绩效考核范畴,不断地进行本地区职业教育职责强化与职能明确,更好更优地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校企合作机制也会得到完善。

2.2经费引导机制创建

旨在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学生群体提供良性经济保障,需要提供指导性专项经费与补贴费用等,给予及大力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深度发挥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导效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政府财政机构去承担所有费用,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教育机构、财政机构以及工会机构等参与其中,与职业院校和企业等进行合理可行的经济手段创建与改进,适时设置专项引导资金,目的就是为了处理其中资金启动乏力问题和资金工作落实困难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引导校企双方去发现校企合作的利益和优异性,循序渐进地形成行业企业承担校企合作经济支出的运作模式。

2.3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责任制

首要一点就是要明确校企合作责任制,从而有效提升基础性行业指导能力,应将行业人力需求调研工作、行业能力标准规划工作和研究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工作等落到实处,并将其设定为最终绩效考核标准和培训指导纲要等,随之将其纳入到正规行业职能范围之中。不仅如此,还需认真制定各行业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转向经费和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借助公共经济资源来全方位、多角度地调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广度,最大程度上降低公共服务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消耗,为后续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操作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学生层面、学校层面和企业层面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此类现状,从实际角度出发,在政策上给予校企合作大力支持,通过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与整改、经费引导机制创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责任制等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长远发展。

作者:黄颖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针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明确提出要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主要任务,并且要走创新发展路线。为响应国家号召,近几年教育行业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并取得可了可观的成绩。最明显的是部分中专院校的升级以及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高职体育教育的意义

体育教育的直接意义是强健体魄,快乐生活,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宗旨。体育教育课程通过教授学生健身技能,以保证其在踏入社会之后懂得如何加强身体体质;通过知识理论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体育发展史,领会体育精神,意识到拥有强健的体魄的重要性。另外,身心健康对于日后踏入社会,进行工作竞争时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二、高职体育教育现存问题

高职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首先,体育器材过于陈旧,教学资源不充足。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是身兼数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体育教学精力。另外对于某些高校,体育器材存在的意义就是应付检查,当摆设,更别说及时更新器材。这些条件都会严重阻碍体育教育层次的提升。其次,体育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对于非体院院校一周安排的课程最多两节,无法实现体育知识与实践的对等,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最后,期末考试的评估制度不科学。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主要以放松心情为目的,无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其专业体育技能。然而,最后对于教师的评估内容大多涉及专业技能,标准过于单一,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合理。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更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三、促进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措施分析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作为教育的主体,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是关键。建设一支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师团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思想素质建设。作为学生的半个家长,教师在行为举止以及思想素质方面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能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理念革新。摆脱传统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体育教学有深刻认知,了解体育教学的核心宗旨、掌控体育教学规律等,从而培养学生体育方面的职业素养。

3、文化基础知识量的丰富。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前提是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社会实事热点、天文地理等,体育教师对学生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知识。在信息化发展异常迅速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量更加广泛,渠道也日益增多,任何头条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沉底。然而,一位紧跟时代步伐且知识广博的老师总能受到学生的青睐与崇拜。学生多半的知识与兴趣都来自于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说出的一部电影,学生便很有可能在课下通过各种途径下载电影观看。因此教师应从自我完善开始,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进而影响学生。

(二)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1、转变教育环境。多数高校的体育上课地点局限在体育馆或者操场,然而高职体育综合了社会实践性以及职业性两个方面,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应充分体现其教育本质,将技能培训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实践延伸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依靠传统教育培育出的校园高材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需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将教育环境从单一的校园拓展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仅改善了体育教学环境单一的问题,还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这为高职体育教育的创新走出重要一步。

2、转变师生的认识观念。体育课程并非单纯的强身健体,它兼备了政治、教育、经济等诸多社会功能,如健康、升学、娱乐、就业等,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体育课是所有课程中最能带给学生轻松、愉悦心情的一门课程,也是最方便实施寓教于乐教学模式的课程。校方在进行教育理念创新时应综合考量体育在文化知识传播及技术传达上的功能,授课过程不仅仅要强化体育知识,对于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实时灌输,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又能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体育课的重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练习、动手等能力,对有特长有天赋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转变体育教学模式

1、改变体育课程结构。新的教学模式包括课程结构、教课方式、教课内容的更新。传统的体育课程机构侧重于各个环节的分配是否均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时间,然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教师的创新教学都产生了一定束缚。

2、改变体育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及体育知识,新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发散性思维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更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结语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宗旨是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拥有高素质及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体育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完善与专业知识提升,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师资队伍,进而走出一条体育教育的新型路线。

作者:邵慧君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第九篇: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职业教育“立交桥”的主体内容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职业教育“立交桥”是开放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形象比喻,它具有交叉结构,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部分。职业教育“立交桥”的纵向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初职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三者的衔接,通过初、中、高的顺利衔接实现职业教育层次鲜明的内部结构;第二是高职教育层次的上移,在专科的基础上推行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横向结构的构建则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为主的其他各类教育的沟通交流。长期以来,建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沟通的桥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曾提出,要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衔接,公办民办院校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找到了突破口,它不仅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也是职教内部结构的优化,更是在终身教育思潮指引下向着开放融合、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发展的趋势。

二、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面临的问题

(一)横向:各类教育难以接轨

一直以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彼此封闭,自成体系,阻碍了各类教育的融通。高校扩招之后,普通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使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横向构建遇到了两大难题。

1.在教育观念上,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分离职业教育在中国与普通教育地位不同等,被认为是“三流教育”、“打上标签的教育”,甚至有部分人认为“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才去读职业学校”,“宁愿去工作也不读职业学校”。这些陈旧、落后的观念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鲜少交流,二者不仅培养目标迥异,课程上更是完全不相容。普职融合是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若意欲深造,只有升入高职院校这一“单行道”,职业教育难以与普通教育衔接,甚至无法进入到“桥上”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2.在招生制度上,普职招考渠道大相径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难以对接

据统计,2014年高职教育招生人数为337.98万人,招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46.9%;高职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06.63万人。中职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人数为813.8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8.89%,在校生2205.33万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被当作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方面也处于次要地位,几乎每一年职业院校都面临招生难的困境,这与职业院校招生制度与政策相关,职业院校的生源大部分从普通学校分流而来,但是难以再分流回去。如果一名学生因中考失利不得已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继续就读高职院校或者工作,没有机会再回到普通教育这条轨道上来。如果在招生制度方面无法开辟沟通渠道,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将无法融合贯通。

(二)纵向: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职业教育的层次划分上,我国采取学历划分方式,虽然保持了层次结构的完整,但无法反应职业教育各层次的内在联系。此外,从现实因素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在不断变化,而职业教育各层次难以迅速地进行调整,进而导致职业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

1.职教内部各层次衔接性较差

职业教育分层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并未体现出应有的层次。目前我国中高职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都有所重复,而培养目标几乎没有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且也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只注重职业教育内部层次,忽视各层次的衔接将对各自的完善与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甚至会破坏“立交桥”体系的构建。

2.职教层次结构不完善

1904年,癸卯学制确立,中国的高职教育由此诞生。然而发展至今,高职教育仍停留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阻碍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层次的多样化。2014年我国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任务,但是在应用本科定位、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尚未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对于如何转型也未做出具体规划。

三、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构建策略

(一)完善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形成衔接体系

职业教育各层次不仅要相互影响、进行衔接,也要明确各自定位,以利于职教结构和体系的完善,利于体现职教特色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应重点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对接,探索多样化衔接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的调整与更新也不断进行,每年都会有一部分专业被淘汰,有一部分新专业产生。初职、中职、高职之间应该设立对口专业,加强各层次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与市场对接。课程设置是职业教育内部沟通的核心,培养目标依靠课程来实现,而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课程上较难区分,很多中职设置的课程高职仍然开设。为避免课程重复,构建模块化课程是一个有效手段。此外,应逐步实现高职教育层次的合理上移。在发达国家,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已有数十载历史,构建了一个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级的高职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移应该把推动本科院校的转型作为首要任务。本科转型需在政府指导下有计划进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转型主体,要发挥自身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开设更多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如果地方本科院校真如预期的那样,成功转型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应用技术大学,必将使完善职业教育内部结构迈出跨越性的一步,使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二)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类教育间的沟通机制,倡导终身教育

学术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纵向衔接、普职结合的“立交桥”式发展,是未来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方向。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思想。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近年来,学分互认、学籍互转逐渐成为重点研究课题,即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之间转学、升学,普通高校也可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并与职业院校联合进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009年,欧洲各国建立了职业教育学分转换体制(ECVET),以确保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这一体制也使我国众多专家学者深受启发。在借鉴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时,应进行本土化探索,结合我国国情与不同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定位完善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制度。除此之外,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也可进行学分互认,甚至可以逐渐发展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国内职业院校和国外职业院校间的转换,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进学分银行的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横向沟通不该仅仅站在普通教育的角度,真正的融通必须是双向的,需要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类教育彼此配合。首先,要整合普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实现不同办学主体的双向沟通;其次,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交流,中等教育阶段普高和职高必须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有所对应,高等教育阶段更应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实现普职校际沟通和校内沟通。

(三)加强和社会的接轨,推进集团化办学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和贝克尔(GaryStanleyBecker)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的手段,肯定了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就业的教育,在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时需更加重视它与社会的关系,使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要更贴近市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集团化办学思想是近年来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战略思路,集团化办学是指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集团化办学起步较晚,1993年,万里教育集团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全民事业性质的教育集团,此后集团化办学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的集团化办学形成了多样、开放的格局,并将迈入稳定有序的发展阶段。目前,集团化办学正在逐渐推向市场,但决不能将教育集团等同于企业,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面对开放的教育市场,集团化办学想要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品牌化和国际化,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精品,通过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办学水平与社会知名度。充分调动国家、企业、个人与社会团体等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突破办学模式僵化的局限,缓解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问题,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均衡

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并不均衡,这里提及的不均衡有多种涵义,包括不同教育类型投入的不均衡,也包括各地区由于明显的经济差异而产生的不均衡以及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市场的需求不协调等多方面。为促进教育投入均衡,在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教育投入应该与普通教育相当,初职、中职的教育投入也要与高职相当。教育投入不仅指资金,也包括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教学场地等方面。因此,在推进教育均衡的过程中要落实以下三点。首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解决由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均衡。根据各地区发展水平,在加大政府拨款的基础上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措经费,鼓励社会集资;职业院校自身也要提高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走产学结合道路。其次,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确保师资和设施的布局科学合理。办学条件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且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优化操作设备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教学的保证。再次,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使各地、各校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职教资源优化配置。在职业院校、普通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之间建立多方互动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增强资源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以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为避免人力资源浪费,确保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市场需求协调,还应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保证职业教育人才供求均衡。

作者:李可欣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