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问题研究4篇

时间:2022-07-16 08:52:26

职业教育问题研究4篇

第一篇:职业教育问题改革探讨

1、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为我国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1.1完善我国教育发展内容。我国职业教育完善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内容与形式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具有的两个特征,第一是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在1996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6与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6之后,正式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地位,在这之后我国高职教育与本科全日制教育都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适应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超过了2000所,占到了所有高校的65%;在校学生共900万,超过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在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比重占到了57%,超过了本科全日制院校。虽然在2011年之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数下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而这种发展局面不仅满足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也能够满足群众对于高等教育文化的需求。

1.3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急需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但是根据世界联合国工业发展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只排在世界的第59位。在技术人才方面,西方国家的高级技术工人占到35%,中级技术工人占到50%,初级技术工人占到了巧%。但是我国高级技师只占不到2%,但是初级技术工人却占到了超过60%。0因此可以说我国缺乏高级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2、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2.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演变与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

从整体上来看是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成立,人学人数不断上升;第二,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转变了院校的办学模式。从1990年开始到2008年,/高职院校将培养人才目标田正伟高级应用型人才,并且通过借鉴了美国CBE职业能力人才教育模式,进而确定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0,虽然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原有的/压缩式0的全日制本科办学模式,但是却由于对文化理论的抛弃与专业技能知识的压缩,导致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职业化,进而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从2006年11月开始,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投人资金支持一百所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

2.2我国职业教育呈现的问题。职业教育地位并不被重视。我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主要将教育经费投人到普通的高等教育中,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办学经费多数来自学费,还有部分职业院校依赖地区政府的拨款与其他渠道的筹资,办学费用来源途径十分单一。这些原因导致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投人难以得到保障,让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3、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3.1充分认识到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坚定办学信心。在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例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将职业教育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而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到10%,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急需大量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知道肩上的重任。当前社会岗位中许多高级蓝领具有优厚的待遇,职业教育作为/高级技师的摇篮0,院校不能等待与依靠,面对新时期局势要提高办学的层次,对外与发达国家联合办学,对内要提高教育质量,将专业领域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职业教育模式中人才培养标准,体现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的优势/嫁得出,使得上,坐得住0。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面向市场,与市场需要相结合来设置专业课程。

3.2建设与开发校内外实习,建立实训基地。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实践教学与普通院校的教育不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学生们的高素质技能,所以应当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加强了培训基地的统一管理,一方面提高设备利用率;一方面开通/校企实习)基地实训)产学研结合0一条龙道路,努力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院校实习基地,并且与企业相结合,构建设备优质、技术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3.3职业技能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最终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生产第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将教育性与职业性特征集合于一身的,不能面对社会的压力而低头趋势,盲目追求学生学历的高层次化,并且院校也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加强职业培训,抛弃教育性的理念。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化教学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基本的东西,从事社会任何职业都要具备相应的素质。

作者:赵学敏丁德林工作单位: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科技分院

第二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深入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出符合教育规律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即“确定职业教育系统的目标、层次、结构、功能等,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发展、有序运行”。[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包括: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对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内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从《纲要》中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变化、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明显不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开放性。《纲要》中“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开放的,不管年龄多大,只要有需求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另外,开放性还表现为职业教育面向企业、行业开放,企业行业、学校、政府共同参与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途径。

2.时代性。时代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纲要》中“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可以体现出来。现代职业教育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而不断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贯通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性。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合理规划,按照一定比例,有计划地培养中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纵向上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使中职生升入高职、高职升入本科,横向上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到2020年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在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减缓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现阶段,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工作机制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关键,是核心因素。然而在建设实践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其主要的责任在于政府、行业、企业,三者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没有明确地分担其相应的职责。表现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不清晰,中高职缺乏沟通,管理松散,以及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机对接,使得职业教育脱离了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最终不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经费保障问题

足量的经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家高度重视普通教育的发展,对普通教育的经费投入明显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长期处于不足状态,办学条件相当落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要求。不少职业院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学生极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匮乏,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职业院校没有财政预算生均拨款标准,没有校舍建设标准,没有教学和实训仪器设备配置标准,没有经费保障机制,使得职业教育在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此外,我国职业教育投资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民间组织、个人及团体的资金投入尚少,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三)校企合作机制问题

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举措。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式仍然以学校学历教育为主,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不够充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企业以追求利益为目地,与学校的利益无法在同一层面上均衡,因而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甚至很少有企业主动要求与职业院校长期合作,多数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的情形,并且多是短期的,缺乏稳定性,对于职业院校的周期性运转极其不利。校企合作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在于职业教育缺乏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与企业的对话机制,导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衔接不起来,缺乏融通性,从而使职业教育的成果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四)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机制问题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中,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首先,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制定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其次,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比较模糊,评价的指标不明确,不利于职业教育评价的实际操作。此外,职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单一,主要由学校担任评价者,行业、企业、政府等一般不参与评价过程,某种程度上使得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职责。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2]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大职教观,建立职业教育统筹机构,举办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支撑作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改变中高职教育分散管理、缺乏融通的状况;出台可行政策,整合资源配置,优化布局结构,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切实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并将其作为实施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支柱。其次,保护和扶持服务当地特色产业的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低收入阶层的职业教育和特殊职业教育。行业企业要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力量。行业组织最清楚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人才需求情况,要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材更新、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地方政府要协助建立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机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及行业专家的作用,支持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实施指导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此外,政府要鼓励促成企业积极参与,主动将需求和资源合理地融入到中高职的衔接中。与此同时,中高职学校在探索有机衔接时,始终坚持与企业进行积极的合作,尤其与地方区域内先进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最优合作方式是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在校企合作共同体中,各种资金、技术、管理手段等要素相互沟通,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共享。

(二)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方面,坚持以公共财政为主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大力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要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使经费投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基本相适应。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各级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不低于普通教育的生均拨款标准和校舍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置标准,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的充足。合理规划城市教育费附加费用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严格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定来使用教育附加费。此外,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欠债纳入当地政府高中阶段教育消赤减债计划,尽快化解中职学校历史欠债;完善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体系,逐步对中职实行免费教育,由公共财政全额承担。另一方面,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保证政府对职业教育投资不减的前提下,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吸纳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与公办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和后勤服务的建设,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分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机制。建立教育税收政策,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机制。切实落实国家及省政府的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及团体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并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在师资建设、招生和学生培养等方面与国家举办的职业学校同等对待。此外,为职业学校开通投融资渠道,加强社会资金投资职业教育的引导和调控,鼓励职业院校成立董事会,对现有职业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管理学校;各级人民政府优先考虑职业教育基本建设贷款贴息资金;并动员和鼓励国家商业银行给职业学校提供基本建设贷款。

(三)推动产教结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作的长效机制。(1)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供求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的对话机制。(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机制。在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划入重要议程。将职业教育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并作为新设立的城市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规划审批的重要标准。(3)建立健全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融合发展机制。在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建立与之对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产业优化、改造和行业企业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步伐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校企共同规划、共同治理、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入到企业生产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中,形成校企合作共同的利益链和价值链。建立职校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订单培养制度,顶岗实习制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制度,职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制度,企业技能人才从教于职校制度。鼓励兼并重组、引校进厂、引厂进校等厂校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深化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系,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的具体体现。[3]其次,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企业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有着举办职业教育和支助校企合作的双重责任。搭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重大政策讨论、协商的平台,使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数量不断增多。各级政府、教育等部门将由行业承担的一些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企业承担,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对有行政职能的行业组织制定行业指导政策。各级财政通过拨款、购买服务等方式支助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并将其投入计入生产成本,完善职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的税前抵扣政策。建立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补助和奖励政策,建立行业企业办学成本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按比例分别承担机制。

(四)建立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

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督导评估,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及教材教辅的更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室都建立职业教育专项评估和督导制度,确保每年开展一次职业教育的专项督导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的内容包括: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职业教育经费的落实情况,相关部门对职业院校的治理情况,以及职业院校办学行为的规范情况。各省政府逐步出台《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通知》,建立健全对各县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督促县级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现有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切实承担“以县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此外,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制度,使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效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一方面,要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改革,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岗位、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院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和贡献能力等,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等六部门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使评估更全面、公正、客观,才能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使教育开始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然而,到完全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一定距离,体系建设实践在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在深入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真正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找到促进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方法,才能达到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

作者:肖化移柳燕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职业教育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1.外部环境问题

突出表现为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职业学校,学生也不愿意报考职业学校,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当初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仍属无奈之举。即便是办学条件、质量效益都很好的职业学校也同样面临招生难的问题。职业教育招生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发展的有限性与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对于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国家竞争力以及实现社会稳定等推进社会进步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当代中国显而易见,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比较狭窄,职业教育几乎成了断头教育。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很多企业招工不受专业限制,员工待遇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落实就业准入制度短期内难以奏效。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即使短期内不能就业,但一旦就业,其发展空间是相对开阔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个体追求进步和终身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另外,社会认识、社会价值取向、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够等都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职业教育自身问题

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多种表现,如办学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和社会角色弱化;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含金量低;教学方法陈旧;理论与实践还存在脱节现象;物力资源不足,基础能力建设不强;办学质量与效益不高,以学生为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落实不到位;科研效率低;职业学校之间理念相仿、管理趋同;以考代管、以分数论水平;重招生轻就业现象依然存在等。就全国而言,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从职业教育组成体系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同教育模式之间联系松散,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结构体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新问题。从功能与职能的关系分析,主要是由于职业教育功能与职业学校职能的错位造成的。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和系统在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或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既用于自然现象也用于社会现象。在组成事物的要素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事物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带有直接的价值判断色彩。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职责或效能。职能是机构的作用,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职能往往是人为赋予的,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色彩。功能指向职业学校能够做什么,职能指向职业学校应该做什么。当功能大于职能时,职业学校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等周围环境时便会产生与人们的主观期待不一致的消极、负向作用,职业学校就会表现出负功能。当职能大于功能时,职业学校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要求,便会发生“溢出效应”,可能导致职业学校的职能错位。因此,只有社会的需求、人们的期待与职业学校固有的功能相互吻合时,职业院学的作用才能得到较好地实现。

3.职业教育在与外部环境联系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联系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职业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社会大系统联系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沟通衔接不够、人才成长立交桥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存在脱节现象;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需求、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需求等对接不够;职业学校与地方政府等相关机构的互动能力不强;社会新期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龄人口新特点以及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职业学校缺乏应对策略等。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距离党中央的要求和社会期待还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差距。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做好以下工作。

1.确立职业学校职能定位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的应有作用,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所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上。职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统筹考虑外部环境、自身建设以及所处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发展情况,认真梳理分析职业学校的职能特点,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助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能力、促进社会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服务“三农”发展、推进区域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围绕职能转变,设立职能研究机构,确立职业学校的职能定位,建立职业学校职能系统和职能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抓好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职能实现为重点,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2.优化组合职业教育组成机构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组成机构。职业教育的组成机构从宏观上讲,包括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职业学校等。切实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决策和管理能力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国各地普遍缺少独立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是我国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不完善的突出特点。从优化组合、提高效能的角度,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是改变职业教育功能,保障职业学校职能实现的必要前提之一。我国职业学校地域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也存在着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的现象。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布局,加强职业学校特色建设或品牌建设,构建职业学校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是优化职业教育组成机构的主体内容。优化职业教育组成机构还包括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职业学校的内部组成机构等方面。就某一所职业学校,要围绕职能定位,重新构建学校内部的组成部门,并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优化重组,这样才能保障职业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3.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介于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之间,具有跨界的特性,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人才。职业教育决策既要遵循教育固有的规律,又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建立在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状况的基础之上。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成为很多职业学校片面跟风、过度受市场经济影响,无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重要因素。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对涉及面比较广的决策要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同时,对决策事项在执行过程中要跟踪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环节和内容。

4.坚定不移抓好质量建设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要加强人文关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把职业学校建设成学生学习技能、实现就业、终生受益的摇篮。职业教育质量建设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大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对接当地企业生产开展科技研发,针对区域民族或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5.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等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进一步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对职业教育的优势、办学中的亮点,对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构建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走以政府为主、校企合作、内部挖潜和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的路子,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努力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作者:张莉工作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职业教育集团财政投入问题

一、职业教育集团财政投入的必要性

(一)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财政投入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的必要举措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进一步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显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教育部还将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部分市县、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为重点,进行改革探索[2]。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举措,必然要求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加以配合。只有在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配合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才可能得到有力的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才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财政投入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存在产教对接不畅、校企结合不紧密、办学资源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亟待有所突破。而通过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有效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跨行业、跨区域整合资源,大力强化产教对接、校企合作,有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3]。

1.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1)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增强职业学校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日益成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只有建立在有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经济目的之上,才能够吸引企业愿意与职业学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职业教育集团,职业学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有效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增强意味着职业学校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智力服务的能力增强,从而有利于增强职业学校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2)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同职业学校校际合作一样,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同样存在着寻找合作伙伴、谈判、签约、监督合作实施的交易成本。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的合作,变成为职业教育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业教育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由于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集团章程)和协调机制(董事会),因此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和分歧,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3)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整合进来,从而增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纽带。

2.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1)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大大降低职业学校校际合作的交易成本,从而扩大职业教育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职业教育集团是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联结为纽带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在这一联合体中,集团成员遵循共同的合作协议(集团章程),集团成员之间不需要分别签署合作协议。一所学校一旦加入了某一职业教育集团,就意味着它同集团中其他所有成员达成了同样的合作协议,而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另外,集团成员的合作是在集团董事会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下进行的,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每一个集团成员为监督合作协议的有效执行而必须花费的监督成本。由此可以大大降低职业学校校际合作的交易成本,从而大大扩展职业学校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2)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阻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体制障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块分割、分头管理问题十分严重。中等职业教育三类校分别由教育部门、行业企业、劳动保障部门多头举办,多头管理。在教育体系内部,目前部分省市中高等职业教育还分别由高教处和职成处两个部门分头管理。职业教育办学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职业学校“小而全”、“小而多”。同一地区隶属不同部门管理的多所同类职业学校林立,专业重复设置,教学设备重复建设,彼此争抢生源、师资、设备。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浪费两种现象并存。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在不改变各个职业学校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经费拨款渠道、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阻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体制屏障,在保留原有的“多头举办、多头管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环境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重点校、示范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一般是以一所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重点校或示范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通常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使集团的核心学校有条件和渠道利用自身在办学思想、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对集团其他同类学校施加积极的影响,带动集团其他同类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师资水平,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2)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一方面,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可以加强集团成员学校在同类专业方面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师资的交流、专业教学的研讨以及实验实训设施的共享,增强专业开发的能力。另一方面,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还可以通过集团统筹,实现各个组成学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合理分工。集团内的学校可以依据各自多年办学中形成的行业关系、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以及招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避免集团内不同学校之间在学科和专业上的重复建设。(3)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职业学校推进学分制改革。我国职业学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一大障碍是单个学校师资和办学条件有限,无法开设出足够多样的课程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选课需求。另一大障碍是单个学校学生规模有限,导致虽然有些课程学校可以提供,但由于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太少而使开设该门课程不划算,从而无法满足选修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既扩大了集团在校生的规模,又增大了整个集团的办学实力。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各个集团成员学校可以开展学分互认,学生可以在集团内的学校之间自由选课,从而可以为扫除学分制实施的上述两大障碍创造有利条件。由此可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各项难题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政府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财政投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有利于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各项难题,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财政投入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建立的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依靠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的投入来维持其日常运行。然而,一方面,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其自身的办学经费十分有限,无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短期内也无法指望行业、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以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和平台广泛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在资金投入上目前处于严重的短缺状态。由于资金短缺导致许多职业教育集团无法正常运行,许多校企合作项目和校校合作项目无法有效开展起来,职业教育集团所具备的许多潜在的办学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这一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财政投入,给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运行注入动力。

二、职业教育集团财政投入方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4]:一是定员定额模式。即以各项额定标准分别乘以相应的定员编制数目再加以汇总,从而形成应该拨付的教育事业费总额。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一般采取这种拨款模式。二是“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模式。“综合定额”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定额标准,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学生其定额标准不同。“专项补助”包括专项人员经费和专项事业补助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这种拨款模式。三是专项经费“以奖代补”模式。“以奖代补”是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以奖励方式支持办学效益高的地区或学校的一种教育转移性支付。四是专项一次性补助模式。国家每年根据财力对某些地区或职业学校安排一定数量的一次性补助。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是集团成员单位按照“三不”原则(集团成员单位原隶属关系不变、产权性质不变、教职工身份不变),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松散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职业教育集团不同于企业集团,它是一种以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不以营利为目的;(2)职业教育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有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3)职业教育集团一般以一所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学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4)职业教育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章程的指导、约束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5)职业教育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鉴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如上一些特征,特别是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职工数和学生数常常处于变动状态,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的财政投入方式不宜采用定员定额模式和“综合定额+专项补助”模式,比较适宜于采用财政专项模式。

三、职业教育集团财政投入模式

(一)地方财政投入模式:年度财政专项模式

由于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具有比较鲜明的区域性,主要是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财政(省、市、县)应当成为各地职业教育集团日常运行经费的财政投入主体,建议采用年度财政专项投入模式。具体投入方式建议如下:

1.投资对象。由于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主要是依托集团核心学校来组织运行,因此,财政投入对象应当是各地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由集团核心学校将职业教育集团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集团各个合作项目,实现集团化办学的功能。

2.投资方向。财政专项资金应主要用于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间的校企合作项目、校校合作项目以及职业教育集团体制机制建设项目。

3.投资周期。地方财政应以年度为一个周期,每年给予本地所属的各个职业教育集团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使职业教育集团能够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财政经费支持与保障。

4.立项方式。每年由各个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撰写财政专项立项申报书、项目财政支出预算明细表、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文件上报地方财政部门评审,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后,拨付给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

5.管理方式。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是年度财政专项的实施单位,日常经费管理由职业教育集团核心学校负责。每年财政专项结束后,由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集团财政专项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来年项目评审和审批的重要依据。

(二)中央财政投入模式:专项经费“以奖代补”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推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中央财政有必要以专项经费“以奖代补”模式重点支持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在全国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具体投入方式建议如下:

1.投资对象。中央财政职业教育集团专项资金主要投给经评选选出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学校。

2.投资方向。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应重点支持具有特色与创新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校企深度合作项目、校校深度合作项目,尤其应鼓励支持中高职衔接、城乡合作、东西部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具体投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集团化办学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集团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集团内师资库建设。支持多方合作的共享型师资平台建设和远程教育师资交流平台建设。三是集团共享研究中心建设。支持职业教育集团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共享研究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四是集团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支持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相互合作建设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五是集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职业教育集团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信息网站,作为集团内部各成员共享信息的技术平台。支持集团信息资源库建设,建设学生、师资、企业技术人员等基本信息库。六是集团专业与课程建设。支持集团成员合作开展专业建设,统一制定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支持集团成员合作开展课程建设,集团内成员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3.项目周期。中央财政职业教育集团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周期以2-3年为宜。

4.立项方式。由教育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发展情况,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学校名额数量。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教育部确定的名额数量推荐申报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学校。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学校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提出建议名单。由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确定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学校名单,并根据审评后的申报经费金额下拨专项经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财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给予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学校以财政资金支持。

5.管理方式。中央财政“以奖代补”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财政专项经费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学校三级管理。建立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制度,中期检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终期验收制度,终期验收由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验收。

作者:高卫东工作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