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5篇

时间:2022-07-16 08:11:0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

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指为使受教育者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耗费资源的价值,一般来说,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本文特指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社会直接成本。个人的直接成本是指父母和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的花费支出,诸如学费以及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杂费、课本费、校服费、交通费等;社会直接成本是投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企业、个人等对教育设施的配置和教师工资的支付等方面的投资成本。具体包括国家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支付的全部费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群众个人集资捐资的教育费用;在校学生不上学而就业期间可能获得的所得税等。[1]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最初由政府全部承担。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高等教育的财政压力加大,高等职业院校只能通过提高学费的方式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学生开始成为高等教育成本的重要分担主体,1997年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开始全面实施。由此,个人、国家和学校逐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不可或缺的角色,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正式形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主要有五个渠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主要是产业收入和有偿服务等)。[1]

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整体从2006年到2010年期间逐年增加(表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和其他教育经费(主要是产业收入和有偿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学杂费比例呈下降态势,但长期以来,学杂费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总体上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财政性成本分散仍然偏低,企业成本分担比例不高,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承担比例过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财政性经费虽逐年增长但仍然偏低

2006年~201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4.44%,35.32%,40.06%,43.11%和46.72%。特别是在2010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开始高于学杂费比例,首次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不容忽视的是,教育经费的总量不足导致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仍捉襟见肘,比例仍需增大。另外,作为实践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其成本约是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2]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经费。据调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事业性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平均经费甚至有的地区尚不足本科院校的一半,部分省市属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甚至低于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水平,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依靠收取学费来维持运转,学费收入占到高等职业院校总收入的60%以上。[3]

(二)企业的成本分担比例较低

我国现有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上述5方面,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又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以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的经费。这其中每个方面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企业所承担的教育成本,表1的年鉴中并未予以详细划分,本文企业成本分担中的企业仅包括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这一类别。企业所承担的金额逐年增长,但其所占总经费的比例仍然很低(表2)。企业是职业教育成果的主要获得者和受益者,因此企业应成为职业教育成本的重要承担者,但现实的情况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4]另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政策缺乏得不到实施。

(三)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的成本分担比例过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杂费,截止到2010年学杂费仍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41.48%,值得可喜的是2010年的学杂费所占比例已经低于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比例,这意味着受教育者的个人和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成本相对有所降低。但从绝对数量上看,其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GDP的增长以及物价的提高使得这些学杂费已经超过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称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2010年4月关于河南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及家庭年学习费用的调查统计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一年的学习成本大约为:文科生平均1万元,理科生平均1.2万元,而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17175元和5000元,以河南省为例,该省城镇居民年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均纯收入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0.7年左右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近2.5年的纯收入,负债求学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包袱,由此可看出学生及家庭承担的学习成本明显偏高。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分担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就业率,致使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降低,最终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情况,减缓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现从存在上述问题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公共财政投入总量不足与分配不均共存

首先,总量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要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在2012年才得以实现。2005年至2010年这一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分别达到2.82%,3%,3.32%,3.48%,3.59%,3.66%,但仍然未达到4%的目标,致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其次,分配不均。在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内部的预算财政拨款分配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的现象。相关统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应当是普通本科教育成本的2.64倍,而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要比高等职业院校多(表3)。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在分配上的不合理,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严重紧张,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学生入学的积极性;同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理论研究设计人员偏多,而实用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缺少的这种不合理社会人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

国家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倡导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与制度约束,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单向情愿的处境,即使有合作,也是浅层次的合作。此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专门用于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但由于企业管理层对教育投资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不予提取,或即使提取也挪作它用。

(三)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与支付能力不匹配

民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而教育需求包括求学意向和支付能力两方面。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家长普遍认为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很高,使得他们愿意投入大量的经费于教育之中,他们愿意为子女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而买单;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承担者,认为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之后,能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能够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提高未来的预期收益,所以支付一定的学费是可以接受的。而现实中由于财政在教育子系统内的分配不均衡,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费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支出作为居民生活支出的一部分,所占比例取决于居民的承受能力,但上述问题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杂费已经远远超过居民的支付能力,给人们生活带来负担。

四、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对策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利益获得原则,即根据社会和个人收益确定各自分担的成本份额,要求教育受益者各方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负担成本。二是能力支付原则,即支付费用要根据主体分担的能力来确定教育的费用标准,所有教育受益者都应按其能力大小补偿教育费用。[5]

(一)政府应承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责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各类用人单位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和间接受益者,应该成为高职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6]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高等教育成本的50%~60%,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中充当最主要的角色,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在实训基地建设、实习设备购置等方面所需经费更多,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因此政府应按照《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保障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真正扮演起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最终主体的角色,并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建立公共教育经费与财政收入增长的联动机制,确保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高职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均衡发展。其次调整高等教育内部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和结构,逐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能够享受相对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再者增加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二)促进“校企合作”,增加企业分担高职教育成本比例

校企合作是让学生的在校理论与企业的实践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的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企业通过招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运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利成果,实施技术创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7]因此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企业应是高职教育成本的重要分担者,还应将此规定通过立法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德国联邦政府于1981年颁布《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德国所有国营和私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中央基金,然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该中央基金。企业可以通过捐赠、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共同培养教师等形式来分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

(三)合理确定高职院校学费,降低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的成本分担比例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受教育者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未来的预期收益。因此,依据权益和义务对等原则,受教育者个人是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重要补偿和承担者,[8]但其比例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我国,根据1996年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做出原则性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布调整到位。”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应遵循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由政府、学生和企业这些受益者共同分担,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中收益最大的是国家,因此政府财政应该承担最大比例,作为其他受益者,企业与个人也应承担相应的比例。

作者:武芳赵丹朱宏斌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篇:海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启发

1.海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

1.1新加坡高等职业办学经验

新加坡在上个世纪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发展在上世纪末呈现良好态势,这与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其教育体系大约分为小学、中学、专上学府和大学四个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其中中学毕业生大约有25%的学生进入两年制大学先修课程的初级学院,后进入四年制的大学就读;约40%的学生进入三年制的理工学院,毕业后获得专业文凭,直接就业;约25%的学生进入两年制的工艺教育学院,学习各类国家证书课程,为就业准备。作为一个东南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新加坡有颇为成果的教育体系设计。在其教育体系中,工艺教育学院和理工学院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颇有特色,其办学模式非常特殊。新加坡政府非常支持工艺教育学院,每年为工艺教育学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这使学生获益,就读于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每年只需象征性地交纳约3%的个人培养费用,其余部分约97%由政府承担[1]。此外学校注重对培养目标进行及时修订,另工艺教育学院非常注重课程开发。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有专职的开发人员,他们及时了解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情况,注重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人才的课程计划。最后工艺教育学院有特色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艺教育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学生实践,其实践课程的比重占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70%。

1.2希腊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上个世纪末,希腊政府对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一次较大程度的重构,形成了独特的希腊职业教育体系。希腊由教育部主管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和毕业生的岗前培训,而由劳动部负责工读交替式职业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职业培训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努力,希腊职业教育形了自己的特点。首先,希腊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所有层次的公办学校都是免费的。其次,希腊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开展是灵活,参看下图1,我们可以一览希腊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再次,希腊的高等技术教育属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学制四年[2]。技术教育学院(TEI)以及师范和技术教育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在职业教育上,注重操作性。又再次,希腊职业教育注意交流与合作。希腊政府的教育改革背后,都有欧盟的政策指导或计划支持,希腊注意吸取欧盟国家教育经验,积极在职业分类、课程标准、职业资格互认等方面积极与欧盟合作。最后,希腊职业教育在开展模式上,注重与社会力量合作。这里的“社会力量”不仅指希腊本国的企业等合伙人,还包括外国企业和培训机构。

1.3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在美国,职业教育始终是社区学院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技术体系创建于1911年,自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体形成了全国范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是先进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形了独特的“美国味”职业教育。首先,在管理上实行两层制,分别是以地方为主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和国家管理。目前,美国有大约8个州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统筹管理全州的职业技术教育,其他州归属于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其次,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上,以及在课程设置上也是灵活多样的,强调应用性。美国职业教育课程分几种:一是两年制的副学士学位课,二是不同时间段的职业培训证书课,三是学徒培训课。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具体教育课程。最后,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对教师的管理,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教师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其中,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学校注重教师的直接工作经验。此外,美国还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2.对高师教育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考察,可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社会发展情况,积极调整本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海外各国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宝贵的职业教育经验,这些宝贵的职业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去重视的,它们不仅能够给我们予启示,还给予了我们丰富的借鉴意义,海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为高师教育的开展带了极大的启发。

2.1加大对高师教育的扶持力度

要走现代教育发展道路,必须有大批的师范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高师教育与教育发展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担负着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我国对师范生培养方式并不统一,当前全国仅有六所重点师范实行免费入学,而其他院校皆学生自筹经费就读,尤其是高师,目前全国未有免费入学的高师,实为高师教育投入一憾。高师教育当前在普遍社会声誉低、规模小、影响力小。在这一点,希腊和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经验应该是最能给高师教育予启发的。我们应该借鉴希腊与新加坡经验,加大政府在政策、物力、财力、人力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高师教育的发展,以改善高师教育的办学条件,增加高师教育的办学魅力。

2.2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

借鉴新加坡、希腊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我市应该注意强调学校与学校的合作。高师教育学校与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该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供需关系。因此,在开展高师教育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多与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幼儿园与小学进行交流。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注意跟踪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幼儿园与小学的需求信息,及时作出反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进行教学时,推行类似于新加坡的“实习生制度”,在派遣学生到学校实习的同时。同时,高师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角色。参考美国经验,我们发现,美国职业教育学校聘请的教师大多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不但保证了教会学生于理论,还注重对学生的实践经验的传授,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聘请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幼儿园与小学中的优秀老师担任学校的顾问和教师。

2.3重视交流与借鉴

在上面所提及的例子中,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为新加坡工商业各界提供合格的高技术工人,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工艺教育学院注重及时跟踪企业回复信息,注重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这一点对于高师院校而言同样重要。教育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不但变化发展的问题,职业教育跟随着社会各行业的变化发展,变化更为激烈。希腊在开展职业教育时注重对周边国家的借鉴与学习,这对高师教育也是深有启发的,高师教育应该注重对先前的优秀教育经验进行学习。

2.4健全政府职能

参考三国高等职业教育,我们发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政府由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和影响。对此,高师教育应该结合自己的城市特点,加大政府的相关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和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譬如当前全国师范生免费入学问题,各高师院校应积极争取地区财政对高师教育的投入,为师范生提供更多支持。

3.总结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研究者认识到,高师改革绝不是纸上谈兵,应具有可根据性、可操作性和可指导性。通过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比才能发现高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师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交流与借鉴,往往能为我们获得独特的启发,高师教育在发展上,不仅要学习国内各城市的优秀教育发展经验,还要积极与国际接轨,注意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教育发展经验。

作者:周燕陈小妹王冰冰工作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定位

(一)确立高等职业均衡发展的教育机构

十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三教统筹”“三改一位”等政策,希望能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渐形成发展的合力。从政策的制定来看,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是相一致的。但是在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制定的政策目标并没有实现,有些甚至出现了偏差或者是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等传统价值理念与“普高热”的长期冲击下,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处在弱势境况。第二,高职职业教育在政策定位方面将其确定在专科档次,在认识与实践层面误导了自由教育层面的教育类型,导致高等教育放在了封闭层面。第三,高等职业办学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争取招生计划,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将其作为增收学费与创收的主要渠道。还有的高职类院校有条件的话,就向普通本科院校靠拢,导致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出现追名逐利的情况。第四,高职办学机构缺少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虽然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上不足,例如专科与高职高专的分离,认为专科学校不属于高职序列,这实际上是“本科压缩型”的顽疾。第五,高职院校的主渠道不明朗。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特点不突出、科类结构不科学,办学条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些高职院校对高职办学热情不足,虽然是为了扩大招生而创办高职,但是其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理念、实践条件与办学条件等存在一定差别。为了改变上面存在的状况,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还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第一,强化宣传的力度,确立与现代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质量观与人才观;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立现代新的教育理念,积极营造并创建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将专科层次为主的决策是科学的,但是从发展的视角来看,为了真正摆脱教育存在的局限,高等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第三,大力实行“三改一补”的政策,并且对当前的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利用,强调在积极扩展规模的同时,大力提升办学的效益与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突出各类高职教育机构职业性,突出高职的特点。第四,全面研究高职教育内存在的不稳定现象,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并评估制度,彻底抑制住攀比风。

(二)确立高等职业均衡发展的管理体制

为了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采取的新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创办高等职业教育,典型性的政策是“三不一高”。这导致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一些偏见,导致高职教育不能正常发展。第一,该“三不”政策的相关规定违反教育平等与公平竞争的原则,显然有一定的歧视倾向。虽然在毕业生就业环节上的“供需见面,见面选择”市场机制一直在运作,然而,突出高职毕业生的毕业证、分配方式以及派遣证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高职教育被划入非主流教育的嫌疑。第二,在我国社会收入不均以及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假如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没有供给条件,“三不一高”的政策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还会一直出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不能全面体现机会均等与教育民主化社会理想,教育效果和预期目标差距较远的话,后果既将与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相背离,还会超出民众承受力,而导致很大的社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特点决定途径多样化与招生形式多样化。当前的招生政策在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高职院校要将当前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调整成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二是,调整当前普通高校的招生政策,充分考虑到在应用型学科内划分一定的比例来招收中职毕业生,允许普通中职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强调通过综合测评方面优惠政策,确保优秀职校生到普通高校内学习。和该政策相配套的是,要改变当前的招生标准与方式,要避免中职生出现应试教育情况。通过这些调整措施,既能实现高职院校理论培养和技能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并能实现中职衔接,开通中职生进入到高校内的渠道,吸收并引导初中毕业生进行分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高层次教育,为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三)确立高等职业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

职业教育具备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承担提升社会劳动者的素养,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成为最大受益者。从意义来讲,政府应重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基础教育,在经费投入方面同等对待。然而,因为教育产业化论调方面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职业教育产业属性,于是,经费投入政策上重视普通教育与基础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的经费不仅没有因为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增加,反而会减少。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办学特点,高技术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决定高等职业办学需要一定的资金方面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比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成本高。按照当前的实际情况,国家与政府在政策方面还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学费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原则、公正性原则与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原则;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办学资金投入途径单一,缺少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政府应当确立增加与保障职业教育投入方面优惠政策,这方面可以借鉴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美国政府采取赠地方式来实现对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最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有一定增加,但是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经费还是显得不足。从投入的角度来看,“谁受益谁投入”的基本原则,采取学生受益学生缴纳费用,企业受益企业出钱,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在各类的受益者当中,国家与社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方,应该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方的主要职责,所以,国家需要制定政府投入为主,学生缴费与企业出资为辅助的投资政策,采取法律的形式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充足。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手段,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样化,本质上是管理主体多元化与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调节重点是在效率领域,政府调控则主要是在公平,政府和市场的共同调节,不仅能通过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能,又能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另外,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不能完全希望依靠政府方面的投入,还应该激活相关产业属性,采用产业化的运作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包含教育机会均衡、教育结构均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质量均衡等四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对实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满足地方经济服务需求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采取确立高等职业均衡发展的教育机构、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方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新跨越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程雪工作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对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方式不适于高职教育,考核方式难于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课程设计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标准不甚统一,其差异性很大。[3,4]研究发现:(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盲目、混乱,缺乏职教特色。对不同生源采用同样的教学计划,“翻版”了专科和本科的课程内容,学科应用性内容较少;课程内容缺少创新性,实践性课程中,对实际生产的仿真性内容和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容太少甚至空白;课程内容受教材内容的制约,新技术、新工艺等新知识难以融入课程内容;新课程开发力度不足,缺乏规范化。(2)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不甚合理,脱离现在高职生的接受能力。(3)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授课受“课本”的束缚、课程现代化程度不高,这种授课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不相适应,和取得职业资格脱节。(4)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采用百分制的总评成绩方式评定、成绩评定主要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方法、评定体系未能与职业要求相融合)与学生能力水平评价不相适应,与社会上职业资格认定水平不相容。课程考核缺乏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标准。[5]在很大意义上这些问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缺失、不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现状

课程标准是“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6]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它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应达到的指标所做的具体描述,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课程考核、考试命题的依据。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晚,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建设比较欠缺。整体上只有单项的、不统一的(学校层面的)一些标准,缺乏国家统一的、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7]学校层面的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往往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同样的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不同,或者同样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不同。且在制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脱离职业实际和市场现状,生搬硬套,违背了工学结合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先选定教材后制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和教材关系错位。[8]我国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迄今有两个文件。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从宏观上规定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划分、名称、所属职业技术门类。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出版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期能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和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规范专业设置起到规范作用。[9]但因其出版不久,其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尚有待观察。

2.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状况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其课程标准建设较为成熟,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下面以英国、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英国的职业教育涉及行业协会、颁证机构、学校和培训机构三大环节,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课程标准由颁证机构(AwardingBody)制定,包括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含评估标准)两方面。行业协会制订职业标准,根据职业标准,由领域专家和课程专家确定英国BTEC课程模块,包括核心模块和选修模块,以能力为中心,一方面和行业协会的职业标准相关联,另一方面提供满足这些职业标准所要求的潜在知识,并开发准备工作的实践技能。课程考核注重过程。[10]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大部分,理论课程教学由职业学校负责实施,实践课程由企业负责。联邦政府1996年颁布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和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各个专业的《框架教学计划》,构成德国职业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标准,学生考试合格后可获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实践课程体系由培训企业依据联邦政府颁布的2005年实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职业教育框架计划》以及培训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考试由各行业协会统一进行,合格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11]美国政府在1994年通过《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教育应设置全国性的教育标准。美国政府设立了“全国标准委员会”、“国家职教课程中心”和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规范职业教育课程标准。[12]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资格框架”、“澳大利亚认证框架”、“培训包”以及“新学徒系统”等一系列全国统一的认证系统和资格认可标准。政府规定,由行业根据“国家资格框架”制定本行业的“培训包”及本行业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由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培训框架(AustralianQualityTrainingFramework)进行监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主要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承担,培训包是行业根据全国统一的框架体系制定的本行业具体能力目标,与行业紧密联系。[13]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建设需要长期、大量、细致、严谨科学的工作。以笔者所在学校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为例,我们首先通过对涉外建筑企业的调研、典型工作过程的解构及对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解,分析出本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专业“英语知识+建筑知识+实践”的课程体系,并依此进行课程设置。经过十多年课程教学的实践,在行业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持续研讨和对各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适时调整,初步确立涵盖课程的教学目标、性质、内容、实践、学时分配、考核、资源等方面的各科课程标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建立和完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

在课程标准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要针对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群),就业方向要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其次,课程内容应指向工作需要,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技术等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还有,要统筹职业生涯发展与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14]

2.工学结合,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以工学结合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与企业建立密切伙伴关系,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加强实训、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3.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要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业上能达到相关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在职业技能上能达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4.注重课程标准的更新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即时相关,依赖性很强,为适应产业机构的变化,课程标准必须及时更新调整。正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它由行业协会组织作为可持续性工作进行开发,一般每隔3年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修订,推出新版本,有关机构每隔3-5年对培训包的内容进行检查。[15]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科学、规范的课程教学依据,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以其独特的活力、不可替代的服务领域和重要的社会价值,赢得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关注。

作者:袁俊工作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法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于有一定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然而如何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目前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现实问题。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教高〔2006〕16号提出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围绕着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从以上内容分析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具有市场需要的急迫性的特点,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关于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工作,国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般为三年,如何利用这三年时间培养合格的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2+1”或者“2.5+0.5”,即两年在读一年顶岗实习或两年半在读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校期间加强理论学习和课间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的实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的安排。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顶岗实习的岗位,然而现实当中,往往不能按学生学习的计划选择岗位。这样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是我们教育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弥补,各个高等职业学校都在想不同的办法。

这里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技能训练分三种形式:①在校期间的课间实习。这部分主要是课堂实践,上完课了就上课内容进行实践,一般时间短,但针对性很强,对于学生了解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技术方法比较成熟。②在校期间的综合实习。在校综合实习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个专业的某个专业技能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模拟实际生产内容,一般实习时间为几周时间,对于学生了解行业生产很有帮助,能使得学生的生产技能有很大提高。③顶岗实习。这个是整个实践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真正的生产实践,使得学生充分的掌握实践技能。通过这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理论上能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然而刚才提到过在最贴近生产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内容不是由需要而定,而是由单位的工作内容而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实习的目的。

如何弥补这些缺陷,这里提出第四种技能训练的方法:单位和学校联合建设以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这种方法有不少学校有所实践,但很多都是拘于形式,真正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发挥出来的寥寥无几,关键在于学校和单位都没有把这种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学生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就这种实习模式的特点做以阐述。首先,以用人单位为核心,建立实习实训实验室,把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软硬件设施引进到实验室,用人单位派遣技术员对学生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假期或者周末,培训内容可以视单位的需求而定,因为是在假期或者周末进行培训,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可以以自愿、单位选拔为条件。这样,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负责提供实习场地,用人单位培训学生,可以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生产,接近于社会,是一些学生工作以后马上能接触的东西,而且实践内容是跟随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了市场导向性,这些是我们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条件。同时可以给学校节约一部分办学成本。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习更多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生产技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

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渠道,通过培训使得学生不但了解了生产实习的过程,加强了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这样的培养模式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培训的人员和实习用的一些设备,看上去条件比较高,然后在这后面也有很多的利益空间。第一,用人单位可以使用学校的场地进行自己的人员培训;第二,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考核,最终可以有条件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第三,通过学校这个免费的场地和免费的人力,可以承担部分单位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培训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完成,即方便了单位提高了效益,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标;第四,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在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使得大多学生了解到自己单位使用设备的情况等。我们国家对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从法律角度做出一些规定和约束,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都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为这一方面的培训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很好的完成这项实习工作。刚才介绍的这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教学成本和教育效果来说都比较适合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现状。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鑫雅图测绘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尝试这一种合作模式。公司负责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的设备和培训人员,实验室的所有环境完全模拟实际单位情况,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和其他培训场所,利用假期和周末,对于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学生包括所有在校的相关专业学生,首先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对于愿意培训的学生无偿进行培训,通过考核选取里面比较优秀的学生再进行深入培训,直至这些学生到达一定的技能水平,到这个阶段,单位就可以通过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委托学校和学生承担一定的生产项目,从而锻炼了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水平,使得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要成功实现这样一种校企合作的效果,也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快,但是和很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教育模式还不完善。这就需要各个职业教育的院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和行业单位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做好职业教育中的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军冀念芬工作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