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投资及职教制作操作研究

时间:2022-10-14 08:26:00

职教投资及职教制作操作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投资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显现,来促进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与运行。又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制度的有效运行,为职业教育投资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是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投资;职业教育制度

一、研究职业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

教育经济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根据各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教育投资的社会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而劳动力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联结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1]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教育一方面传递前人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但它没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提高劳动力脑力劳动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缩短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节约也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提出的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力资本及其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国,国民经济收入的1/5是来自人力资本”。[3]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转让,人力资本也不能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卖,但它与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质量便越高。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在人口与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有效的劳动投入会增加。从动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提高则会向外扩展劳动边际产品曲线,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结果,同一劳动将会更有效地推动物质的生产要素,导致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

2.人力资本的提高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高将通过劳动者机能的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改善而增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会直接推动物质资本不断更新。因为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们将会逐渐用更高质量、更新效率的新资本设备替换原有的旧资本设备。

3.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不象过去那样,仅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是越来越需要引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来取代原来的生产要素。

4.人力资本本身还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人力资本存量不仅会弱化或消除要素收益递减状态,而且其自身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呈现出收益递增的特性。人力资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识。知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具有连锁性、积累性和扩张性的特点。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或知识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以及最强大的推动力。此外,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从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人力资本论与教育投资效益

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的生产能力分析思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人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基本上排除了物质要素的生产职能。但是对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上,却把人的能力视为一种由自然禀赋的外生因素,或外在于经济过程的初始资源,从而忽视了人的生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机制。人力资本理论不再把人力单纯视为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外生力量,而是将其视为经济过程投入的一种产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素质等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从这一高度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便没有区别,故而应当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显然,所谓的人力资本就是蕴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自身生产潜力与经济能量的认识。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各自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应的比例。这违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原理,陷入庸俗的生产三要素、资本创造价值的框架中。其实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等原理,已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分析工具。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教育的经济价值首先表现为教育及其投资形成了一种较复杂和具有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这种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能在社会中从事复杂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认识,应该说是比从资本创造价值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更全面、更科学,它把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放在整个社会的生产循环过程中,不仅可以提示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而且可以反映出教育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故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我国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探索

我国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才开始的。在系统地学习接受西方和前苏联教育经济理论实践后,我国教育经济学者论证和阐明了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在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的认识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将其归为五个方面:一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造、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二是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三是它向社会提供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四是它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给提供保证;五是它使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不受国界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教育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切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从事教育生产过程与从事其它生产过程一样,都要耗费一些宝贵的稀缺经济资源。

目前,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客观存在的,这在国内教育学界已经达成同识。但是教育投资与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即教育投资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中间环节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教育投资效益除了必须从现实关系出发,揭示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过程之外,还必须阐述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及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充分实现的必备条件。

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与职业教育制度运行探讨

(一)增加职业教育投资强度,开辟多种筹资渠道

制约职教投资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经费短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投资主要靠财政拨款,但由于近来财政经费普遍向普通教育倾斜,所以尽管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职教经费却出现了停滞不前或下降的趋势。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来自广大农村,由于认识不足或观念的原因,对职教的投入并不积极,使得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是有需求但无支付行为,这大大地限制了职业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

职业教育经费短缺从三个方面制约着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了实训设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出现了有专业但无设备的局面。这样的办学条件是难以保证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全面提高的,以致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难以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事实上经费短缺导致职教教师待遇低于普通学校教师的待遇,影响了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并且师资质量也令人担忧:许多职业学校教学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职业教育的师资缺少实践锻炼,甚至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懂得实践操作。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愿从事职业教育,这导致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匮乏;难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目前的职业教育投资水平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十分艰巨,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投资是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我们必须从政府手段的国家财政和职教本身的“造血”两方面入手,广开渠道为职业教育筹集资金。

1.政府手段。(1)继续提高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使职业教育投资增长率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拨款仍然是职业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所以各类职业学校必须首先巩固这条投资主渠道,但不能满足现有的投资现状,要用战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有的投资现状,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完善教育税费征收政策和措施,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教育税费,教育税费的提高有助于职业教育投资份额的扩大。(3)职业教育转移支付政策。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实行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从目前情况看,政府通过对学校的整合、办学资源的重新分配等政策措施,已经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想解决各类学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必须建立更为规范、可以用于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转移支付政策。

2.职教本身的“造血”主要包括:(1)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等。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校办产业是以发展教育事业为目的的,具有通过劳动、生产和经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筹措教育费用的双重功效,是教育经费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职业学校,由于其专业技能特点鲜明,其校办产业比普通学校更具有优势和竞争力。但是校办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校企难分,管理体制不顺,教育内部传统观念的干扰,校办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校办产业需改革经营体制,转变观念,才能发挥筹措教育经费的功效。(2)优化办学体制。对职业学校收费制度改革,收费按收益原则进行,即周期长、效益低的专业少收费;周期短、收益高的专业高收费,改变现今一刀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差距很小的局面。办学形式可以更灵活,除了全日制外可以增加不同时间的短训班、异地代培班、资格证书培训班等,拓宽创收途径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改善职业教育投资内部经济效益

增加职业教育投资虽然是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但它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当人和事相结合,才可能产生效益。要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必须在提高职业教育投资的基础上认真解决好以下几点:

1.注意职业教育资金的流向。基本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投入是三个不同的侧重点,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好资金投入。只有做到投资分配比例关系合理,才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2.改善学校布局,适当扩大学校规模。职业院校规模小,单位办学成本高,导致规模效益差,资源使用效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再加上专业单一,不利于招生,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提高职教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必须使现有的各级学校达到合理的办学规模、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不同主管部门开办的职业学校进行校际联合或调整合并,这样才能避免学校规模过小和专业设置过于重复,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减少浪费,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提高职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3.提高职业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充分使用教育资源。管理可以出效益。严格的管理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使用。首先,在人员的管理上,要做到用人的负责制,负责人要做到知人善任,合理用人。其次,要加强财务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禁止违反政策的开支,并做好成本核算,讲求花钱的效果,对大的支出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职务贪污。让教育经费尽量用在培养学生身上,使其得到合理而有效的使用。再次,加强学校物质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建立一套科学的物质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物质管理人员的素质,做到物尽其用。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裕的教育资源,又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杜绝职业教育资源浪费,使有限的职业教育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对于现今的职业教育现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职教制度及其运行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Haymaker说:“市场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应将市场竞争原则用于教育领域,唯一的平等形式就是市场公平,即在教育市场进行竞争的权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所以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而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又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所以就此而言,职业教育产业市场无论在体制和机制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职业教育产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职业教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正确选择。

职业教育产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市场机制和作用可能冲击着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在保证学校自主办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健全教育投资、劳动法制及其监督机制,从而克服市场缺陷。这样,就会使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发挥作用,既可以保障职业教育目的的实现,又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所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追求何时何地、讲求效率、平等竞争、开放创新的特性,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市场引导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才是促进职业教育按规律发展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