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翻译型人才的培养手段论文

时间:2022-10-18 08:34:00

高职院校翻译型人才的培养手段论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翻译特色

[摘要]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渐趋一体化,外语学习已形成一种浪潮。翻译人才的需求将十分迫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新形势下,作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为了提高翻译的地位以及翻译学科的建设,对翻译教学的理念及实践应该有所突破与创新。

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众所周知,翻译教学仍然是各高校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翻译的重要性井未得到应有的认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译即翻译能力,“译”被列在最后。“翻译”似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辅助地位,仅在高年级开设笔译课,课时量少,一周仅两节,且一般仅开设一年。

在多数院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解太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评讲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住,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与时间不多。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言必称“信、达、雅”,认为翻译教学只是教给学生翻译的知识和技巧,教会学生某一词语或某一句式的翻译,重点是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及语言结构差异。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似乎就是借助字典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转换而已。教师在课堂里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反复讲评学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练习,容易使翻译课枯燥无味。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那就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切实重视用文翻译的联系,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翻译人才提出几点建议与想法。

高等职业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师资队伍建设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期望的翻译人才。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详实可行

首先要确立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必须要以我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指针;同时制定教学计划又必须符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确定教学计划时,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制与学分要求、主要课程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

1.培养目标

英语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转换能力,能够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务等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翻译人才,较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需要,为文化交流与经济建设服务。

2.培养要求

翻译专业学生必须接受基础语言技能训练、翻译基本技能训练,掌握翻译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学习口译与笔译的技巧,具有较高的翻译实践能力,胜任一般的口、笔译工作。同时,学生须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学知识,提高汉语应用能力;广泛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获得作为译员的基本知识与文化素养。

3.培养模式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实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的实践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围绕翻译教学建设了一系列相匹配的多媒体助教型课件和录像片,提高了教学效果。创建出新型的“4+2”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在研究方面的实践与创新技能。

二、课程设置注重系统性完整性

课程的设置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开展需求分析,制定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课程设计时我们考虑:(1)了解事实阶段,包括对社会上语言使用情况,社会社对外语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外语的态度;(2)课程设计者在对外语的社会和个人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3)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4)精选或编写教材。

对国内外高校的本科翻译教学计划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后,我们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在原来翻译方向的基础上,重构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方阵。在设计课程时,以核心必修课程为重点,以专业技能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层次一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重视了科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的前期着重做好语言技能的训练、翻译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翻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后期侧重培养综合翻译能力。基本原则是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口、笔译的专才品质。

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和翻译实践四个模块。“学习翻译的一条主要途径是翻译实践”,我们加大了翻译实践训练的时间比重,将建立模拟翻译工作室,把商务谈判、国际会议等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熟悉工作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参加洽谈会、国际赛事、招商引资等活动,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需要。

课程设计时我们还考虑到了“强调目前的学习与未来使用”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一要靠课堂教学,二要走出“象牙塔”,加强真实环境下的实践锻炼。通过把课堂向课外、向社会延伸,与边防、海关、外事、外贸、厂矿企业联合,办成翻译“大课堂”,弥补翻译实践不足。

三、教材建设要科学体现特色

翻译教材建设应充分体现翻译的学科特性:

(1)翻译专业教材首先应充分体现层级性、系统性,将技能培养的初、中、高过程以及翻译知识的综合性要素包含在教材的设计中,以“层次化、系统化、对象化、实用化、立体化”的方式开发和选择系列翻译教材。

(2)克服教材中的知识老化现象,在题材、体裁上尽可能多样化。本套教材整体内容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事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等多学科内容;在体裁设计上包含散文、诗歌、以及书信、演讲辞、公告等。编写教材时体现创新性,结合最新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开发立体教材,呈现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特色。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翻译专业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加强翻译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包括专门的翻译教学教室,以适合口译和笔译教学的需要。我们还要根据课程特点建立课程网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尽快建立教育技术中心、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同声传译室、与校图书馆联网的中外文阅览室为教学改革提供保证。鼓励师生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涉及各种文体的问题、学科术语问题等。新的课程体系运行后,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相应的翻译教学课件,以使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出优势。

五、优化师资队伍,形成梯队建设

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多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翻译教学的教师群体,特别突出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科技翻译、外事翻译等市场急需的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教学科研人员均应为专业出身,可以通过联合培养、进修等方式,使师资力量与学历层次得到改善,形成一个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开展学术交流,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公务员之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终极目标应该符合社会期望、适应社会需求。翻译专业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上做文章。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本科译者训练,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贴近翻译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