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缺失及影响

时间:2022-07-13 10:39:12

艺术教育的缺失及影响

从人类文明伊始,社会的进步就离不开创新。无论是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还是中国的两汉、盛唐文明;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是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一切。所以,当前的中国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创新,为此,政府还前所未有地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希望依靠全民的努力,使我们的国家进一步发展,迸发新的活力。“双创”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创业园区,创新工场如雨后春笋开遍大江南北。可是,从近些年的反馈来看,情况似乎并不理想。就拿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来说,大多数所谓的创新创业就是例如收发快递、开网店、开小超市等生意,真正有技术含量或者新鲜创意的项目凤毛麟角,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1到底为什么创新

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很长时间,我们似乎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创新,或者说没有全面理解创新的目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GDP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个位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利用创新来推动经济重回高速发展的轨道。诚然,经济是基础,是要决定政治、文化这些上层建筑的。但是,一切向经济看齐,是不是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果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艺术的熏陶,创新从何谈起?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和艺术的滋养与反哺,回望中国历史,汉唐盛世,文化艺术何其繁荣。那时候,中国人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且积极地融合外来文化,绘画方面融合了西域诸国的画法;从龟兹、楼兰等西域诸国学习并创新出新的舞蹈;书法打破了二王的藩篱,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法家;诗歌更是到了一个巅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才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的国家。如果没有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大唐帝国的世界最强成色还剩几分?其他民族和国家还会来学习什么?今天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在其他国家看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足够强悍。可是,一谈到文化,我们却不得不汗颜。历史的车轮已经在21世纪走过将近20年,可我们仍然只能拿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向别人展示。中国文化曾经是多么繁荣,而在当代,却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文化艺术成就。这是偶然吗?当然不是。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全面地理解创新。创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要进行创新,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创新,这个社会才能整体性地进步,并且各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犹如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进步与发展。而令人忧心的是,中国的创新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是为什么?

2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

什么是一个国家不断创新的动力所在?教育、人才、经济基础……这些老生常谈的内容。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艺术方面的培养,这是造成创新乏力的一个重大原因。远的不谈,拿近邻日本举例。日本的很多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工程装备制造、化工产业、机器人产业、动漫产业等。此外,在现当代艺术方面,日本也有许多大师级人物享誉世界,如田中一光、杉浦康平、原研哉等。日本有如此成就,和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中,从幼儿园到高中,每一阶段均有艺术必修课。在高中以前,学校侧重培养学生对艺术基础的认知,而在高中教育阶段(15~18岁),学生需要从4门课程中至少选择1门课程,它们是音乐、美术、手工和书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学生,艺术修养自然强于中国大部分同龄人。当这些学生投身各行各业时,必然会有更多的灵感闪现,那么创新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反观我国,从小学到高中的艺术课程,除去一些教育发达地区,大部分都需要为所谓的主课让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指标就是成绩。除了语数外等科目,其他课程全部需要让路。试问,这种类似机械制造似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期望他们有什么创新能力?从小学到高中,一遍一遍地做着重复的习题,而一个没有艺术素养的学生,就如一张普通的黑白照片,缺少斑斓的色彩,何谈闪耀?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爱因斯坦,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业余时间也是一位半专业级的钢琴家;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除去艺术成就外,在物理、医学、军事等领域也有很高的建树。这些例子都说明艺术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来讲是多么重要。

3创新路在何方

理清了创新的目的与动力,如何照此付诸于实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中国教育体制、人们思维观念等多方面的事情。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想要学生们去学一些不能立即见效,无法拿来吃饭的艺术文化,何其艰难。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从国家层面出手。作为决策层,必须高瞻远瞩,要为中国的下一代负责。国家可以用一种渐进的方式,例如可以在小学到初中增加类似书法等传统的中国艺术课程,将这些课程的成绩作为进入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个参考指标,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只有真正地向这个方向行动起来,我们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吴旭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当代艺术创新人才及其创新素养[J].艺术百家,2011(06).

[2]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