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研究论文4篇

时间:2022-07-29 02:34:40

高校艺术教育研究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运用

摘要:艺术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仍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尽快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综合性艺术教育顺应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而生,有利于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的改进,应该积极运用,发挥其功效。本文就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综合性艺术教育的意义,最后就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运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综合性;改革;运用

艺术教育是通过视听、想象等媒介,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进行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基本艺术知识、思想和技能,提高艺术鉴赏水平。高校的艺术教育一般包括美学、音乐、影视等学科,包含艺术理论、艺术鉴赏、艺术创作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的品味和能力,而且还可以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内在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的专业主要包括美术设计类专业、音乐舞蹈类专业和影视传媒类专业这三大类。除了专业的艺术类高校外,其他综合类高校大多开设有艺术类的专业,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艺术教育需求较大,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三大类的专业中,音乐舞蹈类由于专业要求较高,学生来参加考试需要专业的基础,这需要他们从小开始进行长期训练,而且这类专业对教师专业度的要求也较高,因此,这类专业开设的较少,以专业艺术类院校为主,而美术设计类和影视传媒类的专业由于入门的门槛较低,需求也很旺盛,因此很多高校都有开设。这其中应用性强、综合性高的专业比较热门,比如艺术设计专业,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发展速度也很快。从艺术专业的开设和招生数量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很快。但是高校的艺术专业的扩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高校艺术教育偏重于技能化训练

在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中,大多数的高校都存在重艺术技能化训练,轻艺术文化素养教育的现象,可以说,现在的高校艺术教育称之为“艺人教育”更为确切。近年来各大歌唱比赛中,很多选手的演唱功力不错,但是在综合素质测试中成绩不高,低级性错误频现。在一些艺术专业考试中也存在学生专业成绩很高,但文化却很低的现象。这反映出当前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太过注重技能化训练,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艺术类专业要求的文化分数较低,因此,很多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会选择通过报考艺术类专业进入大学,这就使得当前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对艺术抱有浓厚兴趣,自愿投身艺术的,很多人也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艺术训练,这也使得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教育程度不够。艺术的核心是其创造力。艺术教育只注重技能化的训练,缺少艺术文化和素质的培养,是可以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的专家,但是却无法培养出拥有个人特色、可以创造独特风格的艺术家,这对艺术教育的培养来说是一种失败,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僵化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教授的只是一些道德和技巧方面的内容,上课的方式比较僵化,就是灌输式的,机械、呆板。在课堂上,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既定的知识理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不能主动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这使得原本应该活泼生动的艺术课堂变得毫无生气。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僵化还表现在临摹式的教学习惯上。当然,临摹式的学习对艺术技巧的训练很有帮助,但是一味的临摹式的学习会磨掉学生的艺术灵性和创造力。艺术与应用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学等不一样,艺术没有特定的答案,就像一首乐曲,每个人的心境、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理解和感受到的东西也会不一样,那么他演绎出来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再比如绘画,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来画就会有不同的构图、不同的色彩,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会有所不同。

二、综合性艺术教育的意义

综合性艺术教育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使多门艺术学科可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综合艺术能力是其基本理念之一。所谓的综合性,就是要将组成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统一的、全面的认识研究对象。综合性艺术教育,不是指将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先将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打破,通过感知、分析、辨别艺术形式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并建立起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艺术欣赏能够与艺术创作相互融合、渗透,使艺术感的灵敏性可以融会在艺术创作中去。只有将多门艺术学科、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起来,才能为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艺术教育的氛围更加活泼、轻松,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促使学生可以更自然、简单地学习到艺术的能力。在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在教育目标、任务、教学模式等方面综合性艺术教育与传统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区别,认识到综合性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意义。

1、综合性艺术教育顺应了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与世界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过分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片面追求艺术职业化等问题的存在也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综合性艺术教育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拥有艺术创造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这符合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要求,顺应了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2、综合性艺术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提出的要求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创新性思维成为现代社会综合性人才所必须的素质,而综合性艺术教育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艺术的核心,在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只进行艺术技艺的传承,还让学生通过综合理解和掌握各门艺术学科的文化背景、表现方式、创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以设计、表演、创意等方式进行艺术表达,从而形成综合的艺术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多领域融合转换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大学生的综合认知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给全面的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的生存、生活。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要适应教育的目标的发展变化,因此,运用和推行综合性艺术教育是必然的选择。综合性艺术教育不仅包括多门艺术类学科以及表现手段的综合,而且也包括一门艺术科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甚至是与非艺术类学科之间的综合。它与传统艺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面对的是艺术的整体,而传统艺术教育面对的只是艺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的综合性表现在艺术学科的综合、艺术体验、鉴赏和创造的综合、艺术生成所需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环境的综合、艺术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方式的综合。

1、运用好综合性艺术教育的综合手段

综合性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某一门艺术学科作为切入点,以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将其他艺术类的或非艺术类的学科融合、渗透到这门艺术学科之中,以点带面地来开展艺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包括节奏、色彩、结构等各个艺术要素。比如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音乐片段,从其中音乐、舞蹈、文学、影视等角度来分析同一意境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可以更深层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综合的手段还可以通过综合多个艺术类学科来表现一个主题的方式来实现,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将多门艺术学科进行有层次的、自然的融合。例如,可以选定西北民间的艺术形式花儿会为主题,让学生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的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也能更好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2、运用好综合艺术性教育的综合艺术

艺术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音乐剧、舞蹈剧、歌剧、戏曲、影视剧等,这些艺术形式大多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手段,通过一定的整合、编排、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多层次、立体、动态的综合艺术作品,既使视听结合,也综合了多种艺术体验,让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物、舞台、服饰等)与内在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美学思想、社会生活等)得到完美融合。例如,唐乐舞《霓裳羽衣舞》,综合了诗歌、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从中既可以直观感受唐朝的歌舞音乐,也能通过剧情、服饰、诗歌等元素了解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发展情况。

四、结束语

综合性艺术教育是兼具了认知、审美、创造、情感、文化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使艺术教育可以更生动、有趣,也使大学生可以更完整、全面的了解艺术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卉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琼.综合性艺术教育的理念探讨与实践交流——首届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成果展演及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4):64-65

[2]李小平.浅析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J].艺术科技.2014(11):232-232

[3]晁洁.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J].新课程:教研版.2011(7)

[4]胡曦.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5(18)

[5]李长伍.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艺术教育.2015(05)

[6]魏军敏.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大舞台.2014(03)

第二篇:高校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通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播着,在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之后,人们显然不会再像前人那般静心思考揣摩、反复推敲问题。社会文明仿佛已经进入到了“快餐时代”。当代大学生在这样快节奏的环境下成长,很难以平稳沉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业与人生。并且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传统的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已经不足以达到理想效果,应当努力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与模式。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实现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列举西方与中国古典时期艺术大师创作作品的案例来详细解释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一)波提切利

文艺复兴时期从来不缺乏大师,学者和艺术家们一生都埋首沉浸在艺术、科学、哲学的探索中。伟大的作品遗留之多,以至于像弗洛伦萨这样的城市艺术珍品随处可见。除了耳熟能详的“文艺三杰”以外,波提切利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艺术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中心弗洛伦萨画派的著名画家,他的代表作《春》影响深远。波提切利的作品影响之大,得益于他多方面的努力。在创作《春》的过程中,波提切利用了一年时间来准备。这是一幅大尺寸的作品,画中九位人物依次排开,从左到右分别是商业之神或者称雄辩之神的赫尔墨斯,美惠三女神,美神维纳斯,森林女神或称春之女神普利玛薇拉,花神芙罗拉和西风之神塞弗罗斯,人物近乎真人大小。从技术方面,《春》是绘画技术上的一大胜利。波提切利用其独特的坦培拉绘画技法将画中人物衣裳布料描绘的极其精细,极具感官美感的人体和挑战性颇高的构图,浓厚的情绪和轻盈笔触的结合,堪称文艺复兴时期的罕见之作。除了绘画技法与感性层面,《春》也有它知性的一面。在主题方面,波提切利突破了当时普遍流行的基督宗教题材,在画面中引入了前卫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这种大胆的尝试也是《春》能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波提切利对于画面细节的严谨探究。《春》中有数量、种类繁多的花,画面中大概有好几百种不同的植物,某些植物的品种引起植物学家们的激烈辩论。波提切利对于单朵植物花卉的描绘精准无比,以至于我们能准确的辨认出花的品种与出处。并且画中的花朵不仅只有装饰作用,每种植物都有其象征意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石头、动物、几何图形、植物都具有意义。因为《春》的主题要是对于爱的表达,因此波提切利使用了大量的代表着爱与婚姻的植物。普利玛薇拉的发髻、婚纱和花束中都有草莓,草莓代表诱惑。因为草莓没有核,而且滋味甜美。她的手中拿着象征新娘的康乃馨。画中其他与婚姻有关的花,包括风信子、玫瑰,和芙罗拉口中吐出的长春花。好莱坞导演彼得.波丹诺维兹在欣赏《春》时,震撼不已,随后拍摄了同名短片。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的三位年轻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从《春》的忧郁气质中得到了灵感,逐渐形成了与学院派对立的前卫画风。

(二)乌切洛

在弗洛伦萨画派当中重要的画家还有透视学的创始人之一奥洛.乌切洛(PaoloUccello,1397-1475)。乌切洛是一个透视学痴迷者,这使他的绘画非常有秩序感,即使是战争题材也丝毫不凌乱,他非常享受在画画时每一个物体都严格运用透视学原理来处理的过程,可以说乌切洛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原理运用最精准的画家。《圣罗马诺之战》是乌切洛的传世之作。1432年弗洛伦萨军队在小村罗马诺附近与锡耶纳和米兰军队狭路相逢,这件作品向观众显现了整个战斗的经过。这幅画作清楚的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激烈碰撞的力度,不仅生动鲜活的显现了战争场面,在绘画技巧方面也走在了最前端。我们在观看这幅作品时,迷人的不只是画作的笔法、技巧,其背后的理论也让人啧啧称奇。在3世纪初期,透视法风靡整个意大利,许多艺术家沉迷其中。乌切洛青年时期学习艺术的时机很好,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即将出现巨大变革。中世纪宗教意味浓厚的艺术品,平板、缺乏深度,它们将被新的艺术作品所取代。这一时期的艺术运动的关键,是菲利波.布鲁捏内斯基发现的线性透视原理。乌切洛的《圣罗马诺之战》使用并发展了这项原理,他归纳出来近大远小的规律。乌切洛在创作时尽全力记录了这场战役,但他也巧妙的将这场战役幻化成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他显示了绘画技巧可与自然相辅相成,画中盔甲的细节令人惊叹。为了重现战场,他很可能参考了作战手册和目击证人的证词。创造力残酷、精确的细节。画中每一个元素都很完整,每个细节都环环相扣。研究专家推测乌切洛可能在好几个月里花了700-1000小时作画。乌切洛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透视法原理套用在混乱的场景上。他使用了繁密的透视网格,精确的计算出不同远近物体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透视网格会在上色后被覆盖,但散落在地上的武器有秩序的摆放成网格状,多少留给我们一些蛛丝马迹。乌切洛沉迷于透视科学,在创作前会做很多透视法的实验,钻研直至每个微小细节。如《圣罗马诺之战》中战士所带的一种小圆帽就由数以百计的交错几何形组成。

二、我国宋代时期艺术

宋代绘画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历史上又一高峰。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堪称国画艺术的古典时代。宋代绘画的兴盛,得益于几个方面:首先,皇家画院的创立。自五代以来,宫廷画派成为传统画艺术的主流,延至北宋,成立了专门的画院,画风精致严谨。其次,地方画学的兴办。除了宫廷画院,地方上也出现了作坊式的学画机构,内容相对丰富,画风也更加随意。第三,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文人士大夫是宋代文化的精神支持,他们平时喜好丹青水墨,借书画抒发胸中之意气,他们的精神影响着绘画的形式。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是对“真”与“搜妙创真”的追求,画面相较于唐代没有了富丽堂皇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古朴精致的画面效果。

(一)范宽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尤善画山水。他的代表作有《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等。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其中“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前人之作品。文人、画家喜好在书房模仿前人之作品,因而大多画作均是师法前人。而在范宽的绘画思想中,他主张师法自然,鼓励画家要不畏艰辛,走进自然山川,去观察和体验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下自然山水的形态上的变化。将这些变化与特征记录下来,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感触对眼前所见之山水进行再创作,创作出与前人不同的景色,突破前人之画法。所谓,“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指的就是范宽的绘画理论思想。

(二)郭熙

郭熙,字淳夫,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与绘画理论家。与北宋时期其他画家不同的是,郭熙的画更注重意境与取景,画面中树林溪水、山水楼阁的布置颇有讲究、富有新意。正是他画面的精巧设计,使得他的画受到当时的士大夫名流的青睐。郭熙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绘画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理论方面的,代表著作有《林泉高致》。《林泉高致》代表着郭熙的绘画主张,他认为绘画不能只单纯的追求对自然景观的模仿,相较于“真”,意境的表达更为重要,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

(三)赵佶

宋徽宗赵佶,他在艺术上以花鸟画成就最高,留下了大量的精美花鸟画作品。他的花鸟画,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据传在宣和殿前面种植了荔枝,荔枝结果之时,有孔雀飞落荔枝树下,徽宗赶紧召集画院的画师们,让他们画孔雀。众画师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画得色彩绚丽,但孔雀攀登藤墩的动态,都是画得先抬起右脚。宋徽宗说:“没有画好啊!”众画师感到惊愕而又不知缘故。过了几天,宋徽宗再叫众画师来问他们,仍然不知如何答对。宋徽宗就说:“孔雀升高,必先举左。”画师们惊骇而佩服。

三、高校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与理解能力。“美”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艺术教育能够激发高校学生的艺术灵感与艺术潜能,能够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艺术是通往人内在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桥梁,它是一种感性的趋向,它能使人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使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完善。

(一)艺术教育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艺术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二次大战期间,意大利小镇圣墓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翁布里亚画派代表画家皮耶罗.弗朗切斯卡的画作《基督复活》平息了一场战争拯救了这座小镇和众多镇民的性命。一幅画如何沉寂了战争的枪声?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丽新世界》的作者作家赫胥黎曾经到过圣墓镇参观了《基督复活》。他在书中写道“它光滑灿烂的矗立在我们眼前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作”。他词藻华丽的陈述对这幅画和周围的人产生了莫大的影响。1944年,联盟军一路扫荡意大利直逼德军占领的圣墓镇,在那里,一名年轻的英国陆军军官的抗命之举让他成为地方上的英雄,他叫安东尼.克拉克。1944年9月,安东尼和他所属的炮兵连执行力上级下达的命令,开始炮轰圣墓镇。刚开始安东尼一直感到隐隐的不安,后来他终于想到了他在战前看过一本书,书上提到圣墓镇上藏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画作———《基督复活》。安东尼马上下达命令停止炮轰。事后意大利游击队队员告诉安东尼,他们在炮轰时德军早已经撤出圣墓镇,正是他的举动拯救了镇上的居民。他的举动可以说是个艺术拯救人类并反之亦然的特例。这个非凡的例子表明有些力量比战争还要强大。艺术的力量,美的力量强过战争与仇恨。

(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的完善

正如前面所列举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宋代时期的艺术大师,他们的创作历程的严谨,不厌繁琐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折服。为了探索和完成一个微小的细节,他们不惜查遍经卷、访遍山岭。反观当代艺术,艺术品如商品般“过季”就得淘汰,这个时代已经无法留下经典。我们只能仰望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作品。当我们感到灵感枯竭时,回头看看这些作品,总是能提供给我们智慧和力量。因为它们凝聚着创作者的时间和生命在其中。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突破僵硬呆板的肖像画模式,以戏剧场景的形式独出心裁的创作了杰作《夜巡》,却因为当时的荷兰资产阶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而饱受非议,甚至被告上法庭。虽然日后伦勃朗生活贫困潦倒,但是他却不向金钱和名贵低头,一直坚持恪守着自己的创作原则。

(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传统绘画中除了绘画技巧外还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且重节操。北宋以后绘画中对于品德的表现更加明显,文人如黄庭坚、苏东坡、沈括等,都主张画上人品的表现。黄庭坚论李公麟的画,有“画格与文章同一关纽”之语,苏东坡画竹不画节。这种重人品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绘画,所以有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南宋画家马远素有“马一角”的称号,因为他总是画景物的一角,这也影射着他感叹南宋国土的残山剩水之貌。元代时期绘画艺术萧条,当时的画家极少画艳丽的色彩画。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在对异族统治的抗议,所谓“萧疏淡泊,寄托遥深”。又如倪瓒,他画竹不过是抒胸中之意气,“逸笔草草”而已。他画上很少画人,据说只有两三张画有过人物。他为什么不画人物?明代的元卓林替他回答了:“不言世上无人物,眼底无人欲画难。”可见中国画上文人墨客们借笔墨来抒发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作者:章暄晗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傅抱石,山谷编著.《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

[2]朱明艳.《两宋院体花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3]杨银巧.《试析宋徽宗花鸟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对后代的影响力》.青年文学家.

第三篇: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讨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切实加强艺术教育,全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艺术活动,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地方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艺术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改变当前学生艺术素养偏低的现状

调查表明,地方院校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没有接受过规范的艺术教育,艺术素养偏低、艺术鉴赏能力偏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健全的渠道和系统培训,使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有所偏颇。因此,普遍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任务。

(二)改变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褊狭的局面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开展了公共艺术教育,但仍存在艺术教育较为狭隘的状况。一是艺术教育类别不全,重视音乐、美术,但对其他艺术形式重视不够;二是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但更偏重于对有艺术专长的学生的培养;三是重视校内教育,缺乏与社会的有效连接。因此,统筹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实行综合性、全面性的艺术教育,积极开展更广平台、更多层次的实践,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改变当前艺术教育综合功能偏弱的情形

目前,在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较大范围存在重视艺术的技艺性、相对忽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功能的问题。艺术教育是一项综合化的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提高审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启迪智慧,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能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二、地方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两化”的公共艺术教育体制

1.系统化的政策建设。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政策。从建立《公共艺术教育规程》着手,制定《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实施办法》《社团活动管理办法》《学校艺术活动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系统化政策制定将为艺术教育构建新的机制和平台。

2.全员化的机构建设。建立学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党委和行政部门与相关艺术类二级院系负责,同时邀请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组成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同时,在二级院系建立二级院系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二)建立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基础教育。第一,建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开设“音乐基础”“美术欣赏”等必修课程,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选修课程,通过网上网下教学、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艺术基本知识的普及,解决学生艺术基本知识问题。第二,实施艺术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将艺术专业学生组成服务队,配属学校各班级,担任小先生,指导班级艺术活动,助推全校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第三,组织实施校内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艺术活动。举办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引导院系、班级开展大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形成全校人人参与艺术活动的局面。

2.面向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开展艺术提升培训。第一,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完善艺术活动课程体系。用课程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艺术类活动,以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让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选修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提升艺术培养的质量。第二,以社团为平台,建立艺术实践体系。设立各类艺术社团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邀请艺术类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行演出,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第三,以活动为阵地,搭建艺术展演平台。开展各类校级艺术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艺术水平,打造校园艺术文化品牌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一大批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

3.面向艺术尖子生,开展专项艺术培养。第一,创新师资力量的储备方式。探索“自主+外聘”的师资引入模式。在学校内部专业师资配备的基础上,引进社会艺术团体优秀演员、中小学优秀艺术师资、民间艺人等进入校园担任艺术指导老师。第二,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师生教学、技能传授的师徒训练、共同演绎的陪练教学等多种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用性,增强技能性。建立以赛促训的训练模式。以参加全国各类高水平艺术展演为目标,组建高水平艺术团,积极开展日常训练。同时,集中力量,突出亮点,加强原创项目的开发,将原创特色与高水平演出相结合。第三,探索校地企艺术合作新模式。探索建立与文化企业、地方政府三方合作模式,成立艺术团体,开展艺术活动,建立稳固的校外艺术实践平台,参与地方大型演出等,通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提高艺术表演能力和促进地方艺术文化建设。

(三)构建“三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1.艺术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让学生在演出中感知美、体会美,让学生在观赏中欣赏美、向往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让学生向上、向善、向美,使艺术教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充分满足各类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客观需求。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艺术院校调研时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建立“三个面向”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让不同基础、不同条件的学生都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不仅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是履行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3.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促进地方文化艺术建设。在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确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明确“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一是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项目创作、水平提升等方面要积极牵线搭桥与省、市地方相关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开展艺术进校园、艺术大讲堂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二是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安排教师进修,组织教师校外采风,鼓励教师创作。重视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大学生艺术展演等重要赛事,增强自信心,积累艺术实践经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当前大环境下,全面开展“美”的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方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前提,立足当前艺术教育功能偏弱、局面褊狭、学生素养偏低的现状,重点关注艺术教育的突破与创新。同时,艺术教育要在国家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引领下,紧紧围绕公共艺术教育体制,狠抓建设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两化”“三结合”“多层次”,发现公共艺术教育“美”的力量,培养大学生“美”的能力,为高校的文化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南麒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巧胤.高校“1234”艺术教育新格局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2(30).

[2]李同果.略论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的构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4).

[3]张科.浅谈艺术教育和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2).学科教育

第四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公共艺术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提升着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提升自已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文化素养,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条件。本文以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意义为导向,围绕如何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方法措施展开研究与讨论。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如果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就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所以,在当今的高校教育模式下,我们需要将科学理论和艺术相结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水平,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收获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也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人才;艺术教育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的含义是指,在非艺术专业类的高校中开展的一种专业艺术教育活动。它促进着学生全面发展,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最早是在德国开始进行的教学体制,后来遍布于世界各地。在1868年,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开设了斯莱德讲座教席,相比于欧美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所以我们更需要积极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灵感。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

1、有效促使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就是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艺术本身是具有抽象性和多样性的,在艺术的鉴赏中,我们是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以及五项感观的体验,公共艺术教育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依靠对艺术的认知,进行思维发散,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2、有助于创作灵感的激发

创作能力的来源是灵感的激发,除课堂知识外,主要还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我们对艺术的感悟,我们必须身临其境,体悟艺术带给我们的真善美,从中找到灵感。显而易见,公共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着学生的创作灵感,进一步促进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3、有助于学生独立个性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往往只注重了共性培养,忽略甚至磨灭了个性。公共艺术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人对艺术的鉴赏、对艺术的想法都不一样,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相、实事求是的理论学习,而艺术是利用创新思维模式激发人们潜在的意识。公共艺术教育针对的人群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和鉴赏能力,利用不同的艺术作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艺术内涵,引发学生对生活和自身的反思,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艺术中体会真善美,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三、如何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1、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公共艺术教育部门

虽然目前教育部门多次颁布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文件和规定,但是由于学生专业课程占据的时间较多,对于艺术类的选课就无法重视,导致艺术教育的程度有所降低。因此,我们需要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整个课程的体系内,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另外,学校应该给予经费以及人员的支持,有效的开展艺术教学活动和课程,使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

2、加强师资力量的优化,提高教学能力

开展艺术教育的前提是拥有专业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高校艺术教育能够正常的运行,我们必须要加强教师的能力培养,不断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对工作的热忱度。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聘请专业的艺术教师担任讲师,补充校内的师资力量,提高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3、营造校园公共艺术环境

以学院人文积淀为背景,以系统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科学为理论框架,对公共艺术环境的主要层面如独立学院规划、建筑景观、环境色彩及公共艺术作品纳入到空间系统中,协同打造集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的和谐场所,提高公共空间环境质量,营造校园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提高综合竞争力、凝聚力,并对周边社区乃至更大区域产生辐射功能和推动作用。

4、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

将公共艺术观念融合到艺术课程中,完善“三个平台”的搭建,一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二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展、演平台,三是以激励学生创、编、导、展、演作为目标的学科竞赛创新平台。通过对艺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系统性、多维度阐述艺术课程对校园公共艺术空间塑造的重要作用。研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形成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体制,加强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公共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公共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组建校内艺术社团,利用社团进行艺术教育,派遣专业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可以有计划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艺术主题活动,让学生们的才能有展现的平台。

四、结语

人才的竞争是当今我国社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是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具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条件。在当今高校的教育模式下,我们需要将科学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进行结合,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完善教学设施、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艺术活动和课程的建设,注重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也不断发散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作者:巫丽红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3):224

[2]和祎鸣.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3,(7):73-74

[3]周勇.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音乐时空,2013,(14):113-1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