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改革

时间:2022-10-29 09:30:0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改革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及定位

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公共艺术专业学科与综合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分别的研究与学习,其中涵盖公共艺术的艺术形式、本体形态、创作形式与观念、创作技巧与方法以及审美意识等内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定位于向学生讲述公共艺术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与鉴赏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与评判各种艺术门类,不单单是艺术知识的积累和艺术技能的训练,通过综合学习,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学教育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单单强调理论的深度,而更多要注重形式的广度。只有不同角度、多个层面结合起来,课程涵盖理论赏析技巧的多个层面,做到既宏观调控又微观把握,才能在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人格陶冶等不同层面上充分发挥作用。然而,从笔者多年来的美术鉴赏相关教学情况及与兄弟院校艺术教师交流的情况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结构不均衡。现在不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依托本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结构往往比较单一。讲授课程的大都是青年教师,缺少学科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可能各有所长,但综合文化功底稍逊,因此讲授课程时往往只侧重自己擅长或关注的领域,不能同时兼顾其他层面,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或者有一定局限性。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乏“选而不学”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的学习持消极应付的态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认识能力也不能充分发挥。有些学生仅仅处在对艺术课程浅层认知的程度上,有些学生仅仅为获得学分,出现“选而不学”的怪象。

3.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教学态度、专业定位有偏差。一支富有责任感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对于公共艺术教育来说尤为重要。然而现实却是部分教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投入精力不够;此外,部分教师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愿从事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认为这样会让个人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正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方法、教学设计等教学技巧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去钻研,结果导致学生不满意、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不规范,用听音乐、放视频等形式来应付课时,久而久之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减,创造性学习的动力会受到打击。态度决定结果,这样做只会令教师和学生消极应付,让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而无收获。

4.缺乏具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适用教材。对于如何选择公共艺术课教材,大多高校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笔者在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时得知,有些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是艺术专业课程教师教案的缩略或提炼简化,大多没有合适的专门教材;有些院校的教材是由讲授公共艺术课程的院系负责,院系再分配给具体的任课教师负责,且灵活度和自由度很大。这缺乏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和科学性。

5.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制约着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所高校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学科建设的完善化及特色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建立特色化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会减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障碍。现阶段,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都没有从思想上达成高度一致的认识,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大多停留在各类艺术表演的成绩,或者是不同层次艺术竞赛的获奖名次等。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的探索

1.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最早从1989年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中关于艺术教育的宏观规划,到2002年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再从1996年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的总体指导意见,到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无论从宏观战略决策上,还是从制度建设上来看,上到教育部下到各省教育厅,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量化意见、工作规程、指导方案等日渐明晰。按照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应该在1:500~1:667,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一半。各高校应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应成立公共艺术教学部或者是公共艺术教研室。设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增强了教师相互间的凝聚力,增加了教师的归属感,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可见,一支健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2.教师要用“参与性、丰富性、创新性”激发学生热情,改观“选而不学”。开放性、参与性、丰富性、创新性及灵活性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教师在讲授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不定时开展文艺活动或举办画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这种热情不断影响、引导、鼓励学生。举办此类展览或活动的时候,既要注重传统,又要不乏时代感,既要有深厚基础,又要不乏创意视角,力争百花齐放。激发学生善于创造、敢于想象、追求新知识的创新思维,为其搭建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张力。教师要经常组织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参加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活动来展示自我,进而增强自信,发掘自己潜在的能量和价值,将对艺术课程的间接兴趣逐渐发展转化为直接兴趣,从而改观“选而不学”的现象。

3.结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特色,选取因地制宜的教材。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选取,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若太过专业学生则望而却步,若太空泛学生则感觉了无生趣。有些高校根据地域特色编写校本教材,无疑走在了民族化的前列。据了解,湖南理工学院在编写校本教材方面就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其组织教师编写了《巴陵艺术风情》等校本教材,吸收作为湖湘文化组成部分的巴陵文化养分,把赛龙舟、巴陵戏等传统文化艺术写进了校本教材里,并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学校建立了“基础理论教材+自选教材+校本教材”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体系。编写的教材既考虑到了工科、理科学生的特点,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通俗又易于接受,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又适合教学需要。公共艺术课程和专业建设,包括教材的选取都要综合考虑系统性、连续性和积累性。公共艺术课教材的选取不能仅仅依领导或任课教师的偏好做决定,而应既注重其内在价值,又能够弘扬传统,既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相关性,又适合学生的阶段心理特点,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4.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的“蝴蝶效应”,带动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氛围。作为高校“硬件建设”以外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育受到的关注度在日益提升。大学生艺术团在各项重要艺术比赛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及取得的成绩排名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认可。大学生艺术团里大多是一些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文艺精英,他们关心时事,心系国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入社团时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希望在社团的帮助和活动锻炼下,能够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也希望能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进而成员间互相启迪、增进友谊。既然他们都怀着美好的憧憬加入社团,那么就应该为其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团文化艺术活动提供大力支持,让大学生校园文化不断出新出彩。让大学生艺术团充分发挥“蝴蝶效应”,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让年轻的心与时代脉搏共同律动。在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热情会被带动起来,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连锁效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困境就指日可待。

5.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体悟。当代大学生普遍思想较成熟,对于艺术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将艺术与人生、专业、社会等综合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理性思考。他们还及时关注艺术领域的新趋势、新动向,并进行综合评论。理论性占先导,理性与感性相参照,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在认识上达成共识,制订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评价,除了评价其艺术理论和艺术技能掌握程度外,还应有效评价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体素养,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教师的评价,除了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外,还应综合考量其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方面;除了将静态的教学结果与动态的课程实施结合评价外,还应将学生与教师的长期发展融为整体,实施综合评价。对艺术教育来说,重要的是心灵的提升、人格的养成,这是艺术对于人的真正意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应只是强调艺术领域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价值。从事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一线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做到善于总结、勤于交流、分享经验,为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早日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做出一些贡献,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做出探索性努力。

作者:刘春恒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