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

时间:2022-08-08 03:08:15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尚处于不完善状态。呼吁出台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具体化《规划纲要》和《专业标准》,有助于丰富农村幼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和路径。通过“清晰化主管部门监管和指导意见细则,营造良好的政策导向和环境”“支持农村幼儿园特色发展,拒绝‘一刀切’式发展标准”“鼓励各地教师进修高校创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为农村幼师专业发展建设平台”等措施或可以推动。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政策;“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三大任务之一,专业化农村幼儿教师自是应有之义。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算是对规划纲要的特定性回应,但它仅仅“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专业化农村幼儿教师的具体标准和相应举措。在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尚不平衡的当下,有必要结合农村实际,出台适用于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基于已有的基础性标准,出台针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细则,更显得尤为必要,毕竟“衡量学前教育品质的核心因素是师资”[1]。

一、对当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述评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又需要外界条件的支持。乡村教师个体主观努力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其对自己的身份或职业是否认同,若认同,则其就会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专业发展;反之,则对专业发展持消极态度。但乡村教师对自己的身份或职业是否认同,则受乡村教师政策影响。如曾经或现行的“代课教师”“特岗计划”等乡村教师政策,影响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城市本位的教师政策使得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甚至使乡村教师成为“弱势群体教师”。随着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到来,如何使这些具有城市化特征的乡村教师具有较高的身份认同,是当前乡村教师政策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都受到相关政策影响。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涉及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为从源头上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但这些人在农村学校就业中遭遇困境,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职后培训,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其能否落实到位也受到乡村教师政策影响。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得乡村教师培训资源与机会偏少;同时乡村教师编制标准,使乡村教师工作超负荷运转,没有机会参加培训。

二、出台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具体化《规划纲要》和《专业标准》。《规划纲要》是教育领域的上位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宏观规划,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专业标准》是对《规划纲要》的具体回应与落实,但我们它离具体操作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针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地方政府出台适用于当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建立职业自信,进一步激发自身的专业发展自主性和能动性。专业定位是什么,专业发展目标应该如何界定等问题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具体化、清晰化。因此,不管是对于农村幼师自己还是对幼儿,还是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都是有益的事情。(二)有助于丰富农村幼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农村学前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2],如教育对象的‘区域性经验’占据优势、留守儿童问题显著、课程内容具有原生态和多样性特点、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潜力性等。这即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也自然应该成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职前培养来进行匹配性人才输送,还可以通过职后培训对教师素质进行结构性优化。但是,这些可行的路径均需要相应的政策的推动才可能变成现实。尤其是在短期内对现有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优化发展层面上,更加迫切需要相应政策的支持。一方面,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其发掘所在农村的地方性教育资源的意识,而非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城市化”。另一方面,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可以有效增强农村幼儿教师对当地教育资源的研发能力。(三)有助于清晰化农村幼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如果说《专业标准》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那么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便可以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清晰化具体的专业发展路径。为此,“从农村出发,到农村落脚”便是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线。在把握《专业标准》一般性师德与理念、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有助于农村幼儿教师更加清晰化农村幼儿观是什么,农村幼儿保教观是什么,农村幼儿课程观是什么,农村幼儿评价观是什么?

三、呼吁出台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举措

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本人的主观努力,离不开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幼儿园和社会力量的密切协作。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促进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一)清晰化主管部门监管和指导意见细则,营造良好的政策导向和环境。学前教育是公民应该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负有主要责任。目前,农村学前教育隶属县域统筹政策模式,出台适用于当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细则或指导意见,地方政府自是责无旁贷。这是进一步落实“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应担负这一责任。清晰化地方政府学前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具体指导意见细则,可以有效增强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意识,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政策导向和环境。主管部门可以对县域内的农村幼儿教育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研究,结合上级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适度出台适用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的指导意见。(二)支持农村幼儿园特色发展,拒绝“一刀切”式发展标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应具有农村特色,那么,在政策的制定上,必然需要对农村幼儿园的特色发展定位给予充分地关注。当然,我们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强迫幼儿园要特色发展。这里的特色发展指的是通过充分调动农村幼儿教师的自身能动性,积极投身于教育对象的研究、积极投身于适合教育对象的课程研发过程。“一刀切”式的发展思维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城乡幼儿园发展标准一刀切更显教条,不切实际。“一刀切”式的发展思维本身就违背了地方性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义。当然,农村幼儿园的特色发展需要经得起推敲,应该是自成体系的,有指导思想、政策保障、完善的保教体系等,是经过农村幼儿教师的实践行动过程后的经验提炼。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引领的渗透、奖励机制的健全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三)鼓励各地教师进修高校创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模式。地方性师范类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当地农村幼儿教育机构输送合格幼儿教师的任务,承担着为农村幼儿教师进修培训,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任务。首先,地方教师进修高校汇聚了优秀的科研人员,具有相对的科研优势。他们有能力开展针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研究和课程研究,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提供引领和支持服务。其次,地方教师进修高校拥有幼师教育的职前培养经验,熟悉相应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素质,熟悉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在针对性开展专业培训任务时,更有能力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地方性教师进修高校可以通过搭建定期培训平台、网络研究平台、教研期刊平台等途径,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工作。通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进修高校的协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制度化,势必能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方面,有助于地方高校可以更加清晰自身的办学定位,“根据自身生源质量与培养时间等条件限制,明确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及具体去向”[3]。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协作环境,实现合作共育农村幼儿教师,共促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四)鼓励社会力量为农村幼师专业发展建设平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往往被局限在幼儿园。为了多样化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平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让幼儿教师的平台,从单一的幼儿园向各级各类社会活动平台扩展。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平台,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职业特性,有效支持相应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宣传、具体实施和总结,保证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这一平台的搭建,不但可以增加圈内同行之间交流的机会,重要的是优秀经验的共享。农村幼儿教师在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的同时,自身的幼教理念和素质势必会得到增强,自身的幼教知识和视野也势必会得到扩大。显然,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8.

[2]石凤伟,田红艳.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诉求及其人才培养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6(06):1-5.

[3]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作者:田红艳 石凤伟 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