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时间:2022-05-21 11:04:35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的榜样和主心骨。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组织、制衡能力,制定班级管理对策,开展多角度管理。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小学阶段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小学班主任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关注学生习惯养成,探寻习惯养成途径。

一、营造氛围,启动学生习惯养成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成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根本不清楚什么样的习惯是好的,什么样的习惯不好。小学生性格、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班主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规划习惯养成路线,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执行。学习氛围对学生习惯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多措并举,激活学生习惯养成意识。小学阶段,班主任要注意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发现最近班级内的学生喜欢说脏话,如小明总喜欢说“我靠”“你真是笨死了”“傻逼”之类的话,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学生很快也学会了这些词语。为了让学生改掉说脏话的毛病,班主任设置了一期《远离“脏话”,向文明致敬》的主题班会。班主任首先让学生朗读班级内悬挂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一一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朗读和对照中,学生明确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常说脏话的学生涨红了脸,纷纷低下了头。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平时的班会课上,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的习惯养成有据可依。

二、引导点拨,传授学生习惯养成方法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小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主要引领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行为、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状况有全面了解,采取多样化手段,培养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卫生习惯。”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塑造、培养,能够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轻松,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杨老师是小学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最近,她发现小丽在写字时总是趴在桌子上,歪着头。当写字时间较长,班级内很多学生也会在坐姿上出现问题。为了矫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展指导活动。班主任首先为学生讲解书写姿势的重要性。接着班主任指定小丽为小小观察员,让小丽到讲台观察学生在书写姿势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来。班主任讲解过正确的写作姿势,但小丽只记住了一点。班主任给出正确书写姿势:一尺一拳一寸。班主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讲解这六个字的内涵,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明确了方法、技巧,学生书写姿势得到了及时矫正。

三、评价考核,检验学生习惯养成成果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能力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班主任则是学生习惯的领路人、指导者。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单纯依靠班主任的讲授,学生很难形成良好习惯。班主任不仅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更是监督者、评价者。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开展丰富多样的行为习惯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深化认知。最近一段时间,班主任设置了很多习惯养成方面的班会活动,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班主任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出视频中存在的六处不良行为。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学生热情讨论。有一个学生说:“在交作业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没有按顺序交,他插队了,这样的做法太不文明了,我们交作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插队。”还有一个学生说:“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一群男学生追逐打闹,他们欺负女学生。”学生相互配合,积极寻找。班主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接着班主任又出示了一个案例,让学生寻找案例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这样的训练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习惯养成教育效度。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情况,注意观察他们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开展习惯竞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案例中的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及时矫正学生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对学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众多,班主任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注意对教法进行筛选。班主任要从营造氛围、引导点拨、评价考核等方面着手,激活学生习惯养成意识,传授相关方法、技巧,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长期监督,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周晓虹 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