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养成教育探索

时间:2022-03-27 08:56:57

大学生宿舍养成教育探索

摘要:“宿舍养成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宿舍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不仅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大学宿舍中,充分发挥了宿舍潜在的教育功能,而且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宿舍;养成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更侧重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以学生宿舍为教育阵地,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1“宿舍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过程与环境,使一个人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一种过程。[1]“宿舍养成教育”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载体,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模式。

2“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学分制已经成为高校主要模式,学生宿舍将逐渐取代班级成为高校内部学生群体基本单位,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日益凸显。从这一背景看,“宿舍养成教育”模式非常迫切和必要。而且从现实条件和实践经验来看,这一模式可行而且有效。

2.1“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2.1.1是适应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大学宿舍是大学生预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生在预期社会化主要学习的是将来毕业后要扮演的角色。所以,这一时期的养成教育更为关键,如果学生不能顺利渡过这个阶段,会直接影响到其将来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养成教育,适应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2.1.2是改善大学生养成素质问题的需要目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养成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规范的生活行为习惯、集体意识淡漠、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文素质偏低、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了“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现实必要性。

2.1.3是提升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水平的需要目前高校宿舍建设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倾向,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宿舍文化建设主要以“表层文化”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高校必须适应新形势,拓展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注重宿舍“深层文化”建设,提升宿舍文化水平。

2.2“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2.1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宿舍可以成为大学生“养成教育载体”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每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而且,大部分高校宿舍生活区距离教学区较远,这使得宿舍养成教育模式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会赢得学生的支持。

2.2.2从理论上看,以宿舍为载体开展活动,是实现“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剧场理论,大学生的课堂以及校园活动可以被称为“前台”,而宿舍则是“后台”,宿舍成员则是“剧组”,在这个剧组里,大家彼此熟悉,相互依赖,在互动中,更能发现彼此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在“宿舍养成教育”模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主体意识、品行修养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构成

3.1“宿舍养成教育”的主体

“宿舍养成教育”模式中,学生不仅是教育主体,还是该模式发展、维系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客体,宿舍成员互为教育主客体。教育主客体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共同合作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所以,“宿舍养成教育”模式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样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3.2“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载体

高校学生宿舍独特性在于集学习与生活为一体,而其他教育载体则不具备这一特性与优势,也因而凸显了学生宿舍的潜在教育功能。首先,要加强宿舍物质环境建设,注重宿舍环境的文化品质和教育含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在学生公寓区内开拓其他载体。再次,利用互联网,建立宿舍养成教育网络平台。平台设置要根据宿舍管理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于一体,通过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3.3“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内容和形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规范为准则,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体现宿舍载体的特殊性和教育优势。从内容看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养成、高尚品行养成、优良学习品格养成、健康心理品格养成等内容;从形式来看,强调多重导向教育,结合专业、班级以及宿舍实际情况作选择。比如“宿舍专业知识教育”、“宿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行为养成教育”、“宿舍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宿舍网络平台”等,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3.4“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发展阶段

3.4.1制度规范阶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学生规范为准则,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养成标准,将行为规范具体化,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4.2行为训练阶段

在制度规范的引导下,主要以文明习惯为基础,借鉴“宿舍成员自评与互评”方法,逐步开展“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内容,促进大学生行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这一模式中,宿舍成员互为教育主客体,相互监督,相互教育。

3.4.3自觉养成阶段

这一阶段建立在行为训练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宿舍开展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尚的品行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养成做人、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4评价考核阶段

结合学生德育考评,对学生宿舍养成教育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5“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保障

3.5.1思想保障

提高对宿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认识的一致性,这是开展“宿舍养成教育”的基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要认识到“宿舍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探讨以宿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方法和途径,将大学生宿舍载体建设纳入日常工作中;作为学生,要激发其参与宿舍载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5.2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宿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论是学校、学院还是班级层面,都应建立一套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将大学生宿舍思想状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考核评价,与学生综合测评、评优授奖相挂钩,同时加强宿舍内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3.5.3组织保障

选拔学生宿舍干部队伍,并定期开展培训。一方面推进辅导员进宿舍工作,如果有条件可以选聘学生宿舍专职辅导员,专门负责指导宿舍载体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宿舍干部队伍,比如成立“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4“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价值探索

“宿舍养成教育”模式的价值何在?能否真正将大学生道德修养落到实处?

4.1培养核心人物,传播正能量

每一个宿舍和班级都会存在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个人品质及行为表现会对宿舍文化建设形成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舍风的走向。在具体的宿舍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比如,笔者所在学院通过举办“优秀宿舍长”选拔活动,对学业、品行等方面优异的学生宿舍长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优秀舍长经验交流会”、“党员联系新生宿舍”活动,也是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传帮带的有效形式。这些活动的核心都旨在在宿舍内培养核心人物,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创新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1实现勤学宿舍专业技能小课堂。学院充分发挥宿舍学霸的作用,将专业知识课堂延伸到宿舍内。学院根据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就以宿舍为单位,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宿舍内开展教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优良学习品格,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4.2.2实现修德宿舍以自律他律为主要方式的行为养成教育。学院从养成教育入手,以宿舍为单位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活动主要分为立标准,扣扣子;谈素质,树典范;做剖析,共进步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集体合作教育和自查互查教育贯穿其中,目的就在于将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实现修德。

4.2.3实现明辨宿舍“卧谈会”。学院充分利用学生宿舍“卧谈会”这一几乎每个学生宿舍都有的必备项目,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宿舍每周一个主题,通过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入手,引导学生在热点问题前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宿舍成员在相互的交流和争辩中会逐渐产生情感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

4.2.4实现笃实实践活动进宿舍。通过举办各种宿舍文化活动,增强宿舍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院“空瓶换绿植”活动走进学生社区、“舍长经验交流会”、“党员联系新生宿舍”等志愿活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石菊红 吴建军 段江燕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晓娟.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N].光明日报,2014-05-21.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大学,2014-05-04.

[4]程勉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与外化途径探微[J].高校辅导员,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