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2-17 05:06:38

农民进城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农民进城务工产生一系列社会影响,也产生了农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养成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当前我市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探索对农民工子女实施良好的养成教育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扩大,形成了农民进城务工现象,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也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将探讨农民进城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问题现状与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农民进城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问题现状与成因

1、社会大环境与不良习惯

首先是教育制度的差异。国家实行二元经济发展政策,造成城乡教育不平等问题。教育部对城市的教育扶持和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农村,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导致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难度大,只能选择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条件差、学习成绩差,跟不上教学进度,升学困难、辍学率高。[1]其次,地域文化歧视。地域歧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些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农民工作为外地人来到陌生地域时,当地人因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和部分媒体的误导而对他们产生歧视心理。农民工子女也因这种地域歧视在学习和生活中备受歧视,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同学的冷漠行为,对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形成自卑自哀的性格,行为方式上变得畏畏缩缩,做事瞻前顾后。[2]

2、学校环境与不良习惯

首先,学校不公平对待。本地公立学校不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对农民工子女实施收费高、资源少、资助不到位等行为措施,令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加之其本身因与城市孩子差距大,心理落差大,不自觉地封闭自己或放纵自己,造成学业跟不上或辍学厮混,成为不良青年等现象。其次,老师不公平教育。老师不关心,偏袒本地孩子,让其无法受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心理负担加重,加上经常轮换住地,长处于陌生环境,心理压力无人诉说,渐渐形成孤僻封闭的性格,行为上习惯不合于群,独自一人。再次,同学排斥交往。地域歧视心理和自我的族群归属感下,很多本地学生看不起或排斥农民工子女,而农民工子女因父母流迁,多作为插班生到校,环境陌生,同学间早已熟识,其难免受到排斥。有些本地学生还因受家人误导,对其印象差,对其进行语言或行为上的侮辱。而其本身自尊心和自卑感极强,无法忍受这种歧视和侮辱,常和本地学生发生矛盾,打架争执。[3]

3、家庭环境与不良习惯

首先,家庭教育水平差。农民工忙于生计,且自身知识水平低,无法进行家庭教育。或者自身行为素质低,生活习惯差,孩子不自觉沾染父母的不良习性,导致行为素质低。其次,家庭期望过于高。农民工父母迫切期望孩子成才,以后改变生活状态,不重蹈覆辙,常施加压力,尤其看重子女的成绩。有些不文明家长甚至因孩子成绩不好而打骂孩子。孩子受到家庭学校两方面压力,心理和身理都受到严重的伤害,形成偏激的心理,造成离家出走、自杀等不良行为。

4、个人因素与不良习惯

首先,自主学习能力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对其监督管理,且因经常流迁转学,老师对其作业和学习情况不重视,导致孩子放松、懈怠自己,学习积极性行变差,行为懒散。其次,学习面受到局限。农民工子女家境不富裕,无法购买更多课外书籍,参加课外实训活动,培养技艺手段,学习面狭隘,思想活跃度不高,“死读书”情况严重。最后,自身心理脆弱。许多农民工子女心理脆弱,存在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一旦受到刺激,就易引发打架斗殴、厮混流气、离家出走、自杀伤人等不良行为。

二、关于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的建议

针对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上述问题,本文给出如下建议,以解决这些教育问题。一是政府应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完善教育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直视社会排斥下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困境,建立以消除农民工子女社会排斥,实现其城市融入为目标的社会环境;完善进城农民工就业政策,保障农民工家庭必要的经济收入,为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培训平台,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加强教育政策扶持,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可度,消除人际关系的排斥。二是学校应摆正心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开展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家庭教育演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学校多设置演讲活动,国旗下讲话,张贴好人好事,开展班会教育等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良好氛围。[4]三是老师应摆脱歧视心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压力,用心关爱孩子,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开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领或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或学校管理,培养孩子的主人翁精神,引导他们尽快适应给新环境。四是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不和谐,交流沟通,多陪孩子,纠正“学校教育是一切”的错误观念,虚心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体罚打骂孩子,不给孩子造成压力,陪孩子一起学习进步。总之,孩子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和重要领跑者,应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正确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代冬梅 单位:重庆111中学

参考文献:

[1]范艳玲.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的制度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M].民族出版社,2006.31.

[3]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87、390.

[4]陈恩彩.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C].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