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知行合一”养成教育研究

时间:2022-08-01 11:19:28

青少年道德“知行合一”养成教育研究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对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即建立“知”“情”“意”“信”“行”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认知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在正确道德观的支配下自觉地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知行合一,是自古以来教育家追求的共同目标。《礼记•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意思是要坚持知行合一,遵道而行不能半途而废。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阳明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论断。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对后世的道德教育影响很大。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道德知”和“道德行”之间是不证自明的因果逻辑关系,但现实情况是,道德生活领域里存在着大量“知行不一”的现象。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随着身心的急剧变化,其思想和道德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学得很快、记得很牢,但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却是懒于或者不屑为之,常常出现知行矛盾冲突现象。因此,解决青少年德育中的知行分离问题就成了青少年德育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本课题在研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知、情、意、信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如何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知行统一”的问题上。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哲学应从天上回到人间,奉行实践的哲学即道德,意思是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由知化行是德育的最终目标;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我国儒家的著名代表荀况也提出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这些都启示我们: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或者青少年的脑袋里,而应落实到实践当中。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侧重于青少年的道德实践,使青少年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即把德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日常生活内容为德育内容,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青少年的品德培养在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

一、德育环境生活化

要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发挥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校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德育环境对青少年的“知行统一”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在《荀子•劝学》中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教育家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于人的作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在墨子看来,首先,人性生来如同待染的素丝,是纯洁的、干净的;其次,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染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谨慎对待所染、选择所染。而青少年也如同待染的白丝一样,我们的教育必须慎重,因此要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使青少年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感受、体验及榜样的力量使自己的道德行为符合德育培养目标。

1.行为规范生活化

德育环境的创设源于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使行为规范生活化。从早上到校一直到下午放学后,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苏格拉底指出:智慧即德行,美德即知识,德行是可教的。所以德育规范生活化,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如:到校后值日生必须在晨读前完成班级卫生扫除,为同学们创造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体现的是热爱班集体、热爱同学的精神和行为。晨读目标明确,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做到“四不”,不说闲话、不磨蹭、不发呆、不做闲事,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能力和热爱学习的精神。课前:铃声响、速回位、准备好、等上课、不迟到、不说话、不打闹、持安静。上课:居敬持志、虚心听讲、勤思考、踊发言、尊老师、严外出。跑操:集合快静齐、精神抖擞、口号响亮、不旷操。自习课:零抬头、不转脸、不下位、不拿别人东西等。课间课外: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窜乱溜、注意室内保持安静以利于同学休息,不乱翻拿别人东西。放学后:注意关窗、关灯、锁门,注意交通安全等。这些都是小事,但却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到知行统一。

2.心理环境生活化

德育的培养离不开心理环境,因而创设生活化的心理环境是必要的。德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能够愉悦青少年的身心,有助于青少年化知为情、化情为意、化意为信,最终化信为行。信即道德信念,也就是道德观,道德观指导着道德行为,道德观是道德行为的“定位器”,是道德行为的“指示仪”,它影响着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活化的德育心理环境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要注意营造团结、和谐、平等、尊重、互帮互助的人际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地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学关系,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既不自视过高而傲慢,也不自视过低而自卑,而是能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具备仁爱的品质,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学习上互帮互助,使学生获得宽松的心理氛围和广阔的人际空间,提高道德行为能力。其次,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健康的舆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对学生会产生同化作用,使生活在这个集体环境中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有些青少年认为抄作业没什么大影响,有些甚至认为很正常。针对类似这样的道德是非问题,我们在研究中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其中认识到问题的性质和危害,树立抄作业可耻、独立完成作业光荣的信念。事后调查发现,原来那部分同学的思想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可见,利用集体舆论同化力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其做到知行合一。

3.物质环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物质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当学生走进校门看到高大的楼房、明亮宽敞的教室、整齐的草坪,就会被优美的环境所吸引,如同走进了自己美丽舒适的家园,就会自然产生作为其中一分子的自豪感、责任感。学校高高悬挂的国旗时刻提醒着每个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教室两侧墙壁上的格言和警句等告诉每位同学注意学习与做人的基本准则,教室后张贴的各种奖状告诉学生曾经辉煌的历史,激励他们展望未来。要精心地布置教室,使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生活德育的内容,把教室建成家园。如:国学文化教室、书香教室,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学风、班风,有助于培养学品、人品、文品。让长期处于其中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产生“和平演变”,接受由此带来的隐性德育影响。因此,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物质环境,充分发挥物质环境的陶冶作用,使青少年的道德知在生活化的环境中转化为行,做到知行统一。

4.文化环境生活化

在文化环境方面,创造微笑赏识的情感文化、微笑文明的礼仪文化、自主自律的自动文化。“灵魂要靠灵魂塑造,人格要靠人格来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以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以达到“正人先正己”的效果。德育环境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虽起不到暴风骤雨的轰动效应,但作用于无声无息之间,使人的思想、心理、行为悄然发生变化,使知、情、意、信、行和谐统一。

二、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以育人为本,重在青少年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实践,德育生活化是道德实践的最好体现。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德育内容要改变传统的大道理、大故事、空内容的做法,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和切身事例着手,让青少年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培养道德行为。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淡化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保证这些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纯粹的德育理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的。要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案例有机结合,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拉近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德育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包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朴素大方、文明、宽容、博爱、自信、坚强、合作等优良品质,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守法、明礼有信等优秀的品质,注重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途径和方法生活化

1.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小成大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从班级的卫生、跑操、班级活动着手,树立班级道德模范和榜样。

2.布置德育作业

每日回家帮父母完成一件家务活或者帮父母捶背等,给予父母爱的回报: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这是道德行为最基本的内容。德育作业还可以是记道德格言,写道德日记,谈道德体验、反省自己的行为得失。正如孔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进行道德修养的良好方法。

3.从社会中取材

让社会教材进校园,比如:使感人故事和感动中国人物进校园;名人故事和名人名言进校园;生活故事和社会风尚进校园;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警示启发进校园。

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课堂

除了正规的德育课程之外,开设学生德育讲堂,使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亲身的经历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唤起同辈群体的心理共鸣,进而移情于德育行为中;开展名家讲堂,开设专题报告会,让德育模范甚至是科学家、艺术家走进课堂;还可以开设家长德育讲堂,利用家长的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的德育见闻,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开展名师讲堂,也可以利用校外实践课堂。总之,多方面的课堂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促使学生由知到行,知行统一。

5.细化德育行动

把理想信念教育、自信心教育、道德养成教育细化为具体的德育行动,如德育誓词、经典美文阅读、行为规范歌谣、道德故事会等,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情感、鼓舞信心、陶冶性情,最终做到知行统一。

6.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让青少年学生体验道德情感、调整和塑造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通过体验,使学生明辨道德行为是非,提高自觉的道德行为执行能力。总之,德育生活化是实现青少年德育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在前期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继续深化。

作者:何芳 高建凤 傅金兰 单位:山东枣庄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翟丽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2).

[3]高京平,粱永郭,李春鸣.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重在实现知行合一[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4]德育生活化,多彩大课堂[EB/OL].

[5]孙德贵.浅析中学生道德素质教育[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