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运用策略

时间:2022-05-02 09:14:47

小学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运用策略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应用教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小学教学中教具的应用进行探索,提出几点应用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主动学习

1前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1]科学教师应当认识学生体验和参与的重要性,利用教具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和实践参与的平台,让学生亲自体会动手制作教具的乐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科学教具,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要通过开发现有教具、师生共同自制教具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利用自制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重要前提,而利用教具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借助教具可以达到三种境界:1)开展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2)利用教具融入游戏中设问,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3)利用教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武装”,让学生在游戏化情境中进行学习。如果能够创设如此情境,那么对于科学课堂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如在教学“声音”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准备了自制教具和乐器。然后将学生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划分,每组中有一人演奏乐器,一人靠近乐器感受乐器的振动。之后让学生拿出尺子,尺子一端伸出桌面,其中一只手摁住尺子,另一只手轻轻拨动伸出桌面的尺子,感受尺子与桌面碰撞发出的声音。当学生动手实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尺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它们不发出声音?”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纷纷回答:“是振动让尺子发出声音,如果不想让尺子发声,就不能产生振动。”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蕴含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通过自制教具突破科学教学难点因为年龄较小,认知和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难点。与传统说教式教学法相比,利用教具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抽象知识[2]。此外,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的方式自制教具进行探究,以更好地领悟要点与难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这一部分时,由于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这一部分的知识基本依靠教师的口语讲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知识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一个能够让空气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装置,让学生直接感受空气的真实存在。教师可以在传统实验装置上加装一根插入水中的导管,在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当导管打开后,学生会看到水沿着导管流进烧瓶中,而里面的空气被挤出来。这一神奇的现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接下来的课程也会听得更加入神,从而牢牢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具体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在教学“小孔成像”时,大部分学生难以想象小孔成像的原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具实施教学,突破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需要准备的器材有遮光罩、一张带有三个不同直径小孔的白色卡纸、一块磨砂玻璃做的透镜、一根蜡烛。安装遮光罩之后,将玻璃插入遮光罩一端的凹槽中,再将卡纸插入另一端的槽中,这样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就安装完成了。把实验盒放在蜡烛的前方,将有小孔的一面对向蜡烛,让小孔与烛火中心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逐渐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此时可以看到玻璃上呈现出烛火倒立的影像;之后继续调节至卡纸上最大的孔处,此时可以看到玻璃上呈现出烛火倒立的最大影像。

学生通过这一现象发现,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同时,教师应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分组实验,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小孔成像的模型,通过自制实验器材和探究实验来获得全新的感悟,深入理解小孔成像原理的精髓。再如在教学“有趣的沉浮现象”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体沉浮的原理,教师可以搜集32个跌打丸的空药壳,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4个空药壳,要求学生在4个药壳中分别装入少量的沙、装满沙、装满水、装满空气(实际上是空的)。实验之前,让学生用手掂量一下装有空气和装满沙的药壳的重量,然后将两个药壳放入水中,通过观察发现:轻的药壳浮在水面上,而重的药壳沉入水底。随后,分别将空的、装满水和装有少量沙的药壳放入水中,却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装有空气(空的)和少量沙的浮在水面上,而装满水的悬在水中。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学生最终得出结论:“沉浮物体的轻重应和同体积的水相比较,才符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通过自制简单教具,不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创新能力自制教具是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眼、手、口、脑在一起统一协调,积极探究科学奥秘,充分挖掘大脑潜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3]。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原始教具为原型,自己在生活中选择适当的材料对教具进行创新制作。在创新制作过程中,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材料,采用适当的制作方法,让科学知识更加完美地重现。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时,为了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能够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物体。除了尺子以外,有的学生还找来橡皮筋,橡皮筋拉紧或松开时,其振动速度就会发生变化,而发出的声音也会随之改变;还有的学生拿来玩具鸟笛,通过推拉鸟笛上的铁丝来改变空气柱的长短,这样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后,他们会自主分析总结,并归纳出结论:较长、较松、较粗的物品振动较慢,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而较短、较紧、较细的物品振动速度较快,发生的声音也相对尖锐。由此可见,通过自制教具,学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无限乐趣,并牢牢掌握科学知识。在模仿教师制作教具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而且可以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改进教具,使其更符合认知规律和使用习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用教具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科学教学仪器逐渐磨损与老化,加上学校经费原因,不可能随时购买,仅仅依靠指定厂家的仪器实施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另外,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发生改变,发现很多过去的教学器材无法完全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教具,通过简单易操作的科学教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解决现有教具的不足问题。自制教具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制作教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适时将生活中的常识与科学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科学现象,拉近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科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容易被不起眼的材料所吸引,他们会产生质疑:这样简单的材料可以被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吗?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奇心的迸发。教师顺利利用自制教具实施科学实验,会自然而然调动学生的动手欲望。通过自制教具,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只要拥有一颗积极探究的心,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解释很多科学现象。自制教具的材料一般来源于生活,而且设计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之前就学过的,所以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此,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科学教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

3结语

利用自制教具,可以优化科学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深入挖掘教具的最大价值,引导学生亲自经历课堂实践活动,在动手实践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高效目标。

作者:成先锋 单位:高青县田镇义和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巧用自制教具激活科学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98-99.

[2]陈辉,陈广褔.自制教具作用大[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0(4):105-106.

[3]戴勤章.例谈自制教具的设计理念及其实践创新行为[J].考试:综合版,2011(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