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舞剧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2-01-10 10:12:08

儿童歌舞剧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儿童歌舞剧走进小学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本身,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儿童歌舞剧教学法”借由戏剧手段,教师组织学生融合歌舞元素,编、导、演儿童歌舞剧作品的一种教学形式。从探索课堂出发,讨论儿童歌舞剧教学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以及课堂中儿童歌舞剧教学的意义和未来。

关键词:儿童歌舞剧教学法;音乐课堂;教育戏剧

在探索新课堂的过程中,现阶段教师更多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正如《儿童与艺术》(ChildrenAndTheirArt)一书的作者在专著中所作出的阐述一样,“根据琼•金•麦克菲和其他人的早期思想,今天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强调交叉学科的、以行动为主的、依据社会价值观的课程。”[1]在今天的儿童的艺术课堂中,教育工作者们所提及的这三个原则仍然适用,并且被人们所推崇。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他们小学阶段的课程中开展了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元素融入课程中,对孩子们的“美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边歌边舞边演,激发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无限潜能。近年,教育领域的眼光更多的聚焦在了“戏剧”上,人们开始尝试在教育中推广,寻求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与内容。我国港台地区最先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推广与实践,而对于我们内地小学素质教育来讲,教育戏剧的实践与研究较之仍相对薄弱。2010年我国教育部在了部分城市学校开展儿童歌舞剧音乐教育的试点通知之后,儿童歌舞剧的教学陆续走进了更多地区的小学课堂,因此“儿童歌舞剧教学法”这个引申名词的提及率也不断飙升。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儿童歌舞剧教学实践的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感受到了实践者对于儿童歌舞剧进课堂的乐观态度。然而,在乐观的环境中不乐观的是,对于儿童歌舞剧在教育中实践的理论总结还相对薄弱,更多的是在探索中前行。具体到实践过程中来谈,从课堂的一开始,让孩子们动起来就是关键。麦凯瑟琳认为:“肢体方面的动作是很好的启示练习。音乐或击鼓可以加强情绪,有助于注意的交集。”[2]热身的重要性就体现于此,可以选择一首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节奏韵律下自由行走,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会聆听、观察以及用肢体表达。当学生们调动了肢体,课堂氛围也会随之活跃,自然创造力应运而生。课堂中的动静结合是必要的,在整个课堂中应当兼容多元智能,从多元的角度出发,课堂不仅从感受力和表达力方面着手,更多的应当着力于对学生的想象力。课程中还应当涉及到了想象力的练习,在音乐的规定情境中,培养学生即兴编讲故事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合理地将人物、情节、节拍与动作结合,用声音和动作表达抽象的概念。在上好儿童歌舞剧教学的课程之后,要统筹好各个阶段,真正推出一个作品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怎样在不耽误正常教学的范围之内,利用好各方资源做出一个儿童歌舞剧作品成为关键。

一、故事的选择和剧本的写作

“一剧之本”在编写时,要考虑到的因素有客观也有主观。音乐老师与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商榷剧本的故事情节、主旨思想、人物形象等,在允许的条件下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戏剧史学家奥斯卡•布鲁克特十分重视创作,他认为“创作包括了许多过去没有而现在开始存在的事物。没有创作,生活将无乐趣;没有创作,社会将逐渐消灭,因此,鼓励创作应该是我们学校的主要目标。”[3]在填鸭式教学的大环境下,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是被动的,老师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然后学生照搬,在其中孩子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编写剧本,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一点是困难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讲,分开写剧本,然后由教师整合,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作方式。在剧本创作方面,笔者认为首先一定要贴近这个年龄段群体的生活,基于真实的情况下再进行创造,会使之更容易地走进人们心里。另外,歌、舞、童谣都可以更具地方色彩,添入剧本中,为剧本增色。

二、音乐的选配和歌词的编写

在音乐的选配方面,通常会出现在歌舞剧中的音乐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新的音乐,另外一种则是原有的音乐。对于创作歌舞剧来讲,为剧本创作出全新的音乐是一种挑战,这对音乐老师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就会显得略高,同时,如果创作得很成功,也会比原有的音乐更贴合全新创作的剧本。原有音乐的优点就在于,耳熟能详的旋律和节拍的代入感就会强于新歌,观众会随之一起伴唱。改编也是一种好的方式,在音乐的选择时,可以选择那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老歌,对其进行改编和填词,会使儿童剧的音乐也大放异彩,总之,不管是新歌老感觉还是老歌新感觉,都会使歌舞剧在听觉上感染观众。

三、舞蹈的编创和舞台的设计

舞蹈和舞美都是最直观的表现着作品的形式,对于舞蹈来讲,强调在孩子们的舞蹈能力水平范围内,降低动作的难度。不可否认,这是一项基本原则,美感不仅仅体现在难度系数上,歌舞剧中不仅是有歌有舞,还有合乎情理的舞台调度。舞台设计也要在表达主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美与实用,使呈现丰满而无赘余。因而在舞蹈的编创与舞台的设计方面,也同样是需要下功夫的,这些可以说是一出戏的门面,只有做到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并行,才可谓美中之美。四、排练与演出排练要根据演出制定一个排练的计划,对于每周的音乐课来讲,不仅要充分利用好音乐课的课堂时间进行反复的排练,而且要不断地把歌舞剧元素加入到排练的范围中,经历初排、细排、复排、连排等几个过程,“分”做好细节,“合”做好整一,不断地为作品润色,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在创编整个作品的过程中,要多角度考虑,组装也要考量技艺。当然,儿童歌舞剧教学在课堂中当是一个延续性的实践过程,“重在过程”当是一大原则。“儿童歌舞剧的演出作为一种创作性的戏剧活动,其主要目的并不在演出,而在教育。所以,即使是在演出后的一切作为也不容忽视,尽量使演出的教育意义能够一贯、持续且延伸应用到生活中或一般的教学上。”[4]一定意义上讲,这才是儿童歌舞剧教学法进课堂的真正意义所在,以此循环往复,在课堂中拓展创造,延伸活动,终而展演。歌舞剧教学法的实践意义同学校戏剧教育相通,钱初熹在他的一书中把它归纳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肢体的运用能力、即兴创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和戏剧(歌舞剧)创作能力。”[5]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训练、练习以及形式多样的课程,获得多维度的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正如美国儿童戏剧教育家麦凯瑟琳强调的,“通过戏剧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目标。”[6]“批判性思考能力”正是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的我们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已经很习惯在答题的时候不断地向着所谓的标准答案靠拢,从小学的语文课起,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最重要的是总结中心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在学习课文时,这些问题是必要的,但是他的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都会标杆一种正确答案,试图让孩子们记住,考试的时候孩子们用其记忆力“大展身手”,这剥夺了孩子们多方向思考的能力,因而传统课堂中的孩子很难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对错正误不应该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标准,非传统课堂的真正意义正体现在它没有唯一答案,在实践中获得的绝非一个固定“答案”。儿童歌舞剧教学法的实践课堂作为非传统课堂,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基于多样的形式、内容的课堂,协调交叉的学科,更全面地提升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儿童歌舞剧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未来应该以更“脚踏实地”的态度践行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探索阶段起初“借鉴”然后“创新”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从多元智能培养的角度出发,从多角度来拓宽实践课堂。

作者:王梦施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4]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5]钱初熹.当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