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时间:2022-09-15 04:36:00

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古云“品高文自美”,一篇传世的好文章,必然融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小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等限制,虽对其作文的思想水平不能求全责备,但其“主题”必须基于符合社会的基本基本价值和伦理道道德观,能够基本上区分美丑和善恶,而诵读从古至今流传的好诗词,好文章,可以使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审情趣。

一、小学生的诵读的必要性

(一)诵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审美情趣。中华诗词文章,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深远,博大精深。先秦经典、汉晋文章、唐诗宋词,及近代佳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热情和信仰,浸染着中华人文精神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作品思想之高远,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语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音韵之优美,技艺之高超,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情操,诵读优秀的词章,就如同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大师和智者在对话,就如同在亲耳聆听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有得于诵读者思想境界的提高,也有利于读者文艺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小学生虽没有条件和能力理解诵读很多的名篇佳作,但毕竟可以利用他们在一生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由老师和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名篇、佳作,“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文学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美学、文学知识,将成为开启孩子们心智的神奇钥匙,极大地有利于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教师除了可以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选择的优秀诗词文章外,还可以在小学低年级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现代短文和段落,在小学高年级选择部分篇幅略长的古诗词、古文、现代散文等,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让美和高尚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做到开卷有益,受益终生。

(二)从语文学习角度看,诵读古诗文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一,诵读古诗文能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书读百遍”,则自然而然“其义自见”,达到自悟,而这种“悟”带给学生的是成功的自信,是对语文学习的更多的兴趣和探究。这种感悟或会意,伴随着孩子成长,每个年龄段都会有所不同。五六岁的孩子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的理解是感性的,是眼前四野中的秋草被烧荒后第二年在春风吹拂下的再生;而一个正在经历人生坎坷的青年则会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动,从而激励自己坚强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读这句诗,则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勇敢、坚定、顽强地接受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从这些洗礼中得到永生。一旦自我感悟真正融入生命,便成为人一生的精神财富。第二,诵读感悟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通过诵读,学生会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这实际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诗、画作为艺术品都在激发人的想象,没有想象便不会有艺术,所以在通读过程中,学生体味涵咏,艺术鉴赏力便逐渐提高,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胸中情感自然如“鲠骨在喉,不得不吐”,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诵读古诗文不仅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且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必要手段。

(三)通过诵读诗词,小学生可以学习到重要的写作知识。第一,从诵读诗词中明确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写作必须有真情实感。感情是诗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讲“诗者,根情、言苗”,可见写真情是写好诗的第一要素。正因为有真攀深沉的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才牵动人们离别的衷肠;岳飞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才使《满江红》成为千古绝唱;陆游《钦头凤》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把爱情这一题材发挥到了极致……诗歌如此,同学们的作文更应如此。只有表现出真情实感,才能以澎湃的热情引起读者感情和思想上的震动,才能打动读者。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无不渗透作者真挚浓烈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说真话、诉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同学们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应写出自己的情感,写下自已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惟有如此,才能写好作文。第二,从诵读古诗中激发想像力,使文章具有创造性。高尔基说过:“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诗歌更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柳叶在春风中逐渐舒展,好像神奇的剪刀将片片新叶剪出来,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和剪刀毫不相干,但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韵味无穷。新观念、新形式、新情感、新想象、新语言是衡量佳作的新标准。我们应从古诗词中获取营养,激发、培养自已的想像力,便文章的思想得以充分的表现和升华。也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把文章与现实生活融合,使之浑然一体,这样的文章意境才开阔,认识才能有大的飞跃,才能有创造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着书教育家于漪指出:现在学生的作文缺少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量小,想像力差,没有体现新世纪学生应有的抱负和气概。因此不妨多读读李白、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这是小学生补充“钙”的最佳方式。

二、如何在文章中巧引诵读过的诗文

(一)直接引用。就是围绕某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1.引用名句。上午第三节课,我们迎来了语文老师。他“抚尺一下”,将沉浸在下课快乐氛围中的“鸥鹭”惊吓住了;接着“满座寂然,无敢哗者”,都恭恭敬敬听从于师命了。然而一呼噜声从远处传来———糟了,一同学睡熟了!语文老师“伸颈”、“侧目”,侧耳倾听那“声源”。不好,发现了,只见他“奋袖出臂”,跨步上前,一声厉喝,吓得那同学“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笔者从江苏南通一考生的一篇满分作文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作者把学过的《口技》中的词句生动贴切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语言俏皮,略带夸张。2.名人+名言+内涵。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人诗词中的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备感亲切美好。3.名人+名言+感悟。陶渊明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我明白理想就是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懂得理想就是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体会理想就是人民幸福团圆的美好祝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感悟理想就是赤胆忠心的一腔浩然正气。此段文字主题集中,全文通过引用诗文名言,诠释了作者对理想的认识,语言多用排比,富有气势,给人一种比较“大气”的感受。再看看下面选自2003年的中考满分作文的语段:“3”是一只耳朵,是聆听。聆听着无限忧伤,聆听优伤的倾诉。于是,我们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无奈;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感愁情;有了“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失望悲切…“4”是快刀,是豪放。于是,我们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胸襟;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上段文字中所引用的诗词名句,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而作者却通过独特的构思将这些诗词名句有机地联结了起来,不仅道出诸位方家名流的万种风情,增加了行文语言的文采,更为自己中考作文获胜增加了至关重要的筹码。然而,我们许多同学却仅仅让这些诗词名句停留在了记忆中而没能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如能稍加点化,我想你也一样可以做到落笔生花。公务员之家

(二)改动字词。就是将诗文篇章的某些字、词稍加改动,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1.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则广告,改动了人们熟知的名句,加深了别人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谓新颖独到。2.:不过刘禹锡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齐先生的这间陋室嘛,则是“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市长》)文中改动刘禹锡《陋室铭》句子中的词语,来表达对主人的敬意,也缓和了当时谈话的紧张气氛。

总之,诵读诗文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百利无害,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把古诗文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仅开发了古诗文的又一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文采,也能显示作者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