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教育背景及产生阶段

时间:2022-07-06 03:20:20

积极心理教育背景及产生阶段

1积极心理教育的历史任务

时展的潮流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此时此刻,我国正在努力构建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应该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流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最终都要反映到人与自我身心的矛盾关系中来.因此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包括心理和谐在内的自我和谐最为重要,它是提高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发创造热情与创造潜能,实现和达到社会和谐最根本的基础与前提.实现人的心理和谐,需要具备的条件和因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开展一种专门的、理念全新的、针对人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进行培养、教育和开发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把人的各种潜能和积极心理因素这些“富矿”源源不断地予以开发,那么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增进人类幸福,完成心理学的根本使命的理想就一定会尽早实现.这就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课题之一———积极心理教育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2积极心理教育的历史背景

积极心理教育的产生决非偶然,它与当代心理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怀抱挣脱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一百多年以来,在世界众多学科里,心理学发展速度最快,研究成果颇丰,学科地位突出,研究队伍壮大,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关系日益密切.可以说心理学在今天已经真正走进并开始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但从产生时起,心理学就因其门派林立而著称于世.各个学派因其观点不同而百家争鸣,这对学术研究本是件好事,但有时也因此产生冲突与分化以及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容易走进“象牙塔”而忘记了心理学的根本使命.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心理学最初产生时面临的治疗心理疾病、开发人的潜能和增进人的幸福这三大历史性课题并未得到清晰地强化,因为此时心理学虽然已经正式产生了,但它还没有像其它规范科学那样具有一个学科共同体都接受的理论基础,在随后的发展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及格式塔等心理学流派纷纷产生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学主张.此时心理学尚处在幼年时代,突如其来的“一战”和“二战”使其虽然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但其研究视角却因此放在了注重心理治疗方面而极大地忽视了开发潜能和增进人类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重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话题始于名不见经传的美国青年克里福德?比尔斯,他的开篇之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一举奠定了他在心理卫生运动中的始祖地位.他在1908年以后的有关心理卫生运动的思想受到空前重视后,心理学的后两项任务基本上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此,心理学成为了“矫治学”和“类医学”的代名词,这就是当时的主流心理学.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心理学也确实能治疗十多种心理疾病,但与此同时,面对强大的快节奏的物质文明潮水般的冲击,人们的心理防线受到严峻挑战,心理疾病的种类及相关人数飞速上涨.此时此刻,有识之士这才发现,心理学把着眼点都放在了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身上,而且研究方法几乎等同于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心理学大大偏离了主题,而且大有归属到自然科学的不良倾向.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并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确实起到了为传统心理学纠偏和提醒的作用,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来服务整个人类,并以同样理念去研究和奔走呼吁,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高峰神秘体验”以及“人的自我实现”等著名理论,为心理学及时回归到正确轨道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也为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增进人类幸福的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条件下,199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率先发起了一场足以影响心理学发展方向,使心理学能够在今后真正为人类谋幸福的积极心理学活动.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时展的必然.它在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的核心主张基础上,提出了“重视并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这样的核心理论,这与心理学产生时的后两项任务正好不谋而合.以此为鲜明旗帜,积极心理学开展了对传统心理学的纠偏,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有效地“扬弃”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理念及方法和技术.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取向得以重新回归,注重研究人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和人所具有的全部积极品质,同时试图对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问题要做出更多积极的解释.因此,称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实不为过.而在我们看来,就在积极心理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积极品质和潜能不断加以挖掘并使之为全人类服务的积极心理教育是真正能完成好心理学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主要担当者.

3积极心理教育的产生阶段及相关研究

积极心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发展阶段.首先是心理卫生运动阶段.自1908年比尔斯倡导并创立心理卫生运动以来,重视人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成为近半个多世纪心理学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受“一战”和“二战”医治战争创伤的影响,许多人似乎更加关注这一点.比尔斯确实对心理学有过巨大贡献,心理卫生运动也确实实现了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但同时也制约了心理学其它任务的实现.其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阶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家,针对当时心理学过于重视心理疾病及其诊治、却极大忽视了人的心理潜能开发和增进人类的幸福这一现状而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中就有应重视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的培养、教育和开发以及心理学要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等论述.第三是当代社会心理健康潮流阶段.该阶段的产生和发展也为积极心理教育的产生提供了丰富土壤.自上世纪初到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卫生运动及其保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后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心理健康潮流在不断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教育以至于当代最新词汇“积极心理力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土壤.截止目前,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著作、教材、报告、论文国外已多达上百种.第四是积极心理学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以赛里格曼为代表的心理学家首先倡导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这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扬弃”.积极心理学立足于心理学的三大历史性课题,特别注重研究和开发人的潜能和增进人的主观幸福感,它把着眼点置于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增进和提高上.因此自产生以来积极心理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日俱增,有关著作国外已达十几种,研究论文及报告多达上百篇之多.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课题也相伴而生,如积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已成为雨后春笋之势蓬勃发展.国内相关心理学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层次:一是心理卫生的理论与实践.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主要受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影响,同时面对当时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种种心理困惑,该理论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偿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办法.二是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在此潮流中,心理学家们感到“心理卫生”容易使人消极,因为它好像与医院联系密切,而心理健康则更容易面对大多数人,使人更容易积极乐观向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形成了以增进心理保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的心理健康潮流.此时的研究成果多以心理健康为核心内容,既有专业书籍、报告和研究论文,又有如“心灵鸡汤”等大众读物.三是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国内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较早提出这一研究课题的是陈中永教授,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心理教育学”这一概念,并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

随后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开展了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写出了大量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著作、论文和报告.四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积极心理学正式传入我国是在本世纪初.十多年来,出现了一些著作、研究报告和论文.当然,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还有些模糊,研究方法及手段还显单一,有关研究正在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