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23 09:07:55

特殊教育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实施专项教育的空间载体,其校园景观设计的部分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殊”校园景观营造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特教学校校园景观的现状是停留在常规景观营造、注重一定安全性和进行简单的康复设施安置上,因此,特教学校校园景观的功能性还应当包含无障碍性、康复性和补偿性,并且对实现特殊功能性的具体设计手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特殊学校;景观设计;无障碍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与分类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是根据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特殊的专项教育策略的义务教育机构[1]。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基础教育、发展其潜能、完善其人格、进行康复训练、进行职业培训、获取专业技能,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找到社会归属感。(二)特殊教育学校的分类。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大致分为四类:听力障碍类、视力障碍类、智力障碍类及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截至2011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1767所,其中有盲校32所,聋校452所,培智学校391所,综合类学校89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下文简称“特校”。

二、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景观现状。我国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发展差异较大,但从校园建设角度来看,基本延续了正常中小学的规划建设布局,局部有参考无障碍设计,但针对特校校园环境设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设计体系,仍存在较多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对特校“特殊性”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行探索。(二)国内特校景观存在的问题。特校校园规划建设不具有“特殊性”,与正常中小学规划基本相同。设施相对陈旧,缺少保护性设计,校园环境安全性不足。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缺乏“特殊性”,忽略了特殊儿童的使用需求,缺乏细部设计,造成空间使用不便或效率低下。室外景观多以花坛绿化为主,忽视特殊群体的特殊户外活动需求,场地功能性单一。校园植物配置不具备“特殊性”,仍是简单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忽略了植物本身的康复性功能。校园色彩没有“特殊性”,校园多以灰调为主,大多是水泥路面和水泥色教学楼,加以局部绿化,缺乏校园活力,忽略了色彩对特殊儿童的重要意义。景观中无障碍设计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各类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

三、特殊教育学校景观的“特殊”之处

(一)景观中行为主体的特殊性。特校景观的特殊性取决于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分析景观中行为主体特殊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是奠定后续景观设计的基础,也是特校景观设计的依据。1.特殊的生理特征正常人具有五感六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特校学生具有各类生理缺陷,导致他们无法对周围环境做出正确感知,使他们在各类空间活动时的行为具有特殊性,也必然影响特教学校各类活动空间的尺度和形式。2.特殊的心理特征大多数特校学生因为自身缺陷,极易具有自卑心理,而且,由于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极度缺乏安全感,由于不能完整获取外界信息,更容易引起恐慌和敌对情绪。同时,他们又迫切渴望社会归属感,希望以社会人的身份被尊重和认可,回归主流社会,消除歧视和差别待遇[2]。这些心理特征与景观中空间的围合形式、空间予以人的心理暗示、交往空间的形式与尺度、植物的选择等均有直接联系。3.特殊的行为特征特教学校几乎都是封闭式管理,特校学生和其他正常儿童、青少年一样,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大量的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具有特殊性。以听障学生为例,他们大多行动自如,交流主要借助手语和口语双语交流,而手语属于肢体语言,有一定的动作幅度,因此,该交流空间的尺度相较于正常人的尺度要更大些,才可以满足听障学生正常的交流需求。所以,相对于正常校园来讲,特校校园景观的户外交往品质应高于普通校园。(二)景观功能的特殊性。景观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类型在不断增加、细分,其功能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比较常规的功能性一般是指观赏、休闲、娱乐、文化、生态等,但在特校景观里,其功能还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1.应具有无障碍性无障碍设计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欧洲,主要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目的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3]。具体到特教学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无障碍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无障碍设施上,其内核应当认定为安全性、易识别性等方面。安全是必须保障的基本因素,除常规安全设计外,还应增加视觉触觉警示和身体保护这些方面的设计,尽量扩大安全的活动范围。由于行为主体的环境感知能力较差,因此,特校景观中的空间布局应当简洁,造型、色彩和质感应具有一定识别性,标识系统要符合特校学生认知规律。2.应具有康复性特教学校的校园景观还应考虑医疗景观中的康复性因素,包括感官机能训练、游戏和疗养方面。康复性景观起源于康复花园的概念,是指能为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康复提供助益的户外活动空间[3]。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医疗景观的设计,针对特教学校的景观建设,不仅要有新鲜的空气、阳光、流水,还应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具有生理康复性的景观设施载体,以及具有心理康复性的各类人文景观,营造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游戏场所,为学生们的身心提供有益的帮助,减少消极的情绪,为他们建立积极的户外空间。3.应具有补偿性所谓补偿性,是指以行为主体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依据,通过环境设计的支持,使其他各项正常的身体机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弥补其本身的缺陷。(1)视觉补偿视觉是人们获取感知信息的重要手段,其中感知信息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相较于其他感官具有极大的优势。营造视觉景观的要素包括:空间的尺度、比例,建筑的造型、色彩,铺装的图案、材质,设施的形态、颜色,植物的配置、色彩搭配等。以色彩为例,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要素,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的鲜明变化增强对环境的感知力,而且无论是基于古印度健康理论的色彩疗法,还是现代的医学实践,都认为色彩本身的确具有治疗性。不同的色彩,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暗示,能对人的感官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促使其达到内在的一种平衡,进而完成一种生理补偿,达到辅助治疗康复的目的。(2)听觉补偿视觉是人们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次则为听觉。听觉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帮助加深记忆及获取情感暗示,通过声音与行为主体的交流、互动,消除孤寂感。一个康复环境中,如果过于安静,非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反而会加重其内心的孤独感。在特教学校的听觉景观中,不仅要善于规划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还应有喷泉、水池等人工声景观,以及一些声音的互动装置,尤其对于视障学生,更应有意识有目的去引导他们探索声音的奥秘,激发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兴趣和想象,从而减轻他们内心的不安。(3)触觉补偿触觉是分布于全身、最复杂的感觉系统。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对触觉的刺激来形成情感传递,进而进行康复治疗。在特教学校景观设计中,应有意识创造触觉环境,增强学生触觉的敏感度,进一步加强他们对环境的正确感知。触觉补偿的景观手段应从材质肌理方面着手,通过铺装和各类设施的材质肌理变化,提示他们场地和设施的功能发生改变,使其从侧面进一步接收环境的信息,完成触觉的感官补偿体验。因此,在触觉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其次是整体性,合理安排各类材质在景观全局中的分布,再次,考虑趣味性,尽量将游戏方式与康复设施设计进行结合;最后要兼顾艺术性。(4)嗅觉补偿心理学资料显示,新生儿能够对有气味的物质做出各种反应,并且相较于视觉,嗅觉更容易激发人体反应,且印象更为深刻。气味虽然无形,但在景观设计中作用微妙,可以强化人在环境中的体验。特教学校嗅觉景观的营造主要通过植物的配置,相较于常规的景观场所,还应考虑其特殊的功能性。例如,在适地适树原则下,去选择一些能够分泌杀菌素、净化空气能力较强、具有芳香气味的保健型植物,以加深学生对环境的感知。甚至可以利用植物的气味进行景观区域的划分,刺激他们的嗅觉,引导他们户外探索的兴趣,加深其对环境的感知。

四、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殊人群,尤其是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应当得到各界更多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是帮助他们自立、发展潜能、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因此,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景观环境的研究应该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景观营造的一个重要专类分支,进行长期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左元国.特殊教育学校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王震雨.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孙辉.景观在疗养中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3).

作者:张燕 单位:集美大学